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電影以一出世界末日的舞劇開始序幕,之後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Justine
才華橫溢的美麗少女賈斯汀 (克里斯滕·鄧斯特飾)和心愛的麥克 (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飾),正要在賈斯汀姐姐克萊爾 ( 夏洛特·甘斯布 飾)與姐夫約翰 ( 基弗·薩瑟蘭 飾)的度假莊園舉行他們的婚禮。姐姐克萊爾和家人們為了她盡心操持一擲千金,但在傍晚的婚宴上,母親賀詞中冷言冷語的羞辱、老闆不斷的催促,卻讓莫名的恐慌與悲傷襲上心頭,令賈斯汀鬱鬱寡歡,重現出一場與自己內心惡魔的戰鬥。
第二部分:Claire
儘管克萊爾盡了最大的努力,婚禮由於家庭緊張上升和關係破損失敗。原先關係親密的姐妹倆漸行漸遠。在結婚後不久,賈斯汀就患上了憂鬱症,姐姐克萊爾試圖幫助妹妹將她帶出憂鬱症的困擾,然而收效甚微。
與此同時,天體學家約翰發現,一顆比地球大數倍的神秘流浪行星“憂鬱症”正以出乎科學家意料的速度向地球逼近,地球因即將與其發生碰撞而受到威脅。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去。賈斯汀最後在心理上逐漸變為強者,在地球遭受詛咒和被毀滅之前顯得異常冷靜。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克爾斯滕·鄧斯特 | 賈斯汀Justine | 簡介 克萊爾的妹妹 |
夏洛特·甘斯布 | 克萊爾Claire | 簡介 賈斯汀的姐姐 |
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 | 麥克Michael | 簡介 賈斯汀的未婚夫 |
基弗·薩瑟蘭 | 約翰John | 簡介 克萊爾的丈夫 |
布拉迪·科貝特 | 提姆Tim | |
卡梅倫·史佩克/Cameron Spurr | 利奧Leo | 簡介 克萊爾的兒子 |
夏洛特·蘭普林 | 加比Gaby | 簡介 姐妹倆的母親 |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 Little Father | 簡介 管家,小爸爸 |
約翰·赫特 | 德克斯特Dexter | 簡介 兩姐妹的父親 |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 傑克Jack | 簡介 賈斯汀的老闆 |
烏多·奇爾 | Wedding Planner | 簡介 婚禮統籌師 |
James Cagnard | Michael's Father | |
Deborah Fronko | Michael's Mother | |
夏洛塔·米勒Charlotta Miller、克萊爾·米勒Claire Miller | Betty | |
加里·惠特克Gary Whitaker | Limo Driver | 簡介 轎車司機 |
Katrine Sahlstrøm | Girl with Guitar | |
Christian Geisnæs | Wedding Photographer |
職員表
製作人 | 梅塔·路易斯·弗達格/Meta Louise Foldager、Louise Vesth(製片人)、Charlotte Buch(後期製片)、Karen Maarbjerg(視覺特效製片)、Marianne Jul Hansen(製片統籌)、Lars Jönsson、Madeleine Ekman、Marianne Slot、貝帝娜·布洛肯佩/Bettina Brokemper(聯合製作)、Tomas Eskilsson、Rémi Burah、Katrine Sahlstrøm |
監製 | 皮特·阿爾貝克·詹森/Peter Aalbæk Jensen、Peter Garde |
導演 |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
副導演(助理) | Anders Refn(第一導演助理)、Peter Hjorth(第二分組導演)、Jonas Eskilsson(第二導演助理) |
編劇 |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
攝影 | Manuel Alberto Claro |
剪輯 | 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Molly Marlene Stensgård、Morten Højbjerg(剪輯助理) |
選角導演 | Des Hamilton |
藝術指導 | Jette Lehmann |
美術設計 | Simone GrauRoney |
造型設計 | Dennis Knudsen、Linda Boije Af Gennäs |
服裝設計 | Manon Rasmussen |
視覺特效 | Peter Hjorth(視效顧問)、Sven Martin(室內特效製作)、Håkan Blomdahl、Benni Diez(室內特效顧問) |
燈光 | Aslak Lytthans |
錄音 | Kristian Eidnes Andersen |
布景師 | Louise Drake |
演職員表來源1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來源
幕後花絮
•導演最終選擇了“Melancholia”(本意是“憂鬱症/抑鬱症”,象徵著災難和抑鬱)來命名那顆將要撞毀地球的行星,並且將之定為影片標題;此外他還提到象徵憂鬱的星球其實是土星。
•影片原定的女主角佩內洛普·克魯茲因為已與迪士尼簽約加盟《加勒比海盜4》,檔期原因沒法參演,馮·提爾不得不另尋人選,由克爾斯滕·鄧斯特取代。
•鄧斯特在《蜘蛛俠》中飾演蜘蛛俠的女友後,因為不適應成名後的生活,也曾患上憂鬱症併入院治療;她是與拉斯·馮·提爾合作的演員中,第三位曾參演過好萊塢《蜘蛛俠》三部曲的人 。
•拉斯·馮·提爾稱,克爾斯滕·鄧斯特在片中每場戲都是一條過,包括任何一場裸戲。
獲獎記錄
時間 | 活動 | 獎項 |
2011年 | 第6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 最佳女演員獎(獲獎):克爾斯滕·鄧斯特 |
金棕櫚獎(提名):拉斯·馮·提爾 | ||
2011年 | 第24屆歐洲電影獎 | 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設計(獲獎) |
最佳女演員*2、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提名) | ||
2012年 | 第37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外國電影(提名):拉斯·馮·提爾 |
2012年 | 第26屆西班牙戈雅獎 | 最佳歐洲電影(提名):拉斯·馮·提爾 |
2012年4月 | 第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 展映單元 |
2012年 | 第38屆美國電影電視土星獎 | 最佳女主角(獲獎):克爾斯滕·鄧斯特 |
最佳女配角(提名):夏洛特·甘斯布 | ||
最佳國際電影(提名) | ||
2012年 | 第56屆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歐洲電影(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導演拉斯·馮·提爾2007年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和心理恐懼症;抑鬱症困擾了他數年,他在治療的過程中由醫師告訴他的一個理論產生了這部電影的構思:在劇變的情況下抑鬱和憂鬱症患者往往行動更為冷靜,而“正常、快樂”的人更容易恐慌,因為憂鬱症患者一早認為不好的事情將會發生且已有心理準備;這一概念形成了兩姐妹對另一顆行星非常不同的反應;影片將人類心靈在災難中的奇蹟放在顯微鏡下檢驗,而不是描述現實的天體物理規律或作為災難片。
在影片中行星Melancholia和地球之間的衝撞象徵著一種宛如墜入愛情的甜蜜痛苦——憂鬱症,抑鬱的賈斯汀(Justine)這個角色有著其他人不具備的特別天賦,有時甚至像一個先知,其名字是來自法國作家Marquis de Sade1791年的小說《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 。
拍攝過程
導演幾乎所有的電影都由於極度害怕飛行而在丹麥和鄰國瑞典拍攝;影片中大部分在瑞典一座宏偉的城堡Tjolöholm Castle中完成的,外景則包括其周圍的地區,室內場景採用導演多次取景的瑞典西部的Film i Väst特羅爾海坦工作室,主體攝影部分開始於2010年7月22日並持續到9月8日 ;拍攝時使用的是Arri Alexa and Phantom相機,大部分時候通過手持攝影。
後期製作
在這部電影中以理察·華格納的《Tristan and Isolde》序曲部分作為音樂主題 ,第一幕前像序曲一樣的開場順序也與華格納的技術密切相關;電影中使用了大量音樂,在一些場景甚至以和音樂相同的節奏剪輯,這種方式使影片類似音樂視頻 。
製作發行
出品公司 | Zentropa Entertainments(丹麥) Film i Väst(瑞典) | 發行公司 Nordisk Film Distribution(2011) (Denmark) (theatrical) Aerofilms[捷克](2011)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Nordisk Filmdistritution(2011) (Norway) (theatrical) Gutek Film[波蘭](2011) (Poland) (theatrical) Nordisk Film Distribution(2011) (Sweden) (theatrical) Nordisk Film Theatrical Distribution Oy[芬蘭](2011) (Finland) (theatrical) BIM Distribuzione[義大利](2011) (Italy) (theatrical) Concorde Filmverleih GmbH[德國](2011) (Austria) (theatrical)/(2011) (Germany) (theatrical) Frenetic Films[瑞士](2011) (Switzerland) (theatrical) Golem Distribución S.L.[西班牙](2011) (Spain) (theatrical) Les Films du Losange[法國](2011) (France) (theatrical) Lev Cinemas(2011) (Israel) (theatrical)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澳大利亞](2011) (Australia) (theatrical)/(2012) (Australia) (all media) Magnolia Pictures[美國](2011) (Canada) (theatrical)/(2011) (USA) (theatrical) Wild Bunch Benelux(2011) (Netherlands) (theatrical) California Filmes[巴西](2011) (Brazil) (all media) Falcon Films(2012) (Lebanon) (all media) (Middle East) IPA(2011) (Thailand) (all media) Seven Films(2011) (Greece) (all media) Broadmedia Studios Corporation(2012) (Japan) (theatrical) E1(2011) (Canada) (theatrical) A-Film Home Entertainment[荷蘭](2012) (Netherlands) (DVD)/(2012) (Netherlands) (DVD) (Blu-ray) |
聯合出品 | Memfis Film(瑞典) Zentropa International Sweden Slot Machine(法國) Liberator Productions Zentropa International Köln(德國) | |
聯合製作 | Film i Väst(瑞典) Danmarks Radio (DR)(丹麥) arte France Cinéma(法國) | |
參與製作 | Sveriges Television (SVT)(瑞典) 法國第4電視台(Canal+)(法國) 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 (CNC) CinéCinéma(法國) Edition Video Nordisk Film Cinema Distribution | |
提供支持 | Danish Film institute Eurimages(法國) Nordisk Film- & TV-Fond Swedish Film Institute(瑞典) Filmstiftung Nordrhein-Westfalen | |
特技製作公司 | Pixomondo(德國) Platige Image(波蘭) Filmgate(瑞典) Kingz Entertainment(德國) Klippegangen(丹麥) Dansk Speciel Effekt Service |
地區 | 上映日期 |
法國 | 2011年5月18日(坎城電影節) |
2011年8月4日(展映) | |
丹麥 | 2011年5月26日 |
捷克 | |
瑞典 | 2011年5月27日 |
挪威 | |
波蘭 | |
芬蘭 | 2011年6月3日 |
俄羅斯 | 2011年7月7日 |
亞美尼亞 | 2011年7月13日(葉里溫國際電影節) |
哈薩克斯坦 | 2011年7月21日 |
烏克蘭 | |
巴西 | 2011年8月5日 |
愛沙尼亞 | 2011年8月12日 |
荷蘭 | 2011年8月20日(格羅寧根) |
中國台灣 | 2011年8月26日 |
希臘 | 2011年9月8日 |
瑞士 | 2011年9月29日(蘇黎世電影節) |
英國 | 2011年9月30日 |
愛爾蘭 | |
羅馬尼亞 | |
美國 | 2011年10月3日(紐約電影節) |
德國 | 2011年10月6日 |
韓國 | 2011年10月7日(釜山國際電影節) |
2012年5月17日 | |
西班牙 | 2011年10月11日(錫切斯電影節) |
義大利 | 2011年10月21日 |
匈牙利 | 2011年10月27日 |
加拿大 | 2011年11月11日(限映) |
葡萄牙 | 2011年12月1日 |
立陶宛 | 2011年12月2日 |
以色列 | 2011年12月8日 |
保加利亞 | 2011年12月9日 |
斯洛維尼亞 | 2011年12月14日 |
澳大利亞 | 2011年12月15日 |
中國香港 | 2012年1月5日 |
土耳其 | 2012年1月13日 |
日本 | 2012年2月17日 |
新加坡 | 2012年2月23日 |
中國 | 2012年4月23日-4月25日(北京國際電影節) |
2012年6月20日(上海國際電影節) |
影片評價
在該部影片中,導演把世界末日表現得相當令人生厭,使慶祝活動和末日之間焦灼的衝突沉浸在悲劇性的浪漫主義中,這一地球毀滅的主題不出所料沒能提供一點安慰或救贖,也未包含任何有參與意義的人物或想法,僅僅充斥著一些迷人的景象、輝煌的音樂和不當情緒,缺少了導演一貫以來的特色,似乎是一部在商店售賣的普通盈利作品。 (《好萊塢報導者》評)
電影選取了較為普通平淡的行星撞地球題材,卻一反好萊塢模式,更多聚焦於有著嚴重心理問題的女主角和人與人之間被扯去遮羞布後脆弱的紐帶;影片用超高速攝像機捕捉到的開場畫面相當震撼,充滿另類的美感,在近乎恐怖的緊張配樂下,不到五分鐘就已經能使觀眾被末日來臨所帶來的悲觀情緒籠罩;故事的第一部分亮點不少,但也有些段子過於追求在觀眾心中不快效果而顯得有些不自然;第二部分則顯得有些主鏇律,少了很多犀利的風格;該作在單個人物或者事件的刻畫上犀利不足,如果不是臨近片尾對基弗·薩瑟蘭角色的無情諷刺,光是憑著小行星二度光臨地球的震撼畫面,也就充滿了商業片的味道。 (新浪娛樂評)
導演在影片第一部分里相當出色地把每個人的嘴臉都刻畫得非常到位,在他的展示中這一段落恍然間有種種眾生百態的感覺。整部電影則結合了科幻和寫實的兩種方式,秉承著導演使用手持式攝影的個人風格,在這些晃動、失焦、略有些不平衡的鏡頭裡,把人類心理的恐慌和焦慮烘托得呼之欲出。導演在影片中插入了很多或表示人物心態、或對影片進行說明的空鏡頭,劇情顯得相對平易近人和容易理解,而在影片開篇使用的以“慢鏡頭”形式放映的超高速攝影,配上緊張犀利的音樂,呈現出了一種另類的美感。整部電影異常流暢,充分展示了創作者個性。 (1905電影網評)
《憂鬱症》的故事雖然建立在世界末日基礎上,但本身卻是一部預示著新生與夢想的作品,情節有點悶,需要一些耐心才能看下去。 (今日早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