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悟峰山(十八潭),位於湖北、河南兩省交界的大悟縣大新鎮最北端,距大悟縣城30公里,距高鐵孝感北站約36公里,距武漢100公里。總面積39.48平方公里。
自然景觀
悟峰山,在長達10餘公里的景區內連綿分布著白馬潭、黑龍潭、虎嘯潭、響水潭、彌勒潭、觀音潭、七疊潭等十八潭美景。靈秀悟峰山,醉美十八潭,山中有水,水旁有山。悟峰山生態旅遊風景區即將打造成集生態觀光、休閒娛樂、旅遊度假、養生養老產業等為一體的國家5A級風景區。
五峰,高有青龍峰,奇有香爐峰,險有雷公峰,秀有筆架峰,美有木魚峰。因形似如來佛手的五指,又稱五指峰。五座山峰連綿環繞形成中間一大盆地,每當雨過天晴周圍五座山峰雲霧繚繞,彩雲翻滾猶如人間仙境。在當地曾流傳著“世人皆知五峰山,七疊瀑布白馬潭。獅象嚴把頭門守,七十二道鐵門閂”的詩句。寓意湍流九曲十八彎,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
十八潭,南連景城寨,西托五峰山,北倚光禿山。群峰山澗沁出的涓涓小溪,匯流成河。在清澈見底的溪流中可以看見嬉戲的小魚、潔白的鵝卵石交織蕩漾。在這長長的深山峽谷中,鬼斧神工般地鍛造出白馬潭、黑龍潭、虎嘯潭、響水潭、彌勒潭、觀音潭、七疊潭等十八潭美景。潭水或飛流直下,飄飄灑灑;或聚流成潭,波瀾疊起;或舒緩平坦,歡歌奔跑……真可謂“青山無墨千年畫,流水無弦萬古琴”。
氣候環境
悟峰山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受西北冷氣團的影響,夏季受東南、西南季風控制,形成冬冷、夏熱、冬乾、夏濕,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嚴寒酷暑短的氣候特徵。
四季特徵
春季 3月26日至5月20日。晝夜長短差異不大,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在15℃,因受北方冷空氣侵襲,常出現多日的低溫陰雨天氣(一般在3月18日至4月2日之間)。寒潮期間,溫度聚降,出現-3℃和-1℃的現象。此現象多在3月上旬出現,分別為5年和3年一遇。少數年份農曆3月出現降雪、4月打霜天氣。民諺有:“3月桃花雪,4月杏花霜”之說法。
夏季 5月21日至9月15日。晝長夜短,天氣炎熱,旱多澇少。多為伏旱,每2至3年一遇。雨量集中,多大雨或暴雨,山洪每3至4年一遇。平均氣溫在25.3℃—27.8℃,年最高氣溫歷年在35.4℃—43.1℃。1959年8月23日極端高溫達43.1℃。
秋季 9月16日至11月15日。天氣涼爽、乾燥少雨、多有秋旱,少數年份秋雨連綿。平均氣溫15℃左右。北方冷空氣逐漸加強南下,氣溫逐步下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常有較強冷空氣侵入。有時連續3日氣溫低於2℃。寒露過後出現秋寒。秋寒最早出現在9月5日(1980年),最晚出現於10月7日(1976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有一次強冷空氣。冷空氣過後出現初霜。
冬季 11月16日至次年3月25日。夜長晝短,乾燥寒冷。因受北方冷氣團控制,風大雨雪少,冷空氣頻繁,天氣乾冷。平均氣溫在5℃,平均最低氣溫-8.7℃,極端最低氣溫為-16.5℃(1977年1月30日)。
氣候要素
太陽輻射 太陽年輻射總量多年平均值在93.7—12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間。1959—1986年,累年平均值為111.5千卡/平方厘米。總輻射量的季節變化差異較大,夏季為最多,春季次多;冬季最少,秋季次少。春季輻射總量為30千卡/平方厘米·季,夏季為39.9千卡/平方厘米·季,秋季為24.3千卡/平方厘米·季,冬季為17.3千卡/平方厘米·季。各占年總輻射量的26.9%、35.7%、21.7%和15.5%。
風力和風向 處湖北省北向風主要通道口附近。多年平均風速3.2米/秒,3月風速最大,3.7米/秒;6月和10月風速最小,分別為2.8米/秒和2.9米/秒。累積年最大風速19.7米/秒,為湖北省風速最大區之一。大風日數也是全湖北省最多地區,8級以上的大風平均每天25.6天。風向6—7月偏南風最多。其餘各月為偏北風,以東北風向最多。頻率(占16方位)為24%。
蒸發量 年總蒸發量為1560毫米左右。7月最多,為210毫米;1月最小,為60毫左右。年總蒸發量為年總降水量的1.44倍。
地質地貌
地處大別山脈西部的悟峰山,高山森林約占總面積的98%,山巒起伏,森林密布,河流、溪澗穿插其間。地形較為複雜。土壤多為黃棕壤,植被為落葉闊葉、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林。地形特徵大體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
景點由來
悟峰山
悟峰山又名五峰寺, 據傳在唐朝時期有位高僧為尋找一塊風水寶地建造寺院苦苦搜尋了數十年,
有一天騎著伴行他多年的小白馬從肖家河逆宛轉溪流向西而上,在經過九曲十八灣的山澗峽谷後突然眼前展現出一片盆地,四周被高聳入雲霄的群山所環抱,清澈的小溪從中穿過,滿山遍野的山花爭妍鬥豔。高僧大喜,此處不就是多年來所要找的寶地嗎!於是就同住在這裡的阿公、阿婆商議希望在此購得一塊地修建寺院。這對阿公夫婦爽快就答應了。阿公問高僧建廟需多大塊地?高僧說:面積不大只需袈裟這么大片就足夠了。阿公看了看高僧披在身上的袈裟還在滿心凝惑的想這么小塊地怎么夠建造寺院呢,這時,只見高僧慢慢解下披在身上的袈裟抖了幾下然後撒向了空中,袈裟足足鋪蓋了五座山峰......寺廟建成後,後來由此得名五峰寺。
白馬潭
白馬潭傳說也因高僧途經此潭時,白馬繞潭而行,站在潭邊久久不肯離去,高僧便下馬在潭邊歇息,放眼四周,看到潭邊山坡一巨石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高僧走近石前雙手合十,念念有詞,保佑快快尋到寶地,早日建成寺院。因此,當地老百姓稱此潭為白馬潭。巨石雖然經過了無數歲月的侵蝕和洗刷,但至今仍清晰可見,它記載著歷史的滄桑和民間的傳說。
響水潭
響水潭,相傳於民間,很早以前,孤山寨中有一怪石,長期采吸日月精華,修練成石人。石人見山溪水多,便想堵溪造海,積水行船,出山遊玩。天長日久,所積溪水未匯成海,卻漫入了溪邊的觀音洞。正在洞中靜修的觀音菩薩一見洞中進水,便知是石人作怪,於是取下頭上所戴玉簪甩向洞外,玉簪直飛堵溪巨石,只聽“轟隆”一聲炸響,巨石頓成灰燼,所積溪水飛瀉而下,衝出一口深潭。但石人仍不甘心,繼續堵溪造海。不料此事驚動了玉皇大帝,他派雷神前往,將石人劈死。石人的殘骸,便形成了溪邊林中各具情趣的怪石。
因孤山山泉與澗水匯流形成5級瀑布,在第3級瀑布處,瀑流如柱,自120米高的石壁上傾瀉而下,溪流衝激,水珠飛濺,聲如驚雷,至谷底匯集成潭,故名響水潭。
建設目標
在規劃總面積達39.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點打造“山水綠脈景區、五峰禪谷景區、九龍茶嶺景區”等共81處景點,其核心景區為紅石岩大峽谷、船石溝大峽谷和五峰山大峽谷。
悟峰山生態風景區具有環境優良、交通區位優越、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豐富,是集山、水、林、寺、茶、潭、瀑等景觀資源於一體的獨特旅遊風景區。景區建成後,可實現年接待遊客90萬人次,提供直接就業崗位4000個,創旅遊綜合收入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