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譯文
我恨不得讓新松長到千尺高,而對於惡竹,則必須全部加以芟除。
鑑賞
“新松”指詩人在成都草堂培植的四株小松,詩人希望它們長得快,長得高,在它們身上傾注著熱烈的愛。而那種隨處亂生、侵蔓庭園的“惡竹”,詩人卻認為縱有萬竿,也必須把它們除去。“千尺”、“萬竿”都是誇張,非如此不足以表現詩人強烈的愛憎。對於這兩句詩前人都認為不光是寫松和竹,而是另有寓意。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說此兩句“兼寓扶善疾惡意。”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它們“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可見寓有深刻的哲理。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號少 杜甫
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杜甫《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杜甫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下轄的鞏義市),死於耒陽市(今湖南省西南部),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初唐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因曾長居於長安城南少陵塬,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其代表作為《三吏》、《三別》。並與李白並稱為“李杜”[有時候也稱為“大李杜”,以區別於“小李杜(李商隱、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