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十九譚

愛情十九譚

已經擁有愛情的人,希望自己的愛情更美好;尚未體驗到愛情的人,希望獲得美好的愛情。 愛情成為文學的永恆主題,是因為愛情是人類的永恆話題。 對愛情的渴求是出於人的天性,愛情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作 者:米琴
出 版 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40450298

出版時間:2011-08-01
版 次:1
頁 數:280
裝 幀:精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生活 > 婚戀與兩性

內容簡介

愛情與金錢、欲望、婚姻、友情、道德的關係如何?愛情在東西方文化背景中有什麼異同?女人在愛情中的“痼疾”在什麼地方?傳說中的“作女”又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現實中還存在理想的愛情嗎?……
作者簡介 米琴,知性學者、作家。1982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後赴美深造,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林肯大學、美國加州的聖地亞哥州立大學教授世界文學。
曾在美國出版英文比較文學研究專著《出於苦難:關於知青的文學作品》《情與景:英國浪漫詩和中國古詩自然意象比較》。在國內出版有長篇小說《芳草天涯》(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及中、短篇小說以及文學評論。

前言

已經擁有愛情的人,希望自己的愛情更美好;尚未體驗到愛情的人,希望獲得美好的愛情。然而,愛情觀念的偏差、膚淺的通俗愛情文學的誤導、不健康的婚戀文化的影響,等等,都會妨礙一個人得到美好的愛情。相反,不朽的文學經典則能讓我們得到深刻的啟示,能給我們提供正面的幫助。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是生於十二世紀的中國詞人元好問的詩句,至今仍常被人們引用。自古以來,世界上的文學作品對愛情的關注就從未停止過。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文學,對愛情的描寫更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比如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形象,就與以往的生死戀人有了明顯的區別。十九世紀的小說,更是對愛情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討。比如:《簡·愛》強調精神吸引和精神平等在愛情中的作用;《戀愛中的女人》說明對男女關係有較高追求,才能獲得較美滿的愛情;《還鄉》揭示出品德高尚的人,也會因某種人性缺陷而傷害自己所愛的人;《安娜·卡列尼娜》體現了愛情和婚姻的內在聯繫,以及婚後愛情需要怎樣苦心經營……中國文學中的愛情描寫,到了《紅樓夢》也產生了飛躍,特別是在情與欲的關係以及三角戀的描寫上,都有意義重大的突破。這些經典作品至今還擁有大量讀者,並一再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最近的例子就是英國剛剛推出電影《簡·愛》的第十九個版本。在中國,出版界這些年不斷推出《經典愛情名著系列》《外國愛情名著選》《世界經典愛情小說》《世界愛情經典名著》之類的文學選集。都說明了文學經典的持久生命力和影響力。
愛情成為文學的永恆主題,是因為愛情是人類的永恆話題。對愛情的渴求是出於人的天性,愛情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當前,在影視作品中愛情泛濫的同時,社會上卻有很多人不屑於承認有愛情了,有人甚至把寶馬車看得比愛情還重要了。商業大潮和物質主義的衝擊,產生了種種精神危機,愛情危機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就好像是對這種危機的生動寫照。
我在和美國大學生交流思想時,發現很多年輕人都對愛情失去了信心,很少有人相信永久愛情。我想,中國的年輕人是否也對愛情不感興趣了呢?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我看到很多關於愛情問題的熱烈討論。討論的話題包括各個方面:什麼是愛情,愛情和道德的關係,愛情和婚姻的關係,愛情和友情的區別,"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哪個更好……這說明,中國有不少年輕人仍然對愛情感興趣,並且對愛情問題進行著認真的思考,有一些人還把自己的情感困惑拿到網上討論。看到這種種對愛情的討論,我便想到:為何不參考一下經典文學作品給我們的啟示呢?
除了當代商業社會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外,影響人們獲得美好愛情的還有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負面因素。譬如,長期一夫多妻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進行中西古典文學比較時,我們就能看出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制,以及貶低男女之情的觀念,對人們獲得美好愛情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至今還存在。
我希望我寫的這本書能使每個讀者獲益,也衷心祝願每個讀者都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愛情生活。
米 琴
2011年5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