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涵義
產生機制
感覺是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它和一切心理現象一樣,具有反射的性質。感覺不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動,而且包含了效應器的活動。以視覺為例,為了得到清晰而穩定的視覺映象,不僅需要由視覺感受器提供正確的信息,而且需要神經中樞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後,對感受 器作出反射性的調整。
種類
感覺是由物體作用於感覺器官引起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將人類的感覺劃分成五種基本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事實上,人的感覺遠遠不止一種。根據刺激物的性質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質,可以將感覺區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外部感覺是由身體外部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所引起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其中視覺、聽覺、嗅覺接受遠距離的刺激,又叫 距離感覺。 內部感覺是由身體內部來的刺激引起的感覺(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機體覺又叫內臟感覺,它包括餓、脹、渴、窒息、噁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覺。)
意義
感覺雖然很簡單,但卻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通過感覺,人能夠認識外界物體的顏色、明度、氣味、軟硬等,從而能夠了解事物的各種屬性;其次,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須和環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具體些說,人們從周圍環境獲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證機體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相反,信息超載或不足,都會破壞信息的平衡,給機體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再次,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複雜的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人的知覺、記憶、思維等複雜的認識活動,必須藉助於感覺提供的原始資料。人的情緒體驗,也必須依靠人對環境和身體內部狀態的感覺。因此,沒有感覺,一切較複雜、較高級的心理現象就無從產生。
刺激
感覺是由體內、外的刺激影響我們的感覺器官產生的。20世紀初,美籍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遠刺激兩種。
遠刺激
遠刺激是來自物體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長的光線、一定頻率的空氣振動等。而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等。遠刺激是屬於物體自身的,因而不會有很大變化,而近刺激是感覺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例如,蘋果是圓的,這是蘋果本身的特性,因而是它的遠刺激。
近刺激
但我們看蘋果,有時從它的正面看,有時從它的側面看,這樣它在視網膜上的投影時常在改變;同樣,蘋果表面的反射率是不變的,但我們既可以在白光下看到它,也可以在藍光下看到它,這時我們得到的近刺激也在變化。了解近刺激和遠刺激的關係對我們研究感覺有重要的意義。(Dember & Warm,1979)
感覺的編碼
我們的感覺器官是怎樣接受外界的刺激進而產生感覺呢?這裡存在著感官對外界刺激的編碼過程。我們的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學能量,如光波和聲音。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才能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衝動,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感覺編碼。
19世紀德國著名生理學家繆勒最早研究了感覺編碼問題,並提出了神經特殊能量學說。繆勒的神經特殊能量學說不定了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認識論上錯誤的。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大腦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經衝動。感覺編碼不僅發生在感官中,而且發生在神經系統的不同層面上。近年來關於感覺編碼的研究形成了兩種有代表性的理念。一種叫特異化理論,一種叫模式理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感覺系統中,神經系統同時採用了特異性編碼和模式編碼。
外部感覺
視覺
視覺的適應刺激是波長在380納米~780納米(nm)之間的電磁波,這一段的電磁波也叫 光波。納米是長度單位, 1納米等於百萬分之一毫米。比380納米短的電磁波,如紫外線,我們是看不到的;比780納米長的電磁波,如紅外線,我們也是看不到的。光波在整個電磁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眼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外界光線通過角膜、前房和瞳孔進入水晶體,再通過玻璃體投射到視網膜上。 視網膜是一個由視覺神經細胞組成的薄膜,分為三層,從裡到外分別是節細胞層、雙極細胞層和視細胞層。 視細胞層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從視網膜出來的視神經,最終到達大腦皮層的枕葉後端,即枕極的部位產生視覺。
聽覺
16~20000赫茲的空氣振動是聽覺的適宜刺激,這個範圍的空氣振動叫 聲波。比16赫茲低的次聲,以及比20000赫茲高的超聲人們都聽不到。由於外耳道的自然共振頻率在3000赫茲左右,加上中耳機械傳導的特點,使得 人們在聽閾範圍內對1000~4000赫茲的聲音最敏感,對這一範圍的聲音的耐受性也比較高。人耳對頻率非常低或非常高的聲音的感受性會大大降低,對它們的聽覺閾限與中音相比可以相差幾十個分貝。
聽覺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和內耳組成。耳廓具有收集聲波的作用,外耳道起著共鳴箱的作用,鼓膜和聽小骨把外邊來的振動通過卵圓窗傳到內耳,內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聽覺神經細胞集中的地方,即聽覺的感受器。空氣的振動傳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纖毛,引起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沿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顳葉的顳上回和顳中回,引起聽覺。
嗅覺
嗅覺是最古老的感覺。嗅覺的適應刺激是能揮發、有氣味的物質。嗅覺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細胞。有氣味物質的分子隨著呼吸進入鼻腔,刺激了嗅細胞,嗅細胞將嗅覺刺激的化學能量轉化為神經能,嗅覺的神經衝動沿嗅神經傳至中央後回,產生嗅覺。
味覺
分布在舌面、上顎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覺刺激的感受器。味覺的適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質。當味覺刺激物隨著溶液刺激到味蕾時,味蕾就將味覺刺激的化學能量轉化為神經能,然後沿舌咽神經傳至大腦中央後回,引起味覺。
最基本的味覺有甜、酸、苦、鹹四種,我們平常嘗到的各種味道,都是這四種味覺混合的結果,而且混合後的味道並不是產生了一種新的味道,而是保留了原來參加混合的各種食物的味道。舌面的不同部位對這四種基本味覺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舌尖對甜、舌邊前部對鹹、舌邊後部對酸、舌根對苦最敏感。
皮膚感覺
皮膚感覺是一個籠統的稱呼,皮膚上能分辨出來的感覺包括觸覺、壓覺、振動覺、溫覺、冷覺和痛覺。刺激作用於皮膚,未引起皮膚變形時產生的是 觸覺,引起皮膚變形時便產生 壓覺。觸覺、壓覺都是被動的觸覺;觸覺和振動覺結合產生的觸摸覺則是主動的觸覺。不同的皮膚感覺分別有不同的感受器,它們都在皮下,呈點狀分布,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上的分布密度是不同的。
內部感覺
運動覺
運動覺又叫動覺,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和關節中,分別叫肌梭、腱梭和關節小體,反映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身體運動時,動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沿感覺神經並經脊髓後索上行,再經丘腦最後到達中央後回,產生運動感覺。視知覺、觸摸覺、言語動覺的產生以及身體運動的進行,都需要視覺、觸覺和言語聽覺與動覺的結合,以及動覺提供的反饋信息。所以,動覺在心理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又叫機體覺,包括飢餓、飽脹和渴的感覺,窒息的感覺,疲勞的感覺,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覺等。內臟感覺的感受器分布於內臟器官的壁上。內臟感覺的性質比較模糊,說不清楚是癢還是疼,疼的話,也說不清楚是脹的疼,還是擰的疼,定位也不準確,說不清楚是哪個地方疼,所以叫做“黑暗”感覺。痛覺還具有放射的性質,如心絞痛源於心臟,但覺得是肩胛骨疼;闌尾位於腹腔右下方,但闌尾發炎時,人們會覺得是小肚子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