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材料工業發展史
正文
感光材料工業原指生產鹵化銀感光材料及其原材料、支持體、各種補加劑和沖洗藥物的精細化學工業體系。近年來,由於非銀感光材料的迅速發展,感光材料工業增添了很多新內容。大多數非銀感光材料對可見光並不敏感,而對紫外線、電子束或熱輻射等敏感,使得感光材料工業的範圍不斷地擴大,進而形成了信息記錄材料工業。工業誕生 1871年,英國人R.L.馬多克斯發明了溴化銀感光乾版。1880年,美國人G.伊斯曼創辦了照相干版和膠片製造廠,即今日的伊斯曼-柯達公司(簡稱柯達公司)的前身,標誌著近代感光材料工業的誕生。該公司於1888年開始生產照相膠片和膠捲,開闢了業餘攝影的廣闊市場。1898年開始生產電影膠片,1913年開始生產醫用X射線膠片,形成了套用感光材料的新領域。1935年,柯達公司首先研製成外偶彩色反轉片Kodachrome;次年,德國阿克發公司(創立於1893年)研製成內偶彩色反轉片。從此,感光材料工業進入了獲得彩色畫面的新時代。1944年,柯達公司開始使用醋酸纖維素製得安全片基。
20世紀50年代初,擠壓塗布工藝的發明,實現了生產工藝的巨大革新,塗布車速從每分鐘數米提高到上百米,並且可以一次塗布3~7層,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均大大提高。60年代初,塗塑紙基研製成功,它逐漸取代了鋇底紙基,給沖洗工藝帶來了巨大變革。高溫、快速、自動化和無污染的沖洗工藝取得了很大進展。1947年,美國波拉羅伊德公司根據公司創始人E.H.蘭德博士的發明,生產了一步成像的黑白感光材料;1963年,又將彩色一步成像感光材料投入市場,在感光材料工業中別樹一幟。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的銀漂法彩色透明片和相紙以其顏色鮮艷和畫面穩定著稱於世。
在此期間,非銀感光材料也開闢了廣闊的套用市場。1950年美國施樂公司生產了第一台靜電複印機,使靜電複印技術得到實際套用。1958年,柯達公司生產了感光樹脂──聚乙烯基月桂酸酯,作為一種光刻膠,首先在印刷製版和石印技術方面得到套用。
高速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後,感光材料,特別是彩色感光材料在質量上有很大提高,在感光度方面更是如此;彩色負片由過去的ISΟ50提高到 ISΟ100。1973年,柯達公司生產了 Ⅱ型彩色底片,在彩色還原、畫面質量等方面均有進一步提高。1976年,富士照相膠片公司生產了FⅡ-400彩色膠片,80年代以來,柯達VR1000,富士HR1600,柯尼卡SR3200相繼投入市場,又使彩色膠片達到超高感光度的水平。
中國簡況 中國1948年曾在原東北電影製片廠生產過少量黑白電影正片。1949年以後在天津、上海、廈門、汕頭等地分別成立作坊式的工廠進行黑白相紙、乾版的少量生產。50年代後期,在保定市興建了化學工業部第一膠片廠,並於1965年投產。這是中國最大的感光材料生產廠;同時,天津、上海、廈門、汕頭四廠也開始擴大和實現機械化。到1964年以後,中國已可以生產系列的黑白電影負片、黑白電影正片、民用業餘攝影用黑白膠捲、黑白相紙和醫用 X射線膠片等;也曾試製過彩色電影正片等。60年代後期,又在南陽、無錫、青島、遼源和丹東等地建立了一些中小型的感光材料廠,同時感光材料用的各種原材料也實現了國產化。至此,中國的感光材料工業已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體系。
參考書目
K.I.雅各布森、R.E.雅各布森著,石俊英等譯:《成像過程的機理和套用》,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1983。(K.I.Jacobson and R.E.Jacobson,Imaging System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Established and New photosensitive Processes,Focal Press,London,1976.)
友田冝忠著:《寫真科學》,通商産業研究社,東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