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山慈雲寺 (武漢市江夏區)
慈雲寺,原名靈濟南,始建於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西八分山。《建康錄》曰:“武昌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分八字,數不及九” 就是指八分山。
八分山蜿蜒迴旋,山巒環抱,如巨龍臥波,被譽為“武漢最具自然特色的山”。慈雲寺仙氣十足,如騎龍在天,歷史上曾得到唐太宗、宋孝宗、宋光宗等多位皇帝賜封和大力護持,是著名的千年皇家古寺。
地理位置
距武漢市中心18公里,與洪山區和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相鄰,南距鹹寧59公里。京廣鐵路從紙坊街西經過,滬蓉、京珠高速公路在城區南側3公里處.與107國道互通立交相連。八分山60公里環路的範圍是原始森林保護區,是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政府巨資打造的“八分山文化公園”。
歷史變遷
據《江夏縣誌》記載:唐貞觀元年,輿駱禪師雲遊至此,立杖出泉,無論久旱、暴雨,兩不盈涸,人稱“飛錫泉”(“飛錫”佛家用語,即雲遊四方的僧人)。禪師依泉建寺,唐太宗李世民聞之大喜,撥地258畝建寺還願,賜名:靈濟南。由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恭按皇家寺院規格督修。
靈濟南依山而建,飛檐拱壁,層疊有致。八十八重殿宇樓閣層疊有致,古樸莊嚴。分別供奉著儒、釋、道各路神靈,千餘僧眾,比800丘尼,晨鐘暮鼓,四香火旺盛,是唐宋時期佛教聖地。
南宋未年,金兵襲擾, 民不聊生百。活佛濟公在慈雲寺念經咒七天七夜,度化出“油鹽井”救濟百姓。宋孝宗為表彰靈濟南“善念為懷;普渡眾生” 的善挙 ,特賜封“嘉澤侯”,八分山“油鹽井”也因此成名。
南宋紹熙四年,宋光宗又加封“顯應”二字。
南宋慶元六年華中大旱,地方官奉旨禱雨,大獲甘霖,四郊沾足,遂成豐年。宋寧宗大喜又賜名“靈惠”二字。
元代更名慈雲寺,因禱雨“靈驗”而著稱於世。《沙湖志》記載:“元郡守李貞禱雨於此,見巨蟹入潭中,雷雨大作。”
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回鄉省親,見八分山得自然之精華、慈雲寺顯山水之靈氣拍毫寫下:八洞仙子拍肩來遠矚高瞻一帶湖山過眼曉,分山龍王靈氣在興雲沛雨萬家煙火祝馨香的楹聯。
每逢初一、十五、慈雲寺人潮湧動,香火鼎盛,是清代省會朝山。清嘉慶十二年天下大旱,湖廣總督汪志伊率百官在慈雲寺禱雨,得知八分山頂有奇石,逢子午之時,月日之影正對此石,人稱為“子午石”。汪志伊大喜,令人在“子午石”上鐫刻 “八分山之神” 。
千年皇家古剎,命運多舛,抗戰期間遭到滅頂之災,夷為平地。曾名噪四方的“慈雲寺”寂然隱身於雜草叢中,殘垣斷壁任憑風雨侵蝕……
國盛教興,2011年,武漢市江夏區委、區政府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已任,按唐代規模(占地258畝)恢復重建慈雲寺。
慈雲寺恢復重建主要由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直指堂(法堂)、海會塔為中軸線,兩邊附以地藏殿、觀音殿、藥師殿、五觀堂、方丈樓等建築構成。其大雄寶殿的建築規模宏偉居“華中之冠” 。一座集佛文化、禪修養生、佛儀往生、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八分山文化公園” 初具規模。
歷史傳說
八分山,曾經名八寶山,山中藏有無數寶物,它巍峨高大,風景如畫,山里藏著各種寶貝,是仙人常來遊玩的地方。為了保護八寶山,玉皇大帝調遣修道千年的烏龜、青龍守山。烏龜心術不正,看著滿山的寶貝,垂涎欲滴,漸漸起了歹心。一年的大年三十半夜,烏龜使出了渾身解數,張牙舞爪向寶山襲來,把滿山的財寶抓得火星飛濺,碰得響聲如雷。青龍發現了,便與烏龜打了起來,烏龜和青龍打得地動山搖,驚動了王母娘娘。王母一看只見烏龜正用尾巴把金子卷到甲殼中,王母盛怒,扶著小神手中的扁擔一腳踏下去,頓時,山崩地裂,八寶山踩塌了。烏龜見事不妙,立即逃跑,驚慌失措間把金子掉在山間小溪中,後來人們在這裡修橋起名“黃金橋”。
王母娘娘沒料盛怒之下竟將八寶山踩塌,便連夜抓住了烏龜,將手中扁擔一頭抵在八寶山,一頭頂住烏龜的頭。從此,烏龜寸步難行,變成了龜山,那條扁擔變成了扁擔山。相傳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亂,數載不克,後得烏龜降伏水怪,治水成功。王母娘娘將八寶山踩裂為八座山,也就是今天的八分山。王母為表揚青龍的忠誠和勇猛,便於青龍更好地守護八分山的奇珍異寶 ,將相鄰的一座山賜給青龍,這就是青龍山。
八分山有一棵大樹,連體長著十個一樣粗大的樹幹,於是便有“十兄妹”美譽。在通往山頂的古道旁,有幾棵碗口粗大的香樟,因許願靈驗,故被人稱為“許願樹”。 山上有相擁疊成四排的八棵香樟,香客們多認為這是慈雲寺修煉的八仙化身,將之稱為“八神仙”樹。與它相對應的是長出十丫奇觀的香樟,人稱之為“十全十美”樹。傳說,在十全十美樹下許願,生活會變得十全十美。
八分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生態環境較好,極目遠眺,武漢全景盡收眼底。慈雲寺環境清幽,氣候宜人,是“天人合一、人天感應”的佛門聖地,是敬佛淨心,休養生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江夏人傑地靈,英雄輩出,俊彥壯舉,可歌可泣。古有天下第一孝黃香、唐朝大書法家李北海、明代中國第一畫狀元吳偉、明末兵部尚書熊廷弼。今又湧現出京劇泰斗譚鑫培、辛亥革命第一勇士熊秉坤、新四軍領導人項英等。
建築綜述
八分山文化公園占地面積約1798200平方米,慈雲寺是其核心景觀,按唐代規模恢復重建。占地面積258畝,整體布局與唐代相仿,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直指堂(法堂)、、金剛舍利塔為中軸線,兩旁建有地葳殿、觀音殿、藥師殿、祈福殿、僧寮、居士樓、觀堂、西淨、景觀、廣場及配套輔助設施等。
慈雲牌樓與五百羅漢相得益彰,五百2..2m的石刻羅漢形成獨具特色的羅漢大道。
觀音石像高33米,體現了觀世音菩薩“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 佛像採用新型仿金銅精鑄,為慈雲寺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佛教聖的象徵,是世上佛教信眾的朝聖文地。
慈雲古道跨越“黃金橋”自然古樸,秀林蔥鬱,氣順脈暢,碧波蕩漾,令人流連忘返。
旅遊景點
八分山屬自然森林保護區,擁有武漢市最完整的原始森林和植被資源。慈雲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勝古蹟眾多。主要景點包括迎駕石、飛錫泉、子午石、點將台、蓮花台、前世井、油鹽井、眼淚井、拴龍樁、達摩祖師腳印、透靈碑、雷神樹、菩提樹、八仙樹、十全十美樹等。尤以迎駕石、飛錫泉、子午石最富盛名。
八分山
八分山位於紙坊城區西北,海拔272.3米,是紙坊最高的山。《建康錄》曰:“武昌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分八字,數不及九”,指的就是八分山。八分山常年慈雲瑞氣籠罩,風景如畫。蒼翠欲滴的山巒蜿蜒迴旋,勾接相扣,如一朵精巧的蓮花。山中藏有八仙樹,迎駕石,點將台、前世井,子午石,雷神樹,油鹽井,藏寶洞,十全樹等寶物,是神仙常去遊玩的地方,被譽為“武漢最具自然特色的山”。
慈雲寺來歷
上溯隋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秦王李世民隨父王起兵,率部途經八分山遇險。秦王許願:今若脫險, 他曰還願。言畢,陰雲四合,電閃雷鳴,豆大的雨點打在奇石上隱現“迎駕”二字。秦王大喜起身上馬率部脫險。
據《江夏縣誌》記載,貞觀元年,駱禪師持錫杖(佛家語稱為“飛錫”)雲遊至八分山。禪師立錫杖出泉水,此泉無論久旱、暴雨,兩不盈涸,人稱“飛錫泉”。禪師依泉建寺,唐太宗李世民聞之大喜,賜名:靈濟南,並指派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恭督建。
慈雲寺依山而建,參差錯落,層疊有致,隱現自然。千餘僧眾,晨鐘暮鼓,香火旺盛,歷史上曾得到唐太宗、宋孝宗、宋光宗等多位皇帝賜封和大力護持,是著名的皇家古寺。
飛錫泉
唐貞觀元年,慈雲寺開山祖師為駱禪師雲遊至八分山。禪師立杖出泉,無論久旱、暴雨,兩不盈涸,人稱“飛錫泉”。
飛錫泉深不可測, 相傳有青龍守候,夏涼冬溫,清澈甘甜,當地百姓登山祈福常飲此泉水。古時有一位秀才五十歲時仍未有後,有一天夢見觀世音菩薩駕青龍來了,菩薩捧著一碗水送給他。第二天他便到慈雲寺向法師講了昨晚的夢。法師便支開守候飛錫泉的青龍,讓老秀才飲泉水,次年喜得而得子。
子午石
八分山頂有一塊呈圓形的奇石,石是南北向生成的,石方頂圓,群石環之。因子時和午時,月、日之影正對此石而得名:子午石。
古人以“子”為北,以“午”為南,想必是汪志伊看中“子午石”奇特的地理位置。清代嘉慶十二年(公元1808年)湖廣總督汪志伊在慈雲寺禱雨靈驗,大喜親筆題寫“子午石”“八分山之神”刻於石上,意在風調雨順。 在子午石不遠處立有“軍委測繪局三角點”的標牌,再次印證子八分山重要的地理位置。
鹽油井
慈雲寺觀音殿中,有一尊濟公菩薩,主要是為了感激濟公菩薩。傳說在宋末戰亂紛爭,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食用油鹽比較精貴,為了救助百姓,濟公活佛在慈雲寺念經咒七天七夜,度化出一口食用油井和一口鹽井,油鹽從井中的一絲縫中慢慢湧出。寺中僧人日夜值守,除留一部分自用外,全部分發給附近的老百姓。現在八分山“鹽油井”即以此得名。
白雲洞
白雲洞位於紙坊鎮城西,八分山南麓。白雲洞是天然大溶洞,縱穿於整座石山,洞中冬暖夏涼,泉水淙淙,遍布石刻和鐘乳石,全長300餘米,由前洞、中洞、天井和後洞組成。這裡山色秀麗,景色宜人,溪流潺潺,磬聲繚繞。仰首望去,山峰疊起,雲遮霧罩,使人幻入仙境。
民間傳說昔日黃鶴飛離黃鶴樓後,曾在此棲息,並留下“白雲黃鶴”之,故又名白雲洞。又相傳此地為白雲仙子居住之鄉,說黃鶴樓有道士乘仙鶴而去,仙鶴飛行到此曾落腳棲身,故才有白雲黃鶴的傳說,白雲洞也由此而得名。“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流芳千古。據《江夏縣誌》;白雲洞立有一尊唐代石佛,高3.5米,是佛教中的阿彌陀佛。佛像面容莊重,雙足踏於蓮花座上。石雕佛像,此佛像身著“法衣”,上雕有蓮花圖案邊飾,其雕刻細膩,刀法勻稱,均不多見。白雲洞是武漢僅存的石窟寺。洞口兩旁原有一對武士石雕,是朱元璋駐兵於此攻打武昌後所建。洞口右上壁刻有“白雲洞”三字,為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