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慶陽湖
中生代侏羅紀,甘肅大部分河流向東流淌,在隴東形成大湖和沉積。當時最大的湖盆,地質學家稱為慶陽湖。
注入湖區最大河流是從安西、敦煌發源的古阿拉善河,其次是古黃河、蒙古河、古納水河,湖區範圍涉及陝、甘、寧、蒙,浩瀚遼闊。
侏羅紀後期,發生了被稱為燕山運動的造山運動,甘肅陸地再次抬升,陝甘寧盆地湖泊曾一度乾涸,在湖區西部出現南北走向的賀蘭山和六盤山。
大約在第四紀晚期,今慶陽市東部的子午嶺從湖盆中上升為南北走向的長梁。殘積湖水衝破南部峽谷,向南流入涇水,形成馬蓮河、蒲河水系。
1978年5月,環江翼龍在慶城縣卅鋪的發現,證明了慶陽湖的存在,演示出慶陽地區古地理氣候狀況。因為它只能滑翔不能遠飛,主要靠捕食小魚為生。
慶陽市新城南區雨洪集蓄保塬生態工程(慶陽湖)
項目簡介
“慶陽湖”項目位於西峰區規劃新城區東南側的董志鎮北門村,建設區域在董陳公路和規劃中的新城區東環路之間的東南角,毗鄰天湖水系,是一項集城市防洪、水資源綜合利用、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改善、灌溉水源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水利工程。項目區占地面積1800畝,水體由慶湖、陽湖和中心湖三部分水域組成,水域總面積626畝,湖體總庫容180萬m3;年復總蓄水量260萬m3。工程總投資為1.63億元。工程建成後,綜合效益明顯,一是變排洪為蓄洪,年可節約城市排洪工程費用6000萬元;二是年蓄水可達260萬立方米,相當於目前城區年用水總量,可滿足4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三是集蓄的雨洪水按巴家咀電力提灌工程提水成本1.06元/立方米計算,每年城區用水可以節約成本424萬元;也可作為300萬噸煉化項目等工業用水水源;四是可有效防止雨洪水集中後排放沖刷塬面造成的水土流失,年可減少58萬m3泥沙被侵蝕帶入下遊河流;五是利用湖體蓄水及巴家嘴電管渠道,可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3萬畝。
項目組成
本項目主要由主體工程、輔助工程、環保工程等構成,其中主體工程由慶陽湖、景觀橋、綠地工程等構成。輔助工程由施工營地、排水管網等構成。
慶陽湖工程:水域總面積30.70萬m2(460畝),成湖平均水深3.22m,最大水深4.65m;湖岸線長度
2.97km,總庫容98.88萬m3。
景觀橋工程:單幅斜拉橋:共2座,單橋長400m,橋寬40m,雙向4車道,工程主體由原有岐黃大道改建,慢行橋:共3座,單橋長350m,橋寬10m,僅供非機動車及行人通過。
景觀綠地工程:綠化面積8.36萬m2
項目區主路:用於連線各片區,共設定18m主路402m(僅允許內部管理車輛通行)。
項目區支路:用於連線各綠化片區用,路寬4m,總占地面積12124m2。
步行橋:共設步行橋3座,用於慶陽湖各水域連線,分別為32m、45m和30m。
集散廣場:共設定集散廣場2處,總占地面積3000m2
項目建設
2013年6月,新城區雨洪集蓄保塬項目在市民的翹首期盼中開工。豎立在工地邊上的效果圖讓人眼前一亮:七彩浪漫的彩虹橋,碧波蕩漾的人工湖水系和芳草萋萋的綠地景觀三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座立體的南大門。項目建成後將會對增加城市水資源,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升現代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橋樑集雙向飛虹斜拉大橋、慢行橋和景觀橋於一身,可以對南大門的交通情況起到疏散作用。容量達88.06萬立方米的人工湖和254畝綠地景觀工程將對淨化城區空氣、調節局部小氣候起到重要作用。湖水可以直接為南區的董陳節水灌區提供農業灌溉用水,還可以作為巴家嘴電灌區的農業灌溉調蓄水庫,從而大大提高董陳灌區農業灌溉用水的保證率,降低供水成本,節約提水所需的電能。集蓄天然降水,變雨洪災害為雨水資源,實現城市雨洪由排到蓄、由害到利的轉變是我們改造環境的轉型跨越發展。降雨入湖,減緩雨水對塬面的沖刷,減少水土流失情況的發生,實現蓄水保塬,更是促進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工程將於2014年6月竣工。目前,已挖掘湖體65萬立方米,完成橋樑樁基250個,澆築完成承台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