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慶雲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 居住。
夏屬兗州,商屬蒲姑國,西周武王時屬姜子牙,春秋時為齊國所屬。
秦屬齊郡。漢屬渤海郡,三國時屬樂安郡,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屬樂陵郡。
隋開皇六年(586年)置縣。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併入樂陵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成祖朱棣避諱改西無棣縣為慶雲縣。
清代慶雲縣東西廣45里,南北袤55里。
民國初期,慶雲縣面積約為560平方公里。1945年慶雲解放後面積為588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0年,面積為502平方公里。1984年,慶雲縣改鄉鎮建制。1993年,慶雲縣16個鄉鎮並為11個鄉鎮,2000年並為8個鄉鎮,2005年增設渤海路街道辦事處。2010年7月東辛店設鎮至今。
行政區劃
1997年,慶雲縣轄4個鎮、7個鄉:慶雲鎮、崔口鎮、尚堂鎮、常家鎮、東辛店鄉、大靳鄉、中丁鄉、大胡鄉、徐園子鄉、嚴務鄉、後張鄉。
2003年12月15日,慶雲縣設立渤海路街道。2012年,慶雲縣轄5鎮3鄉1個街道:慶雲鎮、常家鎮、尚堂鎮、崔口鎮、東辛店鎮、嚴務鄉、中丁鄉、徐園子鄉、渤海路街道。
2017年前,德州市將比照國家政策標準,著力推動慶雲儘快達到撤縣設市標準。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慶雲縣位於山東省西北平原北部,地處山東省、河北省濱州,滄州,德州交匯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2′,北緯37°22′。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鹽山縣、海興縣隔河相望,東與無棣縣毗鄰,南與陽信縣接壤,西與樂陵市交界,位於華北、勝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連線華南華北、東北、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京津門戶”和“山東北大門”和德州“橋頭堡”之稱,地處國務院規劃的環渤海經濟帶內。
地形地貌
因為古代黃河及其支脈的變遷動盪,導致慶雲縣境內崗、坡、窪三種地形相間分布,地勢低平,稍有起伏,微向東北傾斜,最高海拔9.6米。慶雲縣地處華北地台中部,斷裂構造發育明顯。古黃河的大徙、改道、決口造成泥沙沉積,形成崗坡窪地起伏不平相間分布的地形特徵。土壤質地分為沙質、壤質和粘質,以質地適中的壤質土為主。
氣候
慶雲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氣候溫潤,光照充足,無霜期年均207天。受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影響,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沿海氣溫以1月最低,平均1~4℃,7~8月氣溫最高,平均24~26.3℃,平均氣溫12.4℃。
水文
馬頰河:1966年,對馬頰河進行改道治理,現屬海河水系,成為慶雲縣旱能灌、澇能排,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一條河道。
漳衛新河:新中國成立後,慶雲縣對河道多次進行治理並修建橋樑和涵閘,現屬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減河,1973年易名漳衛新河。
德惠新河:是1968年人工開挖的一條排水河道,上游段105公里為新開挖河道,下游段67.5公里利用了馬頰河故道,擴大治理後成為德惠新河河道。德州市境河道長度127.6公里,堤防長度203公里。
自然資源
到2012年,慶雲縣已探明石油儲量1.58億噸、天然氣10億立方米、煤炭60億噸。黃河流經本地區62公里,每年可引水25億立方。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慶雲縣總人口286427人。其中,男性人口146922人,女性人口139505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5.32:100。戶籍人口291849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1.17%,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0.85%。總人口中,城鎮人口37234人,鄉村人口為249193人。
2012年,慶雲縣擁有39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3%。
經濟
綜述
2008年,慶雲縣GDP達68億元、增長20.7%。地方財政收入、國地兩稅收入實現三個過億,分別增長49.8%、28%和90.5%。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31億元、增長40.5%。貸款餘額達到22億元、增長30.5%。
2009年,慶雲縣完成GDP82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億元,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億元,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71家,工業用電量完成2.18億千瓦時,增長34%。國地兩稅收入完成2.4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18億元,增長10%。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7億元,貸款餘額28.2億元,分別增長15.5%和31%。
2010年,慶雲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5億元,增長12.8%,人均達到3萬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7:49.8:4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5億元,增長2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億元,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億元,增長40.2%,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0.4%。
2011年,慶雲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13:49:38調整到8:53:39。
第一產業
2009年,慶雲縣各類養殖基地達到420個以上,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64%和56%。出口型蔬菜達到5000畝、冬暖式大棚和大拱棚達到1500畝。
2009年,慶雲縣林木覆蓋率達到45%,建成棗樹綠色示範基地2.8萬畝,肉鴨產品獲得歐盟進口資格。畜牧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77%和60%。
2010年,慶雲縣糧食總產量達到34萬噸,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比重提高到67%和59%。林木覆蓋率達到37.3%。新增無公害產品10個、綠色產品2個、有機食品基地1個。流轉土地3.7萬畝。發展專業合作組織30個以上。
2011年,慶雲縣糧食總產突破32萬噸。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77%和60%。蔬菜面積達到6萬畝,新增“三品”認證產品10個。
第二產業
2008年,慶雲縣開發區入駐企業達到196家,完成財政貢獻1.2億元,承接了慶雲縣80%以上的工業投入和100%的外貿出口,慶雲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稅收增長35%、用電量增長18.8%,四大產業完成稅收占到兩稅收入的42%,骨幹企業完成稅收占到兩稅收入的22%。
2009年,慶雲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家。納稅過百萬元企業達到23家。
2010年,慶雲縣引進規模以上項目56個,其中過億元項目10個,到位資金45.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80家,完成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增幅均在30%以上。
第三產業
2012年,慶雲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62億元,增長23.4%。其中,第一產業投資21.07億元,下降16.6%;第二產業投資72.45億元,增長29.6%,其中工業投資70.92億元,增長28.9%;第三產業投資65.10億元,增長30.4%。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2011年的2.2:55.2:42.6調整為1.5:51.8:46.7。
2012年,慶雲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7.3億元,增長15.2%。實現進出口總額2.2億美元,增長1.3%。財政總收入20.24億元,增長21.5%。金融機構2012年各項存款餘額163.49億元,比2011年增加21.95億元。各類保險服務業收入5.03億元,增長7.0%。
交通
慶雲縣距渤海50公里、黃驊港80公里,離濟南150公里,到北京300公里,國道205線、省道315線和246線貫穿縣城,是連線華南、華北、東北和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樞紐。2009年,京滬高鐵投入運營、德濱高速建成通車、濟樂高速開工建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慶雲縣普通中學13所,在校生2.7萬人;國小59所,其中教學點57個,在校生3.3萬人;幼稚園67所,在園、班兒童3.93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364人。民辦學校2所,在校學生4.3萬人,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城鄉學生的學雜費。
文化事業
2012年,慶雲縣擁有藝術表演場所1處,藝術表演團體1個,2012年共演出71場次。民眾藝術館1處,文化館1處,文化站13個。公共圖書館1處,檔案館1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100%。
社會保障
2012年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2.39億元,增長21%,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3600元,增長18.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40.4元,增長13.5%。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179.27元,增長11.6%。
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602元,比2011年增加1252元,增長1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938元,增長19.2%。
2012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2.3萬、67萬、69.22萬、29.23萬、55.66萬和35.03萬人。
2012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25.11萬人,其中,城市4.68萬人,農村20.42萬人。五保對象1.27萬人,供養支出4106.4萬元。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84個,床位1.99萬張。社會福利企業28家,安置殘疾人員432人。
名優特產
金絲小棗:慶雲縣傳統特產之一。其栽培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振興於當今。
崔口燒雞:始於清代,選農家散養草雞,以陳年原汁雞汤滷煮,經熏制而成。
尚堂扒雞:德州扒雞基礎上改良而成,選用農家草雞,採取傳統的燒、熏、酥、炸、鹵等多種工藝。以急火和文火燒6到8小時,起鍋涼透即成。
德州驢:中國五大優良驢種之一,以慶雲縣為中心、寧津、樂陵、濱州市的無棣、惠民等縣也有飼養。
現代黨政名人
姓名 | 貫籍 | 現任職位 |
翟立新 | 山東慶雲縣 | 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黨組副書記、主任 |
劉存信 | 山東省慶雲縣慶雲鎮魏家窪村人 | 曾任冀魯豫軍區連副指導員 |
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 | ||||
蔣臨照 | 馬龍潭 | 吳鍾 | 崔旭 | 劉存智 |
劉存信 | 范普權 | 筱俊亭 | 張炳炎 | 劉冠英 |
王佐 | 李之儀 | 劉業村 | 李之純 | 劉格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