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李岩編著的《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論及中國口琴音樂在城市中的發展史,及其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聯繫,並通過個案——上海中華口琴會在發展中形成的音樂文化和操作模式,及其對中國各界影響的分析,在歷史的材料及現實中依然健在的歷史當事人對歷史的回憶這兩重資料參照下,加之以筆者對上海這箇中國口琴發源地考察後的實際體驗,將中國口琴音樂的歷史源頭、流傳經過、演變過程及中國口琴音樂發展史予以鉤沉。而對王慶勛(中華口琴會會長)個人在上述口琴發展史中的作用,筆者之所以施之以濃墨重彩,是相信歷史發展至關鍵處,總是傑出人物起關鍵的作用。故對王慶勛君,在中國口琴歷史的發展中的作用,給予充足的篇幅。
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出發,基本站在局外人的立場,對課題加以研究,並綜合了諸多民族音樂學、歷史學及人類學的方法,將音樂作為文化進行研究,注重它與音樂之外的文化、經濟的聯繫,同時也不忽視音樂本身的特性,是《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重要特徵之一。這在某種程度,顯示了“深描”(thick desctription)的“表”、“里”。
筆者以充足的歷史資料及實地勘查體驗顯示:
一、口琴是一種20世紀30至40年代,在中國城市最受歡迎的大眾樂器。
二、口琴是繼學堂樂歌以後,發展最為迅猛的大眾音樂文化。
三、它除與中國各種文化有著廣泛的聯繫外,與中國口琴民族工業,也息息相關。
四、口琴雖有局限,但它是中國新音樂的搖籃。
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對此課題進行研究,最重要的收益是將其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首先予以人文的關懷並將其從過去中國內陸某些政治局限,及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再將其人的一面予以多層次描述,最後給出一個說法,從而使我們得以見到一個歷史上曾存在過的“人”之景觀。
圖書目錄
序言
摘要
序論
a.要旨與意義
b.觀念之“變”及選題“心路”
c.民族音樂學方法
d.研究“現狀”及可資的“借鑑”
e.內容述略
f.向師友及家人致謝
1 名實考辨
1.1 此口琴非彼口琴
1.2 彼口琴非此口琴
1.3 口琴的種類及實際演奏效果
1.4 依自海上來
Ⅱ 中華口琴會“前景”
2.1 天津的口琴(1922-)
2.2 台灣的口琴(1925-)
2.3 北京的口琴(1919-)
2.4 江南口琴先驅
2.5 不應(卻被)“遺忘”
Ⅲ 中華口琴會之初(1930-1935)
3.1 王慶勛其人及中華口琴會
3.2 起因、性質、章程、方針、設制、構想
3.3 文化定位
3.4 移易風俗
Ⅳ 參與(1931-1935)
4.1 重要音樂活動
4.2 政治及公益事業
4.3 內外關係之協調
4.4 家族化、會址、鬩牆及鼎立三足
4.5 厚重記略
V 中華口琴模式
5.1 收支平衡
5.2 龐雜成分
5.3 口琴交響樂隊及花樣組合
5.4 多姿的口琴改編曲
5.5 雙重景觀
Ⅵ 中華口琴會“後景”(1936-1950s)
6.1 點將台
6.2 1940年代口琴人口及口琴產量
6.3 口琴現象衍展
6.4 口琴運動及對國人的影響
6.5 口琴創作
Ⅶ 眚與德
7.1 媚日傾向
7.2 王慶勛的歷史定位
7.3 王慶勛性格分析
結論
附錄I 參考文獻總目
附錄Ⅱ 譜例索引
附錄Ⅲ 圖片索引
附錄Ⅳ 表索引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