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埃克哈特大師生於圖林根霍赫海姆一貴族家庭。15歲時入多明我會,求學於巴黎、科隆等地。1290年起先後任埃爾富特、圖林根、薩克森、波希米亞等地多明我會會長。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長。60歲時,在科隆任神學教授。1326年被屬於方濟各會的大主教控為異端,乃抗訴於阿維尼翁教廷。1329年3月,當時的教皇並不能達到愛克哈特大師的宗教體驗境界,只能局限在思維的理解層面,出於宗教的權力導向,無知地在通諭中譴責愛克哈特的28個論點,其時愛克哈特已在兩年前死於阿維尼翁。
評價及影響
埃克哈特大師 (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約1260~1327)是得到自覺的靈,他的全名是約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但無論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和他死去以後,也無論是他自稱還是別人稱呼他,都是以埃克哈特(也有譯為愛克哈特或艾克哈特的)大師而聞名於世的。約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 是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的創始人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燈。馬丁·路德在其主持編印的《德意志神學》中,對愛克哈特的神學思想備加讚揚。
愛克哈特的哲學和神學,含有希臘哲學及阿拉伯哲學的因素,對其後的宗教改革、浪漫主義思想、19世紀德國哲學及現代存在主義等均有一定影響。他認為萬物是純粹的“無”,萬物的存在即為上帝;基督既是人類的焦點,又是人類的救贖者;人裡面有一種神性的殘跡或火花,一種非受造的心靈之光,可以通過超脫與作為萬有之源並高於創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連,從而達到無所求索的泛愛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倫理思想也達到很高水平。中世紀神秘主義者蘇索和陶勒爾為其弟子。蘇索曾為愛克哈特的28個論點辯護,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長和神學教授的職務。為表達其神秘主義神學觀點,愛克哈特創造了許多抽象辭彙,對德語的發展有很大貢獻。其著作有《聖經》注釋,德文的《專論》和《講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脫》等。
著名的《埃克哈特大師文集》節選
事實上,黑暗中,人們可以找到光,因此,當我們處於悲傷的時候,光離我們最近。
占有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少。
看住你自己,你在什麼地方發現有你自己,你就在那裡擺脫你自己;這才是至善之行。
真正而完全的順從,是位居首位的美德,無此美德,就根本談不上會有什麼大的作為,有了真正的順從,都是有益的了。
在靈魂的中心,沒有丁點兒灰塵散落。不論多細小的東西都附著在靈魂上,讓你無法見到我。只有那不可見的,能讓你見到那可見的。只有你裡面的一切都歸零,然後你才能見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見;除非無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如果一個為自己什麼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會像為自己一樣為他要到一切。
是誰在‘敬重上帝’呢?是那些在一切事物之中都看到了上帝的榮耀的人。
除了放棄意願,再也沒有什麼能使一個人成為純真的人。的確,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棄自己的意願,那么我們在上帝面前根本什麼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們能做到放棄我們全部的意願並且為了上帝的緣故敢於從外部和內部擺脫掉一切事物,那么,我們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這之前就做不到。
如果我們完完全全進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寺私願了,那么,這才是完善和純真的意願。誰在這方面達到得越多,誰就越是真正的投身於上帝。
人若是如此地將自己的一切都拋棄掉,那他就完完全全投入在主的懷抱之中,以至於要碰到他就先碰到上帝;因為,他在上帝的懷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蓋住了我的頭,誰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
埃克哈特之死
埃克哈特的死,也是傳奇性的。有一個門徒 ── 一個好奇的、多問的人,一個哲學系的學生──問他:“師傅,我知道您快要過世了,但是在您離開肉體以前,我還想問一個問題,要不然它會纏我一輩子的。”
愛克哈特睜開眼睛說:“什麼問題?”
那個人說:“當您過世以後,你將到什麼地方去呢?”
愛克哈特說:“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後他閉上眼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