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爭

[10]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 [19]曾子:曾參,孔子的學生。 [27]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息爭【作者】劉大櫆【年代】清代【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語、文學[1],其鄙有樊遲[2],其狂有曾點[3]。孔子之師,有老聃[4],有郯子[5],有萇弘[6]、師襄[7],其故人有原壤[8],而相知有子桑伯子[9]。仲弓問子桑伯子[10],而孔子許其為簡[11],及仲弓疑其太簡,然後以雍言為然。是故南郭惠子問於子貢曰[12]:“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嗚呼!此其所以為孔子歟?至於孟子乃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楊則之墨[13],楊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當時因以孟子為好辯。雖非其實,而好辯之端,由是啟矣。唐之韓愈,攘斥佛老,學者稱之。下逮有宋[14],有洛、蜀之黨[15],有朱、陸之同異[16]。為洛之徒者,以排擊蘇氏為事;為朱之學者,以詆諆陸子為能[17]。吾以為天地之氣化[18],萬變不窮,則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盡。昔者曾子之一以貫之[19],自力行而入;子貢之一以貫之,自多學而得。以後世觀之,子貢是,則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嘗區別於其間,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惡於楊墨者,為其無父無君也;斥佛老者,亦日棄君臣,絕父子,不為昆弟夫婦[20],以求其清淨寂滅.如其不至於是,而吾獨何為訾謷之[21]?大盜至,肢篋探囊[22],則荷戈戟以隨之,服吾之服,而誦吾之言[23],吾將畏敬親愛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為門內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夫未嘗深究其言之是非,見有稍異於己者,則眾起而排之[24],此不足以論人也。人貌之不齊,稍有巨細長短之異,遂斥之以為非人,豈不過戰?北宮黝[25]、孟施捨[26],其去聖人之勇蓋遠甚,而孟子以為似曾子、似子夏[27],然則諸子之跡雖不同,以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臨下,不至於爭,為其不足與我角也。至於才力之均敵[28],而惟恐其不能相勝,於是紛壇之辯以生。是故知道者[29],視天下之歧趨異說[30],皆未嘗出於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餘[31];夫恢然有餘,而於物無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無外也。

作品注釋

[1]文學:指熟悉古代文獻。《論語先進》記敘了孔子十個學生的特長,分為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類。[2]鄙:質樸、淺薄。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學生。[3]狂:偏激狂妄。在《論語》中多指志向遠大而不切實際。曾點:字晳,孔子的學生。[4]老聃:即老子,春秋戰國時楚國苦縣人,道家始祖。據說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5]郯(tán)子:春秋時小國的諸侯,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做官。[6]萇(cháng)弘:春秋時周敬王大夫,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樂。[7]師襄:也稱師襄子,春秋時衛國的樂官。傳說孔子曾經向他學琴。[8]原壤:魯國人,孔子的老朋友。據說他母親死了,孔子去幫他治喪,他卻站在棺材上唱歌。孔子罵他“老而不死,是為賊”,但卻仍然與他來往。[9]子桑伯子:名字僅見於《論語雍生》,生平不詳。[10]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11]簡:簡約,不煩瑣。《論語雍也》記載,冉雍向孔子了解子桑伯子這個人,孔子說還可以,他辦事很簡約,冉雍說如果平時態度一貫簡單馬虎,治理政事不是會太簡單從事嗎?孔子認為冉雍說得對。[1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13]楊:楊朱,春秋末戰國初魏人。相傳他反對墨子的“兼愛”和儒家的論理思想,主張“貴生”、“重己”。墨:墨翟,墨子,墨家創始人。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反對戰爭,反對儒家的禮樂。此處所引孟子的話節錄自《孟子滕文公下》。[14]逮:及、到。[15]洛、蜀之黨:宋哲宗元祐年間朝廷黨派名稱。洛黨指程頤(洛陽人)為首的黨派,蜀黨指蘇軾(四川人)為首的黨派。[16]朱:朱熹。陸:陸九淵。二人都是南宋著名哲學家,因學術觀點的不同引起辯爭。[17]詆諆(qī或jī):詆毀。[18]氣化:古代哲學術語。指陰陽之氣(物質本原)化生萬物。[19]曾子:曾參,孔子的學生。一以貫之:《論語裡仁》記載孔子的話:“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說,曾參啊,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穿起來。至於這個根本的原則是什麼,孔子沒有說,他的學生們也就名自揣摩著去尋求。[20]昆弟:兄弟。昆,兄。[21]訾謷:非議、詆毀。[22]胠(qù)篋:撬開箱篋。胠,撬開。探囊:把手伸進口袋裡。指偷盜。[23]誦:說,語言上使用。[24]排:排擠、排斥。[25]北宮黝:姓北宮,名黝,戰國時齊國人。[26]孟施捨:生平不詳。[27]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這裡所引用的是《孟子公孫丑》上的話,北宮黝和孟施捨都是孟子認為有勇的人,北宮黝培養勇氣的方法是,對別人寸步不讓,事事都要求勝過別人,孟子認為他像子夏全面鑽研,懂得很多。孟施捨培養勇氣的方法是,沒有勝利的把握也無所畏懼,一往無前,孟子認為他像曾子對道的專一。[28]均敵:相等,分不出上下。敵,相匹敵。[29]道: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30]歧趨:不同的、分離的方向。此猶言分支流派。[31]恢然:弘大、寬闊貌。

作品鑑賞

息爭,意思是停止辯爭。作者所生活的乾隆年間,文化領域裡的漢、宋之爭已經開始,並且兩派的門戶對立愈演愈烈。漢學家們以求實的精神研究古籍,希望能夠“通經致用”,反對宋儒的空談性理;宋學家們以程朱學為旗幟,宣揚道統和“明理”,反對漢學的考據、訓詁。其實致用與明理實質並無大的區別,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劉大櫆是崇仰宋學的桐城派代表人物,他喊出”息爭“的口號,指責當時的派別之爭是“操室中之戈而為門內之斗”,提倡“包容”,顯然也是有感而發的。

作者介紹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諸生,雍正時兩舉副貢生,乾隆間應博學鴻詞、舉經學,皆報罷。晚年任安徽黟縣教諭,後歸里。一生以文才著稱,不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早年遊學京師,文章為方苞所讚賞,姚鼐是他的學生。其文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現,因而他的文章長於氣勢,富有文采,頗像唐代韓愈的風格。有《劉海峰詩文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