憶王孫·番陽彭氏小樓作

《憶王孫·番陽彭氏小樓作》是南宋詞人姜夔所創作的的一首詞。這首詞寫秋日登彭氏小樓的情景。首二句泛寫登樓所見所感,接著嘆息自己為生計所迫,或寄人籬下,或輾轉遠遊,過著不能自主的生活。後二句由感喟身世而轉到懷人,並料想親人也在惦念自己,雙方情意綿綿,相互思念。全詞以景含情,氣氛淒冷;語言清新明快,篇幅雖小而情味深長。

作品原文

憶王孫

番陽彭氏小樓作

冷紅葉葉下塘秋 ,長與行雲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兩綢繆 ,料得吟鸞夜夜愁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憶王孫:詞牌名,又名《豆葉黃》《闌千萬里心》。通常由31個字組成單調小令,亦有將單片重複做雙調者,五平韻,句句用韻。

2.冷紅:指楓葉。

3.綢繆:指感情纏綿深厚,不能分解。

4.吟鸞:古人常以鸞鳳喻夫婦。此指作者的妻子。

白話譯文

作於 番陽彭氏小樓

紅瑟瑟的楓葉一片一片飄下秋天的池塘去,我總是乘著一隻小船與浮雲一起四處飄泊。我飄泊在這江南水鄉,實在是身不由己。唉,我和她的恩愛是那樣纏綿深厚,她想必一夜又一夜地思念著我,以至愁腸百結了。

創作背景

鄱陽是姜夔的故鄉,彭氏是宋代鄱陽的望族,宋神宗時,彭汝礪官至寶文閣直學士,他的四世孫彭大雅,嘉熙四年(1240年)出使北方,卒後追謚忠烈。白石回到故鄉,秋日登上彭氏小樓,感嘆自己飄零的身世,憶念遠方的親人,寫下《憶王孫·番陽彭氏小樓作》。這首詞作年不可考,從“長與行雲共一舟”、“零落江南”的詞意看,大約作於姜夔的中晚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姜夔的這首《憶王孫·番陽彭氏小樓作》與其他相同詞牌的作品相比,要略勝籌。作為一首描寫羈旅飄泊的詞作,詞人並未將重點放在對漂泊的具體抒寫上,而是通過抒發他內心的孤寂、傷感,將人引入一個更為幽微的境界,細緻人微,感人至深。

登高縱目見景物,詞人便從眼前所見的紅葉發端。“冷紅葉葉下塘秋”,楓葉在秋天經霜後變紅,故稱“冷紅”。楓葉被肅殺的秋風吹落,一葉一葉飄落在池塘里。詞人由此感發興會,將楓葉的飄落與自己飄零的身世聯繫起來,景中便蘊含著人的感情。這種意象,並非姜夔獨創,乃是我國古代文人悲秋時的共同體驗。“長與行雲共一舟”句,進一步申足身世飄零的詞意。古代詩詞作品常用行雲象喻飄泊在外,行跡不定的遊子,張協《雜詩》:“行雲思故山”,馮延巳《蝶戀花》:“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姜夔一生不仕,飄泊江湖,他說自己長與行雲共處一舟,非常形象地寫出他的不幸遭際。兩句詞,已將姜夔的身世形容得很生動,第三句再說出“零落江南不自由”,緊承前面的詞意,賦予“楓葉”、“行雲”這些意象以社會含蘊,承接非常自然。不自由,不由自主。白石困頓潦倒、常年流寓江南的遭遇,初非本意,出於種種社會原因,身不由己。這句詞是姜夔的自白,與前二句詞相輔相成,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封建時代落寞窮愁的知識分子形象。詞人家居湖、杭州,所以當他在江西故鄉彭氏小樓上感嘆身世的時候,就聯想起遠方的妻子。“兩綢繆,料得吟鸞夜夜愁。”古人常稱夫妻為鸞鳳,吟鸞,會吟詠詩詞的妻子。他與妻子情意纏綿,現在自已在江西思念她,料想浙江的妻子也一定在思念自己,每天夜裡吟詠抒發愁思的懷人詩詞。

全詞以感嘆身世起,由寫景開端,以抒情歇拍,由妻子懷想收結,巧妙地將身世感嘆與懷人情愫綰合起來,凝鍊地寫入短短的五句詞里,真是“超妙入神”。

名家點評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員胡迎建《鄱陽湖歷代詩詞集注評》:白石此詞則突破秦詞樊籬,於此二處分別用“共”與“夜”,均去聲字。蓋去聲怒拗,力能鎮紙,遂使柔婉小詞,平添清剛之氣。

作者簡介

姜夔(1155?一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後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一生未仕,往來於贛、湘、鄂、蘇、浙間,故與劉過被人視為早期江湖派代表人物。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與范成大、楊萬里多有唱酬。尤以詞著稱,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長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書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