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周渭祠即周王廟,位於恭城縣城東,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廟。歷史介紹
周渭,恭城路口村人,生於殘唐五代,故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出身進士,官至侍御史。他關心家鄉的福利,奏請減免賦稅、重定田稅、開發民智,提倡興辦學校、教育兒童,是一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的清官,因而其家鄉人民建廟以祀奉。每逢農曆六月十五周渭的誕辰日,縣城及附近農村民眾即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在廟前演戲酬神,沿街家家戶戶擺設供品祭祀,儀仗隊抬著周渭的塑像遊行,吹吹打打,鑼鼓喧天,氣氛極為熱烈。周渭祠占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40平方米。由戲台(已毀)、門樓、大殿堂、後殿(已毀)、左右廂房組成。現存總面積30.2×42.9m,大殿為兩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磚牆混合結構。大殿面寬(12.2m)小於進深(14.8m),廂房面寬和殿進深一致。門樓重檐歇山式,面闊五間,分明間、次間和梢間。門樓構造具有廣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體形在中間驟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裝飾作用。但周渭祀門樓的斗拱除有裝飾作用外還有奇特的功能——這種斗拱由座斗、互動斗、鴛鴦交手斗三種形式組合成嚴謹而有規律的蜂窩狀,使氣流通過時產生回流而發出轟鳴聲,令蝙蝠不敢稍歇,鳥雀恐為築巢,起到自然抵禦蟲鳥侵害的作用。這在古建築中是少有的。在梢間外圍牆壁挑檐上,全樓一千多根堅實木料互相串連吻合,合理承擔上層荷載,使屋面飛檐遠挑,雄偉壯觀,為清代建築所罕見。這些斗拱結構和木構架,是研究古建築的寶貴例證。
斗拱在柱的上部有挑梁頭,梁是出檐的結構部分;斗拱並不直接承重,造型舒展,每隻斗呈向上的雞爪形,二鄰斜拱共同支承上層的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