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簡介
惠深(深圳)、惠河(河源)高速公路、惠樟(東莞樟木頭)公路及惠澳(澳頭)鐵路貫穿其中,道路網路四通八達。國家級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就位於轄區中心,它包括惠台、松山、平南三大工業區,另有古塘坳和惠環工業園區等五大工業區環抱其中,有TCL王牌彩電、LG電子、索尼等大型企業落戶於此,形成了以高科技產品為主導、多元互利工業群落,是惠州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一。轄區內連線深港的惠深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惠州至東莞公路和惠澳鐵路縱橫交織,形成完善的交通網路。“突出一個主題,抓住兩個重點,著力經營三大經濟板塊,重點落實五項措施,促進辦事處、村、組三級集體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即突出發展這一主題,以帶領人民民眾奔康致富為根本出發點,努力提升工業、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著力經營以惠環生態工業區為基礎的西坑工業經濟板塊、以生態園和員工村為龍頭的休閒度假類第三產業經濟板塊、以第二商業區輻射周邊地區的商貿經濟板塊,大力發展辦事處、村(居)委會、村(居)民小組三級集體經濟,最終實現工業強辦、商貿富辦、新村美辦。
經濟建設
惠環街道辦事處立足本地優勢,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加大工業園區開發力度,緊抓招商引資工作不放鬆,致力於全面發展房地產、物流商貿、服務行業等第三產業,取得顯著成效。2003年,辦事處完成國內生產總值(GDP)3.12億元(現價,下同),比1999年增長278.8%;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0.16億元,比1999年增長217.5%;財政收入達1055萬元,比1999年增長300%;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11億元,占全年GDP比重達3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億元;引進外資6宗,實際利用外資1256萬美元,比1999年增長93.2%,年遞增18.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4678萬元;村組集體年收入2343萬元;人均年收入5613元,比1999年增長20%。2004年,惠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831億元,工業總產值13.7159億元(按原統計範疇),財政收入1141.5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6081元,在全市鄉鎮中排名前列。加快西坑惠環工業園建設,進一步提高工業經濟所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一是繼續推進惠環工業走廊建設。大力整合村、組土地資源,實施“塊狀”發展策略,成熟一塊開發一塊。進一步降低開發成本,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吸引外資開發建設惠環工業園。
街道工作
辦事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工業、第三產業‘兩個拳頭’並舉,辦事處、村、村小組‘三個輪子’一起轉”的總體戰略,打造仲愷大道第三產業經濟帶。隨著仲愷高新區的整合和仲愷大道的整治,為我辦事處第三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我辦事處將充分利用地處市區“南出口”,是連線東莞、深圳及陳江鎮的紐帶這一地理優勢,堅持建設“以房地產為頭,以第二商業街為點,以市場建設為翼,以其他服務業為輔”的仲愷大道第三產業經濟帶的發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惠環街道辦事處有著優良的人文環境,轄區多年來保持無邪教、無吸毒、無黑惡勢力、無惡性事件、無青少年違法犯罪、無特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六無”局面,是全市僅有的幾個“無毒鎮(辦)”之一。同時,辦事處高起點、高標準搞好村鎮建設,不斷提升文化層次,注重抓好計生、教育、醫療、衛生等工作,促使社會各項事業上了新台階。辦事處先後被先後獲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依法治省先進單位”、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體育先進社區”等榮譽稱號,平南村被確定為國家農村財務管理規範化示範村。惠環先後被先後獲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依法治省先進單位”、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體育先進社區”等榮譽稱號,平南村被確定為國家農村財務管理規範化示範村。
未來發展
隨著仲愷高新區的整合和仲愷大道的整治,辦事處第三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辦事處將充分利用地處市區“南出口”,是連線東莞、深圳及陳江鎮的紐帶這一地理優勢,堅持建設“以房地產為頭,以第二商業街為點,以市場建設為翼,以其他服務業為輔”的仲愷大道第三產業經濟帶的發展戰略。一是以斜下工業配套區、富陽員工村為龍頭,充分挖掘潛力,努力提升房地產業發展水平。二是高標準規劃、高起點規劃建設位於仲愷廣場對面的第二商業街項目。通過建設一批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娛樂場所,引進世界名牌、精品連鎖店,推出適合各階層人士的歐美、韓國、台灣、客家風情特色飲食文化,把第二商業街建設成集休閒、娛樂、購物和服務於一體的金融商貿區。三是加快市場建設進程,重點沿仲愷大道改造、建設一批地或特色鮮明集聚功能較強、影響力較大的專業市場和市場網點,增加服務項目,拓展市場空間。加大市場建設和管理的力度,努力開闢新的增收渠道,壯大辦事處級經濟。大力盤活村、組兩用地,大力推進村民點建設,重點抓好平南東升、中星松山下、洋里、紅旗上、下坑、水邊、西坑下塘等新老村民點建設,力促村民點建設上新台階、新水平,以優美的居住環境帶動房屋租賃業的發展,壯大村、組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引導農民進一步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大力支持農民發展種養業、畜牧業和第三產業,多渠道地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