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

感知中國

“感知中國”是中國發展物聯網的一種形象稱呼,就是中國的物聯網。通過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晶片使其智慧型化,然後藉助無線網路,實現人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流”。物聯網為我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這樣一幅智慧型圖景,被認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和新經濟引擎。

物聯網實現“感知中國”

物聯網實現“感知中國” 智慧型改變生活物物相連

通過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晶片使其智慧型化,然後藉助無線網路,實現人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流”。物聯網為我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這樣一幅智慧型圖景,被認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和新經濟引擎
然而,我國物聯網網際網路的融合才剛起步。要真正達到物物相連,實現“感知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智慧型城市,感知中國,智慧地球,由物聯網帶來的這一切美好前景有多遠?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江蘇省和無錫市簽署合作協定成立中國物聯網研發中心。此前的11月1日,集聚產業鏈上40餘家機構的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成立。一南一北,由政府大力推動,具備產學研結合特徵的兩個實體,都意在打造中國的物聯網產業中心。物聯網,“感知中國”的腳步正在加快。

物聯網離我們很近

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
“物聯網離我們很近。”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說,通俗地講,物聯網就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晶片使其智慧型化,然後藉助無線網路,人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流”。這些物體既可以是小小的手錶、鑰匙,也可以是汽車、樓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這些微型感應晶片包括電子標籤、各類感測器、二維碼等。它們可以獲取物體的信息、狀態、位置等各種內容,然後通過網路傳遞這些信息。
上海浦東機場的防侵入系統是物聯網的一個套用典型。為了防止不速之客進入,浦東機場周邊布設了上萬個由許多感測器集成的感測節點,可以分辨靠近機場圍欄的目標,起自動預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劉海濤說,這要遠遠勝於安裝成千個攝像頭並派專人盯守,浦東機場這種物聯網的套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圍欄還是颱風的吹動。
物聯網和網際網路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後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互動,是一個虛擬世界。物聯網則是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聯。同時擔任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的劉海濤說,物聯網實際上就是感測網。物聯網是從產業和用戶角度來說,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它叫感測網。“對物聯網和感測網一句話說最準確,叫物物互聯,感知世界。”
從套用上而言,物聯網並不陌生。從北京奧運會成功實現的視頻監控、智慧型交通、電子標籤(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屬於物聯網的套用。目前物聯網已經在智慧型樓宇、路燈監控、食品藥品溯源、智慧型醫院等領域套用,特別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領域,對垃圾車、危險品源的監控和事先處理都有實例。許多人手中其實也擁有物聯網的終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機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終端。
北京市朝陽區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主任梅詩曙介紹說,在朝陽區,為了防止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故,今年3月份開始試點,在數間出租房屋安裝了一氧化碳的感測器,在兩小時內發現就能避免人員死亡。

目前多限於感測網的套用

物聯網與網際網路融合缺少清晰輪廓
“當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網相連時,可隨時隨地全方位‘感知’對方,人們的生活方式將從‘感覺’跨入‘感知’的階段。”寧家駿說。顯然,正是這種與網際網路結合的“物聯網”範疇,才是智慧型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據。因此,物聯網被認為是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的下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和新經濟引擎,並且給人以巨大的想像空間: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是智慧型的。
不像網際網路,物聯網的發展一開始就指向了產業化。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雲軍舉例說,僅在動物溯源的物聯網營運上,現在已達到上億的指標。
實際上,目前對於物聯網產業的預測基本都限於感測網的套用,物聯網與網際網路融合激動人心,但之後會是怎么樣,尚缺少清晰的輪廓。現有進入實踐的物聯網套用項目,一方面基本屬於電子標籤等各種感測器網路的套用,另一方面,都是在節能減排、能耗監控、安保控制等城市公共管理領域發揮作用,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費領域沒有太大關聯。
在業界,物聯網的套用大致被公認為有三個層次的理念,底層是感測網路,往上是數據傳輸的網路通道,最上面則是內容套用。物聯網產業鏈因此也基本明晰,即感測器研發廠商、網路運營商以及提供套用軟體和工具的系統集成商。
不過,處在物聯網產業不同端的人則有各自的觀點。“和現有的網際網路相比,物聯網實際上是多了一個底層的數據採集環節,大致是四類數據的採集:電子標籤顯示身份,感測器捕捉狀態,攝像頭記錄圖像,GPS進行跟蹤定位。”新任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的黃孝斌說,再往上則是像行動網路、網際網路等比較成熟的技術。
京儀集團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院院長趙力行持相同觀點。他認為,物聯網兩個最主要的技術基礎是網路通信技術和感測器技術,而網路通信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無處不在,技術已經很成熟。物聯網則對感測器製造提出了新的要求,體積越來越小,重量更輕,以及更低的功耗。物聯網整個產業鏈的基礎就是感測器這個產業。作為整個金字塔的塔座,感測器需求量將會是整個產業鏈條中總量最大和最基礎的環節。
另一邊,其他產業鏈端的企業則希望物聯網從“孤獨的感測網”中跳出來。“感測網給整個移動通信、網際網路都帶來了一個全新服務的體系,它會把通信或者是傳輸的業務擴展成從感知、傳輸到處理的一個綜合服務。”范雲軍說,未來移動運營商也可能會建立一個感測中心。
雲計算或許是另外一個贏家。物聯網的發展將產生海量的數據,尤其與網際網路融合後,需要超乎想像的存儲資源共享和計算分析能力。而這正是目前雲計算的特徵。

發展難點在標準的有效制定和產業化

“物聯網是一個整體,最好的套用就是最恰當的組合。”有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目前的發展難點不在技術,而是在標準的有效制定和產業化。
公認的是,由於物聯網目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產業鏈長,缺乏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和成熟的業務模式。行業融合也不夠,缺少有利於產業化推進的組織方案,力量也比較分散,產業的集中度低。以感測器為例,黃孝斌說,感測器有許多種接口,標準不統一,給聯網造成很大的困難。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建宙也表示,物聯網的實現並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建設物聯網的過程中將涉及到許多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規範的制訂和完善。 
“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一定是套用為先、套用為導向的,需要發揮政府各個部門的積極性,要結合公共領域的重大項目示範套用推動北京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北京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朱炎說。
真正達到物物相連,實現真正的“感知中國”、“智慧地球”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未來,物聯網的用途無處不在,除用於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公共領域外,還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洗衣服的時候,洗衣機會主動“告訴”你水量少了還是多了;而你攜帶的公文包則會提醒你忘記帶什麼東西;你還能通過點擊手機按鈕在北京控制電飯煲,為重慶的家人煮飯。
再比如,人們駕車時,只需設定好目的地,便可在車上隨意睡覺、看電影,車載系統會通過路面接收到的信號智慧型行駛;人們生病時,不需住在醫院,只要通過一個小小的儀器,醫生就能24小時監控病人的體溫、血壓、脈搏等。
微軟“智慧型家庭”則描述了這樣一個未來場景:孩子只要站立在螢幕前固定區域,靠自己的真實動作就能扮演電腦遊戲中的角色。因為感測器將會感知真人動作並傳輸到電腦轉為遊戲所需要的動作,而這個遊戲也可能就是一款網際網路遊戲。
感測網是感知世界、物物互聯的綜合信息系統,從用戶或產業套用的角度又稱為物聯網, 可廣泛套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移動通信網路連線的是人與人,感測網連線的是物與物。據Forrester等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物物互聯業務與現有人人互聯業務之比將達到30: 1,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將是物物互聯。隨著各國基於感測網的“U社會”計畫的推出,特別是美國“智慧地球”等,感測網在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的同時,將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並引發國際信息產業重新洗牌。

‘感知中國’的提出和實施

2009年8月上旬溫家寶在無錫視察時指出,“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迅速建立中國的感測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國’中心”。為認真貫徹落實總理講話精神,加快建設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推動我國感測網產業健康發展,引領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無錫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起來,專門召開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議進行全面部署,精心組織力量,落實有力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建設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的相關工作。
一、 明確目標思路推進規劃建設

(一)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組織領導體系
我市把建設物聯網及“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作為把握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培育新興產業的重大歷史機遇,以強烈的機遇意識、競爭意識,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舉全市之力,匯全市之智,加快推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了無錫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國家感測信息中心)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管委會,在濱湖、錫山等區組建了區級領導和協調機構。將“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任務按月層層分解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和督查通報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確保每項工作推進得力。
(二)明確目標思路,制定專項發展規劃
在廣泛聽取意見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建設綱要》、《無錫市感測網產業發展規劃》和《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空間布局規劃》。力爭到2020年左右,將“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核心園區打造成為全球著名的感測網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中心,產業規模化發展和大規模套用示範區,感測網信息服務和高端人才聚集區。
(三)積極對上爭取,共建科技研發平台
一個月來,全市上下統籌協調多種力量對上爭取,先後走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等部門,向有關領導及相關部門作匯報,努力確保確定無錫為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積極爭取“國家微納感測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家感測網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八大國家級平台落戶無錫。中科院、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江南大學、中國電科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錫設立物聯網研發機構的工作基本落實到位。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院校和企業均表示願意整合研發資源,積極參與“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建設。
(四)加快載體建設,狠抓重點合作項目
我市始終把載體和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的“重中之重”來抓。做大無錫微納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資本規模,積極籌備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物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感測網創新園、產業園、信息園建設穩步推進,中電科集團物聯網研發機構等一批重點合作項目陸續進駐。
(五)結合區域特點,推廣套用示範工程
以推動建設中國首個“感知城市”為目標,結合各板塊和不同領域的實際需要,率先啟動實施無錫機場周界防入侵感測網、市民中心公共安全感測網、太湖水環境監測感測網等套用示範工程,這些項目均已明確研究主體與合作夥伴,正在編制實施方案,進行技術論證。
 二、 強化責任意識切實抓緊抓實

今後一個時期,是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把工作目標定細,把推進措施做實,周密部署,加強協作,強化責任,精心實施,舉全市之力紮實推進這項工作,切實抓緊抓細抓實抓出成效。
(1)繼續加大對上爭取工作力度。加大與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聯繫,隨時跟蹤掌握工作進度和動態,對有關申報材料進行及時的修改和完善。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對無錫建設“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
(2)抓緊技術研發機構建設。加快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暨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建設進度,和中國移動聯合成立感測網與TD網兩網融合產業研究院,積極推進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國家電網等公司在錫建立物聯網套用研究機構。密切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繫,儘快將合作意向轉化為現實。
(3)加快核心園區和產業公共平台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加大核心園區建設力度,其中感測網創新區和信息服務園明年建成載體30萬平方米和35萬平方米,感測網產業區明年完成基礎設施框架建設,落地規模化建設項目10個以上。重點建設感測網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公共測試服務平台、超級計算機平台、投資融資服務平台、人力資源服務平台、綜合信息諮詢服務平台。
(4)全力完成七大標誌性套用示範工程。確保無錫在周界防入侵物聯網、公共安全物聯網、環境監測物聯網、智慧型交通物聯網、智慧型電網物聯網、LED產品物聯網和醫療監護物聯網套用上形成先導示範效應。
(5)儘快形成企業集群。組建江蘇感測網產業投資集團公司。加快引進具有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市場優勢和雄厚實力的國內外知名感測網企業。通過整合資源、兼併重組和協作配套等方式,打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有品牌、主業突出、行業領先的百億元級大型龍頭企業。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6)突出人才支撐作用。大力推進創新創業計畫,圍繞引才、育才和用才三大關鍵環節,有針對性地制定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引進和培養一批在重點領域占據技術制高點的創新團隊,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善於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家,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性難題的高技能人才。
(7)著力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強協調服務力度,最佳化服務流程,加快項目審批進度,廣泛宣傳各類政策信息。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安排專項建設配套資金,用足用好現行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重點企業實行適當稅收減免。積極開展銀企合作,擴大對重點企業的授信額度,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壓力。不斷完善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和外資進入,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大力發展各類中介組織,形成完整的服務保障體系。研究制定建設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企業入駐和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破解瓶頸制約。

感知農場

"感知農業社區"項目是由神州圖驥集團啟動的一個改變中國傳統農業行業模式的新興綠色生態農業項目。感知農場項目將回響國務院的號召,以物聯網感知技術為基礎來提高原有農業生產的精準性;並將傳統農業生產與網際網路娛樂進行結合,通過以線上預售、定製產品、娛樂體驗、生態旅遊等服務的新型經營模式來提高農業產品的價值。
感知指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的網際網路智慧型數據管理及操縱,在感知農業社區里,感知包括了感知種植、感知體驗、感知作物在內的一系列套用。
我們提供什麼:綠色生活,感知農業社區的互動娛樂體驗
*我們為每一位用戶構建綠色生活空間提供了渠道。
*我們為用戶提供了以個人需求為核心的綠色消費體驗平台。
*我們讓用戶通過社區,創造出更多更有趣的娛樂內容。
*我們讓用戶通過社區,創造出更多更有趣的娛樂內容。
*我們讓用戶看到一個感性的、充滿樂趣生命成長。

無錫感知中國中心空間及發展規劃

為培育無錫新興產業,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在2008年無錫市委市政府就創建了中國首家以“微納技術”為核心的微納國際創新園,引入了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全面打造基於微納技術的感測網產業,並將該工作列入無錫市委市政府2009年十一項重點工作和無錫“科技創新創業六大行動”綱要。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在視察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時指出:“要在進入該領域比較早的無錫迅速建立中國感測信息中心(‘感知中國’中心)”。
為了落實總理的講話精神,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無錫市產業轉型升級有關指示,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規劃導則
充分利用無錫原有微電子產業基礎,按照感測網整體體系架構和節點形式,進行無錫全區域的資源整合和空間規劃,系統打造感測網完整產業鏈,形成涵蓋產、學、研、生活配套的合理布局,從而占據先發優勢,快速培育新經濟成長點,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二、發展定位
結合現有的產業特色、空間布局以及配套優勢,無錫感知中國中心計畫在新區範圍內統籌規劃7.5平方公里,建設感測網創新園、感測網產業園、信息服務園。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將無錫感知中國中心打造成中國感測網技術創新的核心區、科研成果轉化的示範區、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密集區、大規模套用的先導區、信息商務服務的中心區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區,把園區建設成為國內首創、國際一流的感測網產業創新基地和中國感測信息中心。
三、發展目標
1.近期(2009—2015)
至2015年總投資40億元,完成5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載體面積150萬平方米。建成引領中國感測網技術發展和標準制訂的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集聚各類相關科研機構、研發中心、檢測中心35家,實現各類技術成果轉移100項,集聚各類感測網企業500家,實現產值500億,引進和培養高級人才5000名,集聚從業人員5萬人。
2.遠期(2016—2020)
依託無錫微電子產業基礎,通過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的建設推動,集中優勢力量研發感測網關鍵核心感測技術;通過技術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積極吸納和承接國內外感測網產業轉移,形成涵括感測網全技術鏈的產業鏈;通過全力發展感測網專業信息服務商、網路運營商和中介商務機構,加強套用示範點建設,拉動感測網推廣套用,形成以感測網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套用服務於一體的中國感測網產業創新基地。
至2020年,完成總投資100億元,集聚各類感測網產業化企業1500家,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企業10-15家,實現產值1500億,集聚從業人員15萬人。
四、規劃布局
根據無錫感知中國中心及各分園的發展定位,園區總體規劃範圍由三部分組成:
1.感測網創新園(以下簡稱創新園)
創新園規劃面積120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80萬平方米,重點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引進國內外重點科研機構,開發國際領先的感測網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積極推進產業聯盟建立、國際國內標準制定以及產業集群公共技術、設備的平台服務,建成感測網人才培養基地。
創新園計畫分兩塊同時建設,一區核心技術研發區70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50萬平方米,重點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和感測網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引進各類科研機構、檢測機構及中小型創新企業。二區占地50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30萬平方米,主要引進天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其他社會資本,打造創新園產業孵化區,重點發展中小型研發、設計及小型製造等初創企業。
2.感測網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
產業園總規劃面積738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350萬平方米,重點承接感測網創新園相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整合發展無錫積體電路企業,通過引進和培育規模型企業,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感測網產業化園區。
分為兩個區域並行建設,一區占地占地2800畝,載體建設規模130萬平方米;二區占地4580畝,載體建設規模220萬平方米,主要為產業化集中區。
3.信息服務園(以下簡稱服務園)
服務園總規劃面積2584畝,開發建設規模約180萬平方米,充分利用無錫(國家)軟體園嵌入式軟體開發、信息處理、信息服務的優勢,以及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國內大型運營商深度合作的基礎,在為同質競爭日益加劇的軟體產業提供新經濟成長模式的同時,進一步匯聚感測網專業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套用服務商和中介機構,進而通過重點套用示範,形成行業和公眾套用產業集群,為感測網走向全面套用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
服務園分兩個區域,其中一區1668畝,建設規模約100萬平方米;二區占地916畝,建設規模約80萬平方米。主要匯聚感測網專業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套用服務商和軟體外包、嵌入式軟體企業,以及感測網展示中心、主題公園、外場測試中心、中試線等。
五、近階段的發展計畫
1、圍繞“感知中國”大課題,利用總理視察無錫的“天窗”時間節點,加快籌建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迅速推進國家工信部中國物聯網產業園區、國家科技部物聯網國家級工程研發中心和國家發改委國家級物聯網產業工程研發中心的申報工作。
2、充分利用載體建設的階段性成效,在短期內提供入駐條件,展現層次遞進的發展形態。
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已入駐無錫(國家)軟體園牡羊座A樓4層,1個月完成整樓1-6層的裝修。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先期將在服務園雙子座A樓啟動,10月完成公共部位的裝修。
中國移動數據中心
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
中國電信數據中心
充分利用現有載體,感測網中試線用房由規劃區域內原廠房改造,10月底完成裝修;測試外場、主題公園由太科園配合感測網中心在10月建設完成,力爭在年底前展示中心和體驗中心建成並對外開放。
中試線、體驗中心
測試外場、主題公園
3、充分利用國資力量,加快載體建設,快速建成信息園先導區。
創新園一區啟動區(吳越路與菱湖大道交叉地塊)已啟動建設70畝,預計2010年6月份建成載體面積9萬平方米,主要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相關科研機構以及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提供載體;加快推動第二階段10萬平方米設計規劃,年底啟動建設,力爭2010年10月建成。
產業園計畫於10月份完成設計規劃,同時綜合協調組織全市各類招商資源,確保年內落實自行建設企業項目不低於5家。
服務園一區(無錫軟體園)目前已完成300畝的開發建設,建成載體面積25萬平方米,集聚了IBM、微軟、NEC、海輝、大展等世界500強或全球服務外包100強企業在內的數百家創新企業。服務園二區明年上半年完成10萬平米的載體建設。
4、充分利用社會科技綜合運行地產商的資本優勢,形成載體建設的倍增效應。
創新園二區建設將與天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加快商務談判,力爭今年9月達成協定,年底完成設計,2010年初啟動建設10萬平方米的孵化載體。
六、建議
1.太科園道路及部分區域土地指標尚未落實,此次園區規劃涉及更多土地使用,建議有關部門加快太科園用地審批手續,解決近期開工項目的土地指標問題。
2.籌建無錫感測網產業聯盟,統籌全無錫的感測網企業和科研資源作為園區布局,整合江陰長電科技、美新半導體、中電科58所、華潤微電子、中星微電子、北大軟微學院等,制訂涵蓋服務外包和嵌入式軟體企業的感測網產業發展政策,實現地區產業的整體發展。
3.建議由市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感測網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組織專家論證會,對園區的技術發展方向和產業化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