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是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2018年春季修訂版)第16課的課文,本文是顧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大會上發表的演講。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文獻,顧拜旦用詩歌般的語言闡述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 涵與價值。

課文原文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聯邦主席、女士們、先生們:

5年前,在巴黎,在1894年我宣布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地方,世界各國的代表們共聚一堂,同我們一起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二十周年。五年過去了,在這期間,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所幸,奧林匹克主義並沒有成為這場浩劫的犧牲品,而是無所畏懼、無可指摘地挺了過來。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現出更為開闊的視野,這凸顯了它即將扮演的嶄新角色的意義。

奧林匹克精神開始為漸趨平和而又充滿自信的青少年所推祟。古文明的魅力,時有衰退,平和與自信正日益成為其有力的支撐。同時,它們也是那些即將在暴風驟雨中誕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然而,人類並非生而就平和自信。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就已開始擔驚受怕。恐懼伴隨著他成長的各個階段,並在他行將就木時,給他致命一擊使其崩潰。恐懼是人類工作和休息的天敵,面對它,人類學會用勇氣來針鋒相對。有些人認為,勇氣這一高貴美德只有在我們的祖先身上才能看到,他們因此非常尊重先人。在他們的想像中,勇氣之花在我們當代人的手中早已殘敗凋零了。但是如今,我們知道該在將來採取何種態度了。

勇氣是戰爭中的美德,它能夠在時世中造就英雄。正如我最近在一篇關於教育學的文章中所暗示的那樣,根除恐懼真正的、能持久發揮效用的良藥,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氣。自信與它的姊妹平和總是攜手並進、相輔相成。這樣,我們又回到了適才我提到的奧林匹克主義的實質上來,這也正是奧林匹克主義區別於一般體育運動的地方,奧林匹克主義包括但又遠遠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請允許我詳細闡述一下二者的區別。運動員非常享受努力拚搏的樂趣。他喜歡施加於肌肉和神經上的那種壓力感,因為壓力往往給人一種勝利在望的感覺,即便有時到最後他未能獲勝。這種享受,深入運動員的內心,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只涉及到自身。請想像一下,當這種愉悅向外噴涌,並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藝術的奔放激情融為一體;當它為燦爛陽光所縈繞,為音樂所振奮,或被嵌入圓柱式大廳時,會是怎樣的情景。許久以前,就是在這般情景下,占代奧林匹克主義的絢麗夢想在阿爾弗斯河的兩岸誕生了。奧林匹克主義曾在許多個世紀裡,一直主導著古希臘社會。

然後,我們來到了歷史的轉折關頭。渴求進步但又常常因誇大某種正確思想而誤人歧途的人類精神,開始致力於將青少年從平衡狀態中掙脫出來。於是,青少年開始為呆板而複雜的教育枷鎖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縱和不明智的嚴厲互動作用下的道德說教以及拙劣膚淺的世界觀所束縛。這就是為何我們要重啟奧林匹克時代,並為體格訓練的復興隆重慶祝的原因。我們不斷推動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運動功利思想向古希臘遺留下來的一呼百應的體育觀靠攏,兩者逐漸融合為一體。當我在紐約和倫敦對舉辦奧運會的可能性做出評估之後,我向不朽的古希臘精神祈禱,希望它給這意外中誕生的結合體一劑理想主義的良藥。先生們,這25年來我們成功興建的事業大廈,便是這副模樣。諸位適才不斷向其表達敬意,若這敬意是針對我這建築師而來的話,那我著實愧不敢當。它的建築師不應受到如此讚美,他不過是聽從了一種比個人意志更為強大的內心直覺的召喚。他願意愉快地接受諸位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讚美之辭,而他個人,不過是這一理想的第一個僕從。

之前我曾提及1914年6月所舉辦的周年慶典。當時我們認為,我們慶祝的是奧林匹克主義的完美實現。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怒放。一項運動,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內,在當今時代又怎能稱得上完美呢?在當時,有這么多人可能確實是足夠的,但今天則不然。它必須要面向大眾。的確如此,有什麼名義能將大眾排除在奧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麼樣的貴族特權能令一個青年人身上的形體美、肌肉力量、鍛鍊的毅力以及獲勝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譜或錢包掛鈎呢?上述種種毫無法律依據的矛盾,存活在萌生它們的這個社會秩序里。在野蠻的軍國主義協助下的極權姿態,給了它們致命一擊。從道義上講,這反而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面對一個需要用基本原則來整頓的全新世界,某些過去一直被視為烏托邦的原則,如今卻變得切實可行。人類必須吸收古文明遺留下來的全部精華,用以構築未來。這其中就包括奧林匹克精神。當然,僅靠奧林匹克精神,並不足以保障社會層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類生產勞動,分配滿足物質生活的消費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與他們的能力相當而與其家庭出身無關的才智培訓機會。但是,奧林匹克精神致力於讓社會底層的人們接觸到現代工業所塑造的各種鍛鍊形式,享受到強身健體的樂趣。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奧林匹克精神,今天我們要為它奠定基礎。

本次慶典是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下舉行的。古老的赫爾維蒂聯邦最高委員會及其尊敬的主席、深得上帝與人類摯愛的瓦萊州派出的首席代表、這座美麗而又好客的城市的領導們、遠近聞名的歌手,以及歷經千挑萬選、朝氣蓬勃的體操團隊,齊聚於此地,為這次盛會賦予了歷史自覺性、公民精神、自然性、青春以及藝術性等五重聲譽。

願鍾愛勇敢者的幸運之神,厚待剛剛決定申辦第7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利時人民的美好願望。

目前的形勢,依然嚴峻。狂風驟雨之後,我們迎來破曉的黎明。待到中午時分,湛藍的天空必將萬里無雲;收穫者的雙臂,捧滿沉甸甸的金黃麥穗。

導學目標

1、掌握基礎知識,學會演講技巧。

2、理清課文的思路,用體育精神來激發自己學習、生活的激情。

3、體會作者感情,激發學生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與擁護。

4、了解顧拜旦,理解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學習指導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驟雨(zhòu) 襁褓(qiǎnɡbǎo) 崩潰(kuì)

攜手(xié) 闡述(chǎn) 誕生(dàn)

枷鎖(jiā) 祈禱(qídǎo) 拙劣(zhuō)

湛藍(zhàn) 縈繞(yíng) 聲譽(yù) 沉甸甸(diàn)

2、詞語解釋

襁褓: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行將就木:快要進棺材了。指人臨近死了。木:棺材。

分崩離析: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暴風驟雨:又猛又急的大風雨,比喻聲勢浩大,發展急速而猛烈。

相輔相成:指兩件事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

自圓其說:指說話的人能使自己的論點或謊話沒有漏洞。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錄音范讀課文,思考:文章中說的“五年前”具體是指哪一年?在奧林匹克運動史上,這一年有什麼重大事件?

【交流點撥】本文寫於1919年4月,“在過去的五年內”“五年前”從這一年到作者演講時為止的五年,這期間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年來,戰火把奧林匹克精神粉碎了,作者在這裡紀念恢復,因此具有重大意義。

2、為什麼奧林匹克精神開始為漸趨平和而又充滿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交流點撥】因為古文明的魅力,時有衰退,平和與自信正日益成為其有力的支撐。同時,它們也是那些即將在暴風驟雨中誕生的新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步驟三 細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奧林匹克主義”和一般的體育運動有什麼區別?

【交流點撥】奧林匹克主義包括但又遠遠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奧林匹克主義的運動員非常享受努力拚博的樂趣。他們喜歡施加於肌肉和神經上的那種壓力感,因為壓力往往給人一種勝利在望的感覺,當這種愉悅向外噴涌,並與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藝術的奔放激情融為一體,奧運精神就誕生了。

2、“我們似乎是在為恢復奧林匹克的理想變成現實而慶祝”一句中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為什麼?

【交流點撥】不能去掉。因為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句話,“我剛才回憶起1914年6月的慶典”,這說明說的是五年前的事,實際上由於戰爭的原因,並沒有將理想變成現實。所以用了“似乎”二字。

3、為什麼要重建奧運?

【交流點撥】一些青少年開始為呆板而複雜的教育枷鎖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縱和不明智的嚴厲互動作用下的道德說教以及拙劣膚淺的世界觀所束縛,渴求進步但又常常因誇大某種正確思想而誤入歧途的人類精神,開始致力於將青少年從這種狀態中掙脫出來。

步驟四 把握主題 探究主旨

1、文中說:“在那時,有這么多人可能確實是足夠的,但今天則不然”。這句話說明顧拜旦提倡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交流點撥】從前後文看,作者認為奧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僅僅是少數幾個人的運動,應該是一種大眾性的運動。它必須要面向大眾。有什麼名義能將大眾排除在奧林匹克精神之外呢?這也是今天能夠讓全世界人民都關注奧運的原因。

2、通讀全文,升華主旨,什麼是奧林匹克精神?

【交流點撥】奧林匹克精神致力於讓社會底層的人們接觸到現代工業所塑造的各種鍛鍊形式,享受到強身健體的樂趣。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奧林匹克精神。今天,我們要為它奠定基礎。

3、顧拜旦倡導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交流點撥】顧拜旦倡導近代奧林匹克精神。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顧拜旦的一生,是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奉獻的一生,他不惜傾家蕩產、奔走呼號。他光輝的一生可以說為奧林匹克運動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世界文化史和體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現代奧運走過了百年歷史,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也成功舉辦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個奇蹟的誕生吧!

2、拓展延伸:

收集奧運會的口號,以此激勵自己參加此項運動中去。

【交流點撥】①更快、更高、更強;②點燃你的激情;③激情冰火屬於你;④永不燃燒的火焰;⑤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⑥讓世界凝集成一朵花。

作者簡介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顧拜旦(1863-1937)全名皮埃爾·德·顧拜旦,法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863年出生在巴黎一個貴族家庭,承襲了男爵頭銜。顧拜旦青年時期在巴黎政治學院學習,他喜愛運動,積極參加擊劍、賽艇、騎馬和拳擊等運動項目。1892年,法國田徑協會在巴黎索邦大學舉行成立5周年紀念大會,顧拜旦在會上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了“復興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

1893年,在顧拜旦的推動下,在巴黎召開了12個歐美國家代表參加的“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決定在希臘舉辦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後按照古希臘傳統每4年舉行一次。1894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成立,當時的希臘文學家維凱拉斯當選主席,顧拜旦出任秘書長。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舉行。1896年至1925年間,顧拜旦一直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1913年,顧拜旦為國際奧委會設計了藍、黃、黑、綠、紅環環相扣的五環標誌,象徵著5大洲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比賽和友好精神相聚在奧林匹克運動會。

顧拜旦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他卸任後被終身聘為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1937年9月2日,顧拜旦在瑞士日內瓦去世,隨後被安葬在國際奧委會總部所在地瑞士洛桑。按照他的遺囑,他的心臟安葬在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科羅努斯山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