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功

本法操作簡易,每日費時不多,但須持之以恆。 本法操作簡易,每日費時不多,但須持之以恆。 2.套用本法須持之以恆,日久方能見效。

概述

意氣功  氣功功法名傳岳飛得自湯陰佛寺慈慧禪師。據介紹,該功法近代始於王賢賓所著《意氣功詳解》(1931年)。功法大致:構想將周身之氣於心聚為球,然後周行全身而復回心。全功用10分鐘。據云有良好的防治疾病的作用。意氣功法屬存想類功法,與《性命圭旨》所載之“卯酉周天”法十分相似,但意導線路更為廣泛。本法操作簡易,每日費時不多,但須持之以恆。無病者,亦可以此養生。是一種以意念導引內氣的靜功法,主要通過存想和以意領氣,使內氣運遍全身64個重要部位而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

功法

意氣功法屬存想類功法,與《性命圭旨》所載之“卯酉周天”法十分相似,但意導線路更為廣泛。本法操作簡易,每日費時不多,但須持之以恆。無病者,亦可以此養生。是一種以意念導引內氣的靜功法,主要通過存想和以意領氣,使內氣運遍全身64個重要部位而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
基本內容
本功法具體操練方法如下:
一、每日晨起暫不梳洗,先以淡鹽湯漱口,然後端坐於合適凳椅上,小腿垂直,兩腳距離與肩同寬,腳趾稍向內,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置於小腹氣海部。
二、全身輕鬆自然,閉目凝神,口輕閉,以鼻作深呼吸3次後,開目平視,舌尖輕抵上齶,排除雜念,意想自身各部之氣匯聚心上,結成一個球體。然後意想此“氣球”以心為起點,按如下路線循行:上行至咽喉→上齶→人中→鼻準→天庭→頭頂→腦後,徐徐下行於脊梁骨→腰腹→尾閭,前行至腎根(會陰),左行於左大腿外側→左小腿外側→左足背→左足大趾→二趾→三趾→四趾→五趾,折回至左足心,上行至左小腿內側→左大腿內側,上行至關元,再右行至右大腿外側→右小腿外側→右足背→右足大趾→二趾→三趾→四趾→五趾,折回至右足心,上行至右小腿內側→右大腿內側,上行至氣海→左乳→左肩外側,下行於左臂外側→左腕外側→左手背→左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折回至左手心,上行至左腕內側→左臂內側→左肩內側,行至上脘→右乳→右肩外側,再下行於右上肢外側→右腕外側→右手背→右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折回至右手心,上行至右腕內側→右臂內側→右肩內側→廉泉→承漿→舌心,順行返回心區,此時已津液滿口。將舌放平,叩齒36響,津液因而成沫,然後緩緩一氣咽下,合口,以鼻呼吸3次。稍定後起立,雙手下垂,向前徐行7步而返回為1次,來回共7次而功畢。整個過程約10分鐘。

臨床套用

本法適用於各種疾病的防治,尤以慢性、功能性、虛弱性病症為宜。
常見的治療病症有:心悸、心煩、健忘、嗜睡、頭暈目眩、目翳、鼻塞、鼻衄、耳鳴、口乾、口臭、口瘡、舌強、舌腫或強直、牙疳、齒痛、頭痛、癲癇、咳嗽氣喘、胸脅脹痛、甲狀腺腫大、乳癰乳癤、乳汁不通、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嘔吐腹瀉、脾胃虛寒、痔瘡、便秘、小便淋瀝不暢或尿閉、遺精尿濁、疝氣、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肢體廢痿、手足攣縮、屈膝腫痛、瘡瘍癰疽、無名水腫、咽喉乾燥腫痛、聲音嘶啞、婦女月經不調以及外感風寒等。
 

 注意事項

1.本法練習時宜輕鬆自然,心無雜念。整個練功過程中若已津液滿口,亦不得急於咽下,必須叩齒成泡沫後方緩緩咽下。
2.套用本法須持之以恆,日久方能見效。
3.凡急性病和嚴重器質性病變,則須配合其他有關醫療措施。
意氣功法首見於1931年刊行的《意氣功詳解》。該書編者王賢賓(字竹林)根據其師傳及自身練功體驗,以及傳授親友數十人習練的結果有效而整理推出。據王氏稱,本療法由宋代慈慧禪師傳於岳飛,而後得以流傳,此說缺乏佐證。觀其內容,其中存想法在晉代之前已有,如《天隱子》:想氣如雲,“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上脊膂,入泥丸”。故本法實際上是後人將晉唐以來的有關內容整理糅合而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