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真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全球視野,梳理了四千年慈善史,綜合歷史、經濟、社會、人文等視角,對慈善業的發展和問題做了深入分析,對慈善業的前景做了清晰展望。
中國西周的“荒政”、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慈善基金會,分別揭開了東西方慈善事業的序幕。
真正稱得上是第三部門的慈善組織胚胎,產生於古羅馬帝國。
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於1601年主持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慈善法規......
“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機制”,這是有關學者對如今慈善事業的評價與期許。
各大宗教在慈善發展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慈善組織在扶助人們戰勝饑荒、貧困、戰爭、流行疾病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洛克菲勒到蓋茨、巴菲特,美國富人為何熱衷於做慈善?慈善如何與商業模式結合?慈善組織自身需要花費人們的捐款嗎?近年來,各國的慈善機構受人尊崇也遭人唾棄,它們如何維護好“天使”的形象?中國的慈善事業今後怎樣發展?我們每個人怎樣參與到慈善事業里?......
這些人們關心的問題,本書都做出了精彩而清晰的解答。

作者簡介

1.趙華文,四川冕寧人。社會企業雜誌《最周刊》和大熊貓棲息地發展計畫創始人。自2009年3月開始研究中國慈善事業與國際接軌課題,主編《中國西部》雜誌慈善專題13期計30餘萬字,主持編制首份第三方2010中國基金會等級評價百強榜。
2.李雨,江蘇徐州人。愛旅行、話劇迷、植物控。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現為成都交通廣播電台編輯、主持人。廣播劇《門》獲2009全國廣播創新節目三等獎,《天堂的風鈴》獲2010年四川省廣播電視節目優秀獎。

媒體評論

本書由現代慈善的演變探索了公民社會的建設問題。我認為,從公益慈善的角度來分析公民社會,是一種相當寶貴的嘗試。
——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 王振耀
當下中國,官辦慈善壟斷被打破,源自微博的微公益有力推動全民公益,蓬勃奔涌,但又因各項準備不足,行動艱難有如一場修行。我們需要慈悲、奉獻還要堅忍柔韌,這或許就是中國慈善的一番真相。
——免費午餐創始人 鄧飛
我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我自己,我只相信制度。
——福耀集團董事長、河仁慈善基金會發起人 曹德旺

目錄

推薦序 慈善:無緣無故的愛

自序 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第一章 慈善?慈善!

第一節 物慾世界的“怪胎”
 第二節 全民幸福的“外援”
 第三節 上帝使者的“罪與罰”
 啟示錄

第二章 揭碑留痕

第一節 發軔於中國的因善而為
 第二節 那一場慈善的“加冕禮”
 第三節 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專制?
 啟示錄

第三章 善道征途

第一節 管理上位催生法治慈善
 第二節 財富“洗禮瓶”與問題“收容所”
 第三節 美利堅:慈善比國家輩分高
 第四節 明清:把慈善還給第三部門
 啟示錄

第四章 良心復活

第一節 人權與皇權的博弈
 第二節 美式基金會“呱呱墜地”
 第三節 康熙帝“掛帥”慈善大業
 啟示錄

第五章 革命襲來

第一節 資本家“貪婪的善心”?
 第二節 美國慈善的“迪尼斯樂園”
 第三節 “憎敬”的戰爭與貧窮
 第四節 殖民慈善嫁接“第三世界”
 第五節 拉美、澳洲慈善的“前世”
 第六節 晚清慈善的新陳代謝
 啟示錄

第六章 社工之變

第一節 社會工作來得正是時候
 第二節 平衡社會的現代慈善1.0版
 第三節 清末慈善“變臉”
 啟示錄

第七章 以父之名

第一節 美國大亨們的建“基”偉業
 第二節 民族主義浸淫下的第三世界慈善
 第三節 民國慈善的劫難新生
 第四節 天災人禍下“最後的戰役”
 第五節 國家接管人民“好的生活”
 啟示錄

第八章 癒合創傷

第一節 慈善撫慰止戰之殤
 第二節“槍炮”與“玫瑰”
 第三節 社工現代化的經驗與困局
 第四節 亞非拉的慈善現代化
 第五節 跨國慈善“We are the world”
 啟示錄

第九章 誰占鰲頭

第一節 美國向貧困無條件宣戰
 第二節 美國派的 “自私”與“無私”
 第三節 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
 第四節 慈善資本主義締造“社會矽谷”
 啟示錄

第十章 日出東方

第一節 中華慈善復興“春之聲”
 第二節 為中國慈善正名
 第三節 全民慈善初長成
 第四節 誰動了我們的慈善?
 啟示錄

第十一章 公民社會

第一節 慈善事業的蛻變新生
 第二節 慈善監管的法治與善治
 第三節 慈善投資的商機勃勃
 第四節 “慈善風波”驚醒了誰?
 啟示錄

第十二章 基業長青

第一節 慈善治理,管理與績效的圭臬
 第二節 商業模式,慈善經營的“道與術”
 第三節 慈善人才,慈善業的牧羊犬與擴音器
 第四節 慈善品牌,幸福的“情感盒子”
 啟示錄

第十三章 幸福密碼

第一節 慈善讓全世界聽到愛
 第二節 慈善不是錢,是心
 第三節 幸福之城 理想照進現實
 第四節 2041“幸福地球計畫”
 啟示錄

附錄:慈善發展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記 愛可以有多重

節選:慈善不是錢,是心

2007年2月16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內,剛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科菲?阿塔?安南與美國眾富商和社會名流正在舉辦一場“為非洲貧困兒童籌款”的慈善晚宴。
 一個名叫露西的小女孩捧著她的全部儲蓄來到莊園門口,卻因為沒有請柬被保全阻攔。小露西望著保全說:“叔叔,慈善捐的不是錢,是心,對嗎?”這句話打動了全球著名投資商沃倫?巴菲特,他親自帶小露西走進莊園。
 當天晚宴的主角不再是倡議者安南,也不是捐贈了300萬美元的巴菲特,而是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晚宴的主題標語也變成了這樣一句話:“慈善不是錢,是心。”
 慈善,由心而發,因善而為,從宏達敘事變成日常生活,讓每一個心存慈善的人參與其間,感受到的不僅是一種責任,同時也是一種快樂。

快樂可以很簡單

美國紐約健康增進學院曾對1700多名經常做義工的婦女進行分析,發現她們為別人提供幫助時,自己的生理、心理疾病逐漸減輕甚至消失。有88%的義工感覺自己安全、健康、舒暢、幸福;她們說做完義工後,覺得平靜自在,很有價值感。
 心理學家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發現“助人者快樂”的原因是大腦分泌出的內嗎啡呔在起作用,這種化學物質會令人興奮,感到快樂、平靜、滿足。
 不管科學結論如何,事實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志願慈善活動中找到了快樂的動力和長久的幸福以及人生的終極意義。
 1919年8月11日,美國鋼鐵之父安德魯?卡內基因支氣管肺炎逝世。正在外界對於卡內基龐大的資產分配議論紛紛時,隨後公布於眾的遺囑內容卻令世人驚嘆——
 “現在,我無法判斷出為女兒提供些什麼才能讓她感到最快樂……自由的金錢對我們來說是個大錯,不能做自私的富翁而過著毫無價值的生活……”在卡內基的遺囑之中,他把幾乎所有的財產都捐贈給了無數慈善組織和美國教育機構。之後,家人遵從遺囑意願為他舉辦了一場低調的葬禮。
 有人說,卡內基是上帝財產的管理人,而他的遺囑則是他最後一本愛心賬簿。在立下遺囑的那一刻,卡內基真正履行了“擁巨富而死者以恥辱終”的警示,帶著快樂和幸福離開。
 我不知道眾人對我支配錢財的途徑作何感想,但是,我願意把圖書館和學會的重要性放在其他任何形式的善行之上。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佳選擇。我認為自己將得到上帝的“無罪”裁決。
 ——安德魯?卡內基
 越慈善,越快樂,越充實!生活在幫助別人的快樂中,比孤獨地死在金山頂上,更偉大、更光榮!
 ——“中國首善”、2008全國抗震救災模範陳游標
 在物慾世界的發展進程中,經濟學家、金融家的任務是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生產的財富,而經濟學上也假定人對物質消費的欲望是無窮的。但是,獲得幸福的生活和快樂的人生,絕不僅僅是靠單純物質享受的提升所能解決的命題。
 正是為全人類創造福音的慈善事業,讓卡內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也為社會帶來福祉。在卡內基之後的慈善百年間,美國大大小小的企業家、金融家幾乎都履行了“擁巨富者恥辱,做慈善者快樂”的人生信條。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世界各地都發起了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的善舉。
 位於成都市中心的的義務捐贈現場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在擁擠的捐贈人群中,一個衣著襤褸的乞丐將自己積攢的硬幣和一張百元鈔毫不猶豫地全部投進捐贈箱並默默離開。當攝像機鏡頭捕捉到這幕的那一刻,人們清晰地看見了乞丐的臉上幸福的笑容,他為自己還有能力做善事而感到滿足。
 每一份捐助都是可愛的,無論多寡。
 慈善事業是扶貧濟困、愉悅心靈的快樂事業,慈善活動中對於施惠受惠雙方都能夠增加幸福感。

“第八等”慈善捐贈

美國一家專門調查機構曾在全世界22個國家調查人們的“快樂水平”,結果顯示,美國人的快樂水平最高,有46%的美國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其次是印度,37%的印度人每天都樂呵呵地生活著。
 蓋洛普民意調查組2010年按個人捐贈、志願勞作和施助於人三項指標給全球慈善熱忱度排名,澳大利亞位列第一。調查中的平行數據也顯示:越是熱衷於慈善的國家,國民快樂指數就相對越高,習慣為慈善機構捐贈的人比不捐贈的人的快樂指數高43%,志願者比非志願者的快樂指數高42%。
 金錢買不來幸福,捐贈卻使人快樂。
 古代猶太神學家邁毛尼底斯把慈善的捐贈分成七等:第一等是幫人找份工作,扶他站起來;第二等是捐錢的人不知道錢捐給了誰,受惠人也不知道錢是誰給的;第三等是捐錢人知道錢捐給了誰,而受惠人不知道錢是誰給的;第四等是捐錢人不知道錢給了誰,而受惠人卻知道是誰給的;第五等是在被要求之前,就提供捐款;第六等是在被提要求之後,提供捐款;第七等是捐錢人態度慳吝。
 毛尼底斯為慈善雙方的幫扶意願和受益程度劃分了等級。我們也可以試著為慈善的捐贈等級續寫上“第八等”,那就是:捐贈人快樂自願,受助人快樂感恩。這是慈善雙方的共同的快樂,也是慈善的至高境界。
 快樂慈善包含兩個方面:捐贈不應成為壓力,受捐方也不能失卻尊嚴。慈善的快樂,是雙方的快樂。
 如果以喪失受贈人的尊嚴來獲得自己的某種滿足,這是一種慈善的暴力行為。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
 在荷蘭最大的慈善機構——荷蘭鬱金香基金會總部的院子裡屹立著一座老人的塑像,塑像的底座刻著一行字:一手給予幫助、一手給予尊重。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費爾南德的人。
 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把戰爭的矛頭對準荷蘭,許多荷蘭人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費爾南德一家因德國後裔的身份得以生存,他開始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逃難者。
 每天早晨,費爾南德會站在門前,看到有逃難者經過,就走上前請求人家幫他把院子裡的一根長木抬到門口,作為感謝,他會拿出食物送給逃難者。待其離開後,他又站在門口等待,請下一個逃難者幫忙把門口的長木抬回院子裡,並以食物感謝。
 一根木頭每天反反覆覆被抬來抬去,解救了許多飢餓的人。這種一手給予幫助、一手授予尊重的行善方式受到了荷蘭人的推崇。1964年,費爾南德逝世一周年後,荷蘭鬱金香基金會成立,並為他建立塑像以示紀念。
 荷蘭鹿特丹一家電視台在報導一次慈善活動時,不慎出現了一位受助者受贈的鏡頭,儘管是短短的一秒鐘,卻遭到了這位受助者的起訴,也受到了觀眾的譴責。最後,電視台台長不得不在黃金時段發表道歉聲明。
 尊嚴無價,如果傷害了受助者的尊嚴,給予再多的物質幫助也無法彌補。真正的慈善是給予貧弱者物質幫助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
 救助不是施捨,不應該只關注物質上的給予,更要讓受助者感受到對於人格的尊重和尊嚴的保護。
 近年來,慈善模式得到開發,各種“慈善音樂會”、“慈善拍賣會”、“慈善比賽”娛樂活動,在給人們帶來精神愉悅的同時也將捐贈落到實處。
 在墨西哥,有一個叫做Televisa的慈善基金會,主要利用體育運動、電視劇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慈善活動的過程娛樂化。墨西哥所有的足球隊都樂意在閒暇之餘參與這個基金會的活動。
 隨著比賽的哨響,不管哪個隊進球,電視螢幕下方就會立刻出現一行字幕:
 “因這個進球,慈善基金會向某項慈善項目提供一筆捐款。”而更加有趣的是,每一種不同方式的進球對應著不同的慈善項目。比如,角球進球對應教育、點球進球對應健康等。據統計,Televisa的“教育進球”已經使22萬多名孩子受益,“兒童營養進球”則為農村地區的兩三萬多名兒童補充了營養。
 他們說,這叫“寓善於樂”。
 有多少種愛的方式,就有多少種慈的方式。
 慈善,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也必將在行善中種植更多快樂,收穫更多快樂,創造更多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