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內容
《皇帝內經》中《素問·上古天真論》:“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在外不使身體被事務所勞,在內不讓思想有過多的思慮,以恬靜快樂為根本,以悠然自得為目的,形體不易衰老,精神就不易耗散,年壽可達百數之限。
《黃帝內經》認為養生當以養心為先,而養心的最高鏡界是【恬愉】。(即心靈平靜而愉悅)。
養生常識篇
一、中華養生之精髓
中醫學認為,健康是一種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凡得天時、地利、人和者,方可健康長壽。
(1)應天時 一年之中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氣候更迭。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預防等,都有很大的影響。順應時序的更移進行調攝護養,就會健康長壽;違背了,就要得病早衰。
(2)順地利 由於人們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差別較大,其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也不盡相同,因而人的疾病也有著地域性的差別,只有合理地調整人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才能順應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潮濕溫暖,宜食清淡信物;西北高原地區寒冷乾燥,宜食濕熱性食物。
(3)享人和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影響其健康。人還具有社會性,其社會地位、生活境遇、人際事宜等均可影響身心健康,適之則有利養生,逆則有害健康。只有達到人與自然相適應,人與社會相協調,體內臟腑、氣血才能達到平衡統一,從而獲得健康。
二、人身三寶
大家都知道“人身三寶——精、氣、神”,中醫認為精、氣、神是維持人生命的三大要素,這三者密不可分。
(1)精 生命的基礎 “精”包括人體的血液、我們吃進去的糧食和其他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等。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養精,養精是養生的基礎。
(2)氣 是生命的能量 有一句話叫“人活一口氣”,一個人高興了叫喜氣洋洋,發怒了叫怒氣衝天,很健康叫神氣十足,如果死了呢,那叫斷氣了。中醫認為氣有五大作用:第一,氣是維持人生命的基本物質,沒有氣生命活動就會靜止;第二,有了氣人體就溫暖了;第三,氣可以抵禦外在邪氣;第四,氣也是營養;第五,氣可以變化,氣變成神。養氣是養生的關鍵,氣順即可延年益壽。
(3)神是生命的主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表現為人體的一種活力,比如說這個人神采奕奕。按照中醫的說法心藏神,“心神”就是與人意識思維活動有關,養神就是要養心。
精、氣、神三者是有機聯繫、相輔相成的,精足了氣就旺,氣旺了神也就旺了。養生的目的其實就是要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境界。
三、正確認識中醫“五臟六腑”
我們到醫院看中醫時,經常聽到醫生說“腎虛”“脾虛”等,有的人就擔心是不是腎出了毛病,是不是脾有了問題,其實中醫的“五臟六腑”與現代醫學的器官的概念是不同的。中醫認為人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路,聯繫身體組織器官,形成一個整體系統。中醫的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中醫學裡的臟腑,除了指實質臟器外,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雖然與現代醫學裡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中醫說肝有什麼問題了,跟西醫所說的肝炎或其他肝病,指的並不是一回事,比如肝氣鬱結,原因可能是在心理的或其他方面的,用西醫來看可能肝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再比如脾,中醫對脾的歸納,主要說的是其消化方面的作用,而西醫所指的脾並不歸在消化方面。
四、養生的四項基本原則
養生是人們在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為了保護生命、繁衍後代、保質健康所進行的一些自我保健方法。養生有四項基本原則:
(1)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人在自然界生存,就不能脫離自然,而且必須適應自然。因此,在養生防病方面,必須掌握和順應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規律,適應自然變化,維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
(2) 內因為主的預防觀 中醫學“內因”主要是指人體的正氣,即指人體內部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包括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津液、精等功能活動的健全。人體正氣具有防禦、消除各種有害因素以及一旦受到損害後就夠促進機體康復的能力。因此,提高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能力,是養生防病的重要措施。
(3) 形神並重的養生觀 養生不僅要加強形體的鍛鍊和保養,而且還要注意調攝精神,保持心理上的安靜平和,樂觀開朗,才能達到養生“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目的。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會損傷人體臟腑、氣血、因此養生最重要的是養神。
(4) 惜精養腎的固本觀 腎為先天之本,所藏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及生命活動的特質基礎。因此,只有保質腎精充盈,方能維護生命之本。
五、生命在於平衡養生
生命在於平衡養生,要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狀態,必須實現以下幾方面的動態平衡。
(1)營養平衡 食物中營養物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沒有食物就沒有健康。要根據熱能的消耗量來決定熱能的攝入,也就是“量出為入”,使身體熱能收支平衡,這樣才能保持健康。攝入量過多或過少,營養要素比例不對,就會失去平衡。為了營養平衡,飲食必須合理。
(2)動靜平衡 人體器官是活動,有張有弛。過多運動,不注意休息和保證充足睡眠,也會損身耗體,導致百病叢生。適度運動,可增強心、腦、肺、胃腸和免疫各系統功能。中醫將行走稱為“百鍊之祖”,每天走路不僅能舒心,緩解疲勞,還可以治療頭痛、腰痛、肩痛等,並可促進睡眠。
(3)心理平衡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現代醫學也證實,人類疾病中有50%-80%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如高血壓等。因此,應重視心理的平衡,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保持情緒的穩定和自我控制的良好狀態,儘量做到遇事不怒,泰然處之,隨遇而安。中醫養生注重精神,若能遵循古訓,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4)內外平衡 人體的存在要與多變的環境相適應。這就要求人們應努力做到適應環境的變化,增強機體抵禦外界變化的能力。人類要給自己創造一個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生活空間,力求環境優美、舒適及安全。
六、養生的境界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內容。“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展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預防方法,這樣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動權。
“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這正契合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中醫養生的目的是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做到“百毒不侵”。因此,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不要口渴時才開始挖井,為時晚矣。國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就是告訴大家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當作一回事,尤其是病人,要提倡養生,因為人體的自我調節的能力,通過一定的預防方法和適量的運動,可以讓機體的經絡通暢,陰陽平衡,有助於慢性疾病的康復。
七、中醫如何看病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收集疾病的相關資料,簡稱為“四診”,然後四診合參,從而達到診治疾病的目的。
(1) 望診 是醫生通過視覺觀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現、舌象及排出物,收集疾病資料。中醫對舌象的觀察,包括觀察舌質的顏色,舌苔的顏色、厚薄和有無,以及舌體的形態等。
(2) 聞診 是醫生用耳朵來聽病人的語聲氣息,用鼻子來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氣味,來診察疾病。
(3) 問診 是通過詢問病人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以及過去曾患什麼病、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情況,了解疾病的起始、發展及治療經過,現在的症狀和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診察疾病。
(4) 切診 是中醫最具傳統特色的診斷方法,包括“脈診”和“按診”。脈診就是通過觸摸病人手腕上方橈動脈博動來查知體內臟腑信息的方法;按診就是醫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觸摸患者其他部位的診法,通過按診常能夠獲得其他診法不能察覺的信息。
八、中藥的煎制方法
(1)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再進行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並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2)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忌用銅、鐵器皿。
(3)浸泡和用水 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中藥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60分鐘。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將中醫飲片適當加壓後,以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0.5-1厘米即可。
(4)方法 煎煮中藥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稱文火)。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一般頭煎的煮沸後再用小火煎20-30分鐘,二煎煮沸後再用小火煎10-20分鐘。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煎煮時間可縮短5-10分鐘,而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煎煮時間宜增加10-20分鐘。在煎煮過程中,儘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5)劑量 中藥煎後每次所取得藥液量成人一般為150毫升,學齡期兒童為100毫升,嬰幼兒為50毫升。
九、中藥的服用方法
(1)服藥時間 病位在上(頭、胸部)宜飯後服,病位在下(腹部以下)宜飯前服;補益藥宜早、晚空腹服;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驅蟲藥及瀉下藥宜空腹服;寧神藥宜睡前服。
(2)服藥次數 一般每日服藥2-3次。對於病情危重者可連續多次服藥;對於體質虛弱者宜少量多次服用,體質健壯者宜多量少次服用。
(3)藥飲選擇 一般用白開水送下。因嘔吐而服藥困難者,可加薑汁等。
(4)忌口 服藥期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膚病及瘡傷者應忌食魚、蝦等海腥食物和敇激性食物等。
十、中成藥小知識
中成藥是以中藥飲片為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規定處方和標準製成一定劑型的藥物。
(1)劑型多樣 包括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熏劑、片劑、針劑、沖服劑、油劑、氣霧劑、膠囊劑等。
(2)中成藥的特點 服用方便,易於攜帶,劑型豐富,適合不同的給藥方式。
(3)中成藥的貯藏 一般應選擇陰涼、乾燥、通風的環境,並做好防霉變、防蟲、防鼠等工作。注意檢查包裝有無破損、滲漏、霉變等,同時口服藥和外用藥要分開貯藏。
(4)要正確無誤地選用中成藥 必須了解中成藥的功效、主治病症、使用注意事項,選用與病情相適合的中成藥。否則不但無效,還可能有害。
(5)與西藥聯合套用的注意事項 ①有無明確禁忌;②副作用是否相似;③儘可能減少聯用藥物的和數和劑量;④儘可能選擇不同的給藥方式;⑤如若必須同一途徑用藥,應將中、西藥分開使用。
十一、中醫藥養生四大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要進補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藥,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藥。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不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潢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結果是很清楚的。中藥的套用有嚴格的標準,是中醫經過對病人望、聞、問、切四診之後,綜合分析而得出一個判斷,再辯證用藥,所以不能簡單地以補來養生。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中,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中藥是用來調整人體功能偏差的,所以藥物本身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並不代表它們沒有副作用的。中藥如果套用不當,也會造成機體功能的損害和偏差。
誤區三:中醫養生和年輕人沒關係
有些人以為養生僅僅是為了長壽,是退休以後年老者的事,年輕為壯時不必考慮。事實上,養生在於調和陰陽,疏通氣血,保證人體的健康,同時也提高人心理的調適能力。現代人壓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規律,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年輕化,因此對於任何年齡的人來講,養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使生命的拋物線畫得更長,對每個想要高質量生活的人而言,養生應該從現在做起。
誤區四:食療人從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食療養生館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海參、鮑魚、枸杞子、烏雞之類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藥等清熱解毒藥物及平補藥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藥效的局面,使用食補而達不到“補”之功效。建議大家可以到正規中醫醫院諮詢相關中醫師,合理選擇食療的藥物和方法。
體質養生篇
一、讀懂自己的體質
生活中常見這樣的事情:有人一年四季感到疲倦,經常“感冒”;有人面色無光澤,臉上總愛長痘痘或黑斑;有人喝涼水也長膘,而有人整天大吃大喝都不肥。其實,這些都是“體質”惹的禍。我們每一個人的體質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出生、成長背景,決定了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體質。科學研究發現:中國人體質可分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中類型。其中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八種為偏頗的體質。
人以健康為本,健康以體質為本。因而,了解自己的體質,就是在“認識你自己”;認識了自己,就知曉了“我是誰”;知曉了“我是誰”,就等於掌握了自己健康的的主動權。因為這樣,我們就能主動有效地去防範尚未顯露的疾病,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從而獲得一個健康益壽的人生。
一、 平和體質重在維護
平和體質是正常的體質。這類人體形勻稱健壯,面色、膚色潤澤,頭髮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唇色紅潤;不容易疲勞,精力充沛,睡眠、食慾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隨和開朗,平時較少患病,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要維護好這種體質,應做到;
(1) 飲食有節 飲食應有節制,不要過飢、過飽,不要常吃過冷、過熱或不乾淨的食物,粗細糧食要合理搭配,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
(2) 勞逸結合 生活應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應勞逸結合,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宜食後即睡。
(3) 堅持鍛鍊 根據年齡和性別,參加適度的運動。如年輕人可適當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適當散步、打太極拳等。
二、 陽虛體質溫陽祛寒
陽虛質的人,肌肉不健壯,常感手腳發涼,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性冷,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歡吹空調,喜歡安靜,吃或喝冷的東西總會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顏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靜、內向。陽虛質者,可做以下嘗試:
(1)食宜溫陽 平時可多食羊肉、牛肉、韭菜、生薑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綠茶。
(2)起居要保暖 居住環境應空氣流通,秋冬季節注意保暖。夏季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平時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防止出汗過多;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適當進行戶外活動。
(3)運動避風寒 可做一些舒緩柔和的運動,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操。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冬天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霧、大雪及空氣污染的環境中進行鍛鍊。
【食療方選】當歸黃芪羊肉湯
羊肉(肥瘦)200克,當歸5克,黃芪25克,蔥、精鹽適量。羊肉洗淨,放入開水中略燙,取出切片。當歸、黃芪洗淨,放入紗布袋裝好;蔥洗淨切段。煲內放適量清水,放入所有材料,用猛火燒開,撇去雜質,放小火煲2小時,下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生肌健力。
三、 陰虛體質滋陰清潤
陰虛質的人,體形多瘦長,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臉上冒火,面頰潮紅或偏紅,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熱;常感眼睛乾澀,口乾咽燥,總想喝水,皮膚乾燥;經常大便乾結,容易失眠;性情急躁,外向好動;舌質偏紅,苔少。陰虛質者應注意:
(1)食宜滋陰 多食瘦豬肉、鴨肉、綠豆、冬瓜等甘涼滋潤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溫燥烈之品。
(2)起居忌熬夜 起居應有規律,居住環境宜安靜,避免熬夜、劇烈運動和在高溫下工作。運動勿太過。
(3)適合做有氧運動 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動靜結合的傳統健身項目。鍛鍊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不宜洗桑拿。
【食療方法】蜂蜜蒸百合
將百合120克、蜂蜜30克拌合均勻,隔水蒸,令其熟軟。時含數片,後嚼食。
功效:補肺、潤燥、清熱。
四、氣虛體質益氣培元
氣虛質的人,肌肉鬆軟,和別人爬同樣層數的樓房,氣虛質的人就會氣喘吁吁。這種類型的人,講話的聲音弱,老是感到自己上氣不接下氣,氣不夠用;容易出汗,只要體力勞動的強度大就容易累,所以容易感冒,發病後難以痊癒。對此,可嘗試以下方法:
(1)食宜補氣 多食用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香菇、大棗、龍眼(桂圓)、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通菜、生蘿蔔等。
(2)起居宜有規律 夏季午間應適當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平時注意保暖,避免勞動或激烈運動時出汗受風。不要過於勞作,以免過耗正氣。
(3)運動 宜做一些柔緩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做操等,並持之以恆。不宜做大負荷運動和出大汗的運動,忌用猛力或做長久憋氣的動作。
【食療方法】人參大棗粥
取人參5克、大棗10枚、大米100克加水熬成粥。在製作時,大棗應去掉核(以防人在食用時誤吞而發生意外)與人參同煮即成。
功效:補中益氣
五、 痰濕體質化痰祛濕
痰濕質的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而鬆軟;容易出汗,且多黏膩;經常感到肢體酸困沉重、不輕鬆;經常感覺臉上有一層油,嘴裡常有黏黏的或甜膩的感覺,嗓子老有痰,舌苔較厚;性格比較溫和。痰濕質者應注意:
(1)食宜清淡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可多食海帶、冬瓜等。
(2)起居忌潮濕 居住環境宜乾燥而不宜潮濕,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衣著應透氣散濕,經常曬太陽進行日光浴。在濕冷的氣候條件下,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避免受寒淋雨。不要過於安逸。
(3)運動宜漸進 因形體肥胖,易於睏倦,故應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鍛鍊,如散步、慢跑,打桌球、羽毛球、網球、游泳、練武術,以及跳適合自己的各種舞蹈。
【食療方選】赤小豆鯉魚湯
赤小豆100克,鯉魚1條(250克左右),生薑片1片,鹽、味素、料酒、食油適量。赤小豆浸泡發漲,鯉魚洗淨;起油鍋,煎鯉魚兩面微黃,加水中量,入赤小豆、生薑、料酒,用武火煮沸,改文火燜至赤小豆熟,調味即可。
功效:利水除濕
六、 濕熱體質清熱利濕
濕熱質的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臉上容易生粉刺,皮膚容易瘙癢;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裡有異味,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有發熱感,尿色發黃;女性常帶下色黃,男性陰囊總是潮濕多汗;性情比較急躁。濕熱體質者應注意:
(1)食忌辛濕滋膩 飲食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黃瓜、藕等
(2)起居避暑濕 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濕的地方,居住環境宜乾燥、通風。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要熬夜、過於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3)運動強度適中 無慢性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的,建議增加一些有運動量的鍛鍊,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運動、武術等;有慢性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確定運動量。夏天由於氣溫高、溫度大,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鍛鍊。
【食療方選】薏苡仁扁豆粥
薏苡仁30克,炒扁豆15克,山楂15克,茯苓50克。薏苡仁、扁豆、山楂、茯苓洗淨後放入砂鍋中加水同煮,成粥後即可食用。
功效:祛濕清熱
八、血瘀體質活血化瘀
血瘀質的人,面色偏暗,嘴唇顏色偏暗,舌下的靜脈淤紫;皮膚比較粗糙,有時在不知不覺中會出現皮膚淤青;眼睛裡的紅絲很多,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容易煩躁、健忘、性情急躁。血瘀質者應注意;
(1)食宜行氣活血 多食山楂、醋、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等滋膩之品。
(2)起居勿安逸 作息時間有規律,保持足夠的睡眠時間。可早睡早起多鍛鍊,不可過於安逸,以免氣機郁滯可致血行不暢。
(3)運動促血行 可進行一些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如各種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血瘀質的人在運動時如出現胸悶、呼吸困難、脈搏顯著加快等不適症狀,應停止運動,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食療方法】牛筋祛瘀湯
牛蹄筋100克,當歸尾15克,紫丹參20克,雪蓮花10克,雞冠花10克,香菇10克,火腿15克,生薑、蔥白、黃酒、味素、鹽各適量。牛蹄筋發脹發脹後切成段狀,放入蒸碗中;當歸、丹參入紗布袋放於周邊,將雪蓮、雞冠花點綴四周,香菇、火腿擺其上面,放入生薑、蔥白及調料,上籠蒸3小時左右,待牛蹄筋熟爛後即可出籠,挑出藥袋、蔥、姜即可。日常佐餐食用。
功效:活血化瘀
九、氣鬱體質行氣解郁
氣鬱質的人,體形偏瘦的較多;常感到悶悶不樂、情緒低沉,容易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驚嚇;常感乳房及兩肋部脹痛,常有胸悶的感覺,經常無緣無故地嘆氣,咽喉部經常有堵塞感或異物感,容易失眠。氣鬱質者應注意;
(1)食宜寬胸理氣 多食黃花菜、海帶、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
(2)起居宜動不宜靜 氣鬱質的人不要競待在家裡,應儘量增加戶外活動,如跑步、登山、游泳、練武術等。居住環境應安靜,防嘈雜的環境影響心情。保持有規律的睡眠,睡前避免飲茶、咖啡和可可等具有提神醒腦作用的飲料。
(3)宜參加群體運動 可堅持較大量的運動鍛鍊,多參加民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扭秧歌、打球、滑冰、下棋等,以便更多地融入社會。
【食療方法】荷葉陳皮雞
鮮荷葉(1張),陳皮10克,丁香3克,雞肉250克,雞肉切塊,用陳皮、丁香粉、鹽、米酒、糖等醃30分鐘,用荷葉包裹,放盆肉蓋好,以大火蒸1小時,即可。
功效:理氣疏肝。
十、特稟體質特別調護
特稟質就是一類體質特殊的人群。其中,過敏體質的人,有的即使不感冒也經常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對藥物、食物、氣味、花粉易過敏;有的皮膚容易起蕁麻疹,常因過敏出現紫紅色瘀點、瘀斑;皮膚常一抓就紅,並出現抓痕。特稟質者應注意:
(1) 食宜益氣固表 宜清淡、均衡,粗細葷素搭配適當。少食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以及腥膻發物與含致敏物質的食物。
(2) 起居避免過敏原 居室宜通風良好,保持室內清潔,被褥、床單要經常洗曬,可防止對塵蟎過敏。春季室外花粉較多時,要減少室外活動時間,可防止對花粉過敏。不宜養寵物,以免對動物皮毛過敏。起居應有規律,保持的睡眠時間。
(3) 加強體育鍛鍊 增強體質。天氣寒冷時鍛鍊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
【食療方法】固表粥
烏梅15克、黃芪20克、當歸12克放砂鍋中加水燒開,再用小火慢煎成濃汁。取出藥汁後,再加水燒開後取汁,用汁煮粳米100克成粥,加冰糖趁熱食用。
功效:益氣固表。
情志養生篇
一、養生重量在養神
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生命的三寶,養神是養生方法中不可忽視的手段之一。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好與壞,首先是由人的神態表現出來的。因此,養神顯得更加重要。
(1)形神兼養 重視生活規律、調節飲食、鍛鍊身體,才能保證形神健康,疾病不生。
(2)四時調神 按照季節特點使精神情志做到:春季活潑,夏令暢達,秋天恬靜,人冬則藏而不泄。
(3)以心治神 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用藥是治不了心病的。“以心治神”是提醒人們隨時調節情緒,切匆獨思苦想或憤怒不平,否則一旦失衡,則會影響健康。
(4)休眠養神 通過睡眠使身體內部各部位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無負荷或少負荷,進而達到積蓄精力,復甦體質的效果。醫學研究表明:每夜保證睡眠6-8小時,所積蓄的精力可供正常活動16-18小時的耗費。
(5)情趣養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趣愛好。情趣愛好也是一種情感的結合劑,它能把一個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衰樂凝聚成意志,促人奮發圖強。
(6)“糊塗”養神 平進有意識地躲避那些參與價值不大事情。不參與無原則的爭執,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以免受勞心傷神之苦。
二、調和七情 和悅人生
人對周圍的事物,在態度上總會有一定的反應,或者是好感,或者是反感,這種心理活動,叫做情緒。人的情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表現,稱為七情。
對不良情緒進行調攝,不使其失控,是養生之道的重要內容。七情不協調,甚至失控,就會精神不正常,引起人體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導致各種疾病。中醫即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理論。中醫養生學在幾千年的實踐中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七情調攝方法,它不僅有現代醫學的心理療法,而且還有七情互相調攝的獨特方法,後者如“以悲治怒”“以喜治悲”“以恐治喜”“以怒制思”“以思治恐”等。還提出了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高、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等。淡七情,和悅人生,有益於健康長壽。
三、調攝情志 暢享健康
古今善於保健養生的人,都非常強調怡情悅性,舒暢情志,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進而累及五臟。所以適當的情緒泄露還可調節腑臟氣血的平衡和穩定,對保健治病有很好的幫助。
(1)靜養心神,健康生活 在平常生活中,鍛鍊自己的意志,調攝精神,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擺脫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保持心態平和;善於化解不良情緒,言行思維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狀態。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鍛鍊、少飲酒、不吸菸、講究衛生等。
(2)轉移注意力 在情緒不佳時,可以聽聽抒情的音樂,觀賞一場喜劇,看看青山綠水等,以轉移情志,陶冶性情,暫時忘卻憂愁,使精神振奮,不為瑣事勞神。
(3)順應環境,學會調控 順應自然規律、社會環境,實現精神意志的自我調控,養心與養德相結合。不自負太高,有自知之明;不貪慾過多,知足常樂;不做昧心欺人之事,心境安定平靜;不怨天尤人,心境高遠。
(4)適時求助心理醫師 在必要時,可以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醫師或長期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通過心理諮詢,提高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
飲食養生篇
一、舌尖上的養生—— 藥膳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觀念的逐漸成熟,再到追求營養均衡,很多人的飲食習慣也正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大魚大肉、生猛海鮮或消費被逐漸冷落;低熱量、低油脂、低膽固醇類食品大受歡迎;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備受青睞。從單純追求口味到追求營養藥膳,食療養生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和趨勢!
藥膳來源於我國傳統和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念指導下,嚴格按養生食材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藥膳是我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以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二、成人每天吃什麼
(1)“五穀為養”“五穀”一般統稱為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穀雜糧”,包括穀類(如水稻、小麥、玉米等)、豆類(如大豆、蠶豆、豌豆、紅豆等)、薯類(如紅薯、馬鈴薯)以及其他雜糧。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入250-400克穀類食物為宜。要注意粗細糧搭配,每周至少吃三次粗雜糧。提倡穀類與豆類混合食用,使營養素互補。
(2)“五果為助”“五果”一般指棗、李、杏、栗、桃等水果、堅果、有助養身和健身之功。一般成年人每天食用水果200-400克為宜。
(3)“五畜為益”“五畜”一般指畜、禽、魚、蛋、奶之類的動物性食物,屬於“血肉有情之品”,營養價值高。奶類食品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的功效,蛋類有滋陰潤燥、養血益肺的功效。成人每天攝入畜禽用類50-75克、蛋類25-50克、奶類200-400毫升為宜。
(4)“五菜為充”“五菜”一般指各類菜疏。每天食用充足的蔬菜,能營養人體、充實髒氣,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更充實,能夠輔助谷氣,通腸排毒。成人每天應攝入300-500克新鮮蔬菜。
三、一谷補一髒
五穀雜糧可養五臟,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補一髒”的說法。五穀有小米、大米、小麥、大豆、高粱。其中小米可養脾、大豆可養腎等。中醫認為,五穀不僅可以果腹,還是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
(1)大豆重養腎 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中醫認為它具有被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對腎虛、水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做法:泡發後打製成豆漿,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食一次。
的作用。做法:用小米熬制大米粥,直到米湯濃稠,只喝米湯不吃米粒。隨時可食用。
(2)小米重養脾 小米是五穀之首,常食能補脾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做法:熬一鍋小米粥,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養遙遠脾胃療效。每天早、晚均可食用。
(3)小麥重養心 小麥被為“五穀之貴”,它能養心安神、除煩去躁,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徵、自汗盜汗以及煩躁情緒有食療作用。做法:取帶皮的全小麥熬粥,或去中藥店買一些浮小麥熬水,每天早、中、晚食用。
(4)高粱重養肝 高粱和大豆都屬於雜糧,但卻是五穀里不可或缺的。高粱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後,會有良好的功效。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全炒熟,用開水調和,每天早、晚飯前食用。
四、合理選擇藥膳
(1)辯證施膳 藥膳作為養生保健和輔助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同樣要發辯證論治為原則,要針對性地選擇藥物與食物,才能取得預期效果。根據藥膳的功效可分為養生藥膳和治療藥膳。養生藥膳是通過益氣養血、和調五臟來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和抗衰延年的目的。配膳時一身選擇藥性平和和藥食。治療藥膳主要用於輔助治療疾病,促進疾病康復。
(2)因地施膳 根據不同的地域的氣候、環境特點選擇相應藥膳。我國東南部潮濕、炎熱,故病多濕熱,藥膳宜選清華之品;西北部多燥寒,藥膳宜選濕潤之品,用以益氣濕陽、健脾補腎。
(3)因時施膳 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均有一定的影響,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選用藥膳,可以減少自然變化對體的不利影響,把藥膳的功效發揮到最好。
(4)因人施膳 個體化配膳、用膳。根據人體的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等選擇相應藥膳。平和體質的人,藥膳不可偏補;氣虛體質的人,藥膳忌過於黏膩、寒涼或難以消化之物;陽虛體質的人,藥膳應忌生冷寒涼;陰虛體質的人,藥膳應慎用辛辣刺激、煎炒等溫熱之品,以免助熱傷陰。
藥膳味道可口,膳中有藥,兼具營養與治療功效;但切不可盲目施膳,慶遵循上述原則,個體化選配,恰到好處才能“善”,否則藥膳未必“善”。
常用食物的屬性和藥用價值
1.五穀雜糧
秫米 性微寒,味甘,質黏。能和胃安眠,止寒熱,利大腸。小兒不宜多食。
糯米 性濕,味甘,質柔黏。能補脾肺,緩中止瀉。但消化功能不好者和兒童不宜多食。
粳米(大米)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養精,除煩、止渴、止瀉等。
玉米 性平,味甘。能調中開胃,滲濕利尿,利膽降脂。
小麥(淮小麥) 性平微寒。味甘。分淮小麥、浮小麥兩種。能養心健脾,厚腸胃,除熱止渴,是體能量來源常用的糧食之一。
黑豆 性平,味甘。能補腎,鎮心,明目,祛風活血,解毒消腫。忌厚朴和蓖麻子。服四環素、土黴素時,不宜食用。
黃豆 性平,味甘。有“豆中之王”和“植物肉”等美稱。能健脾益胃,清熱利氣,散五臟結積,解諸毒。治腎病、水腫、腫毒等。多食易生痰、咳嗽。過量服食,導致疲倦昏睡。服四環素、土黴素時忌用。
紅小豆(赤小豆、赤豆)性平偏涼,味甘酸。能利水、健脾、消腫、消熱、解毒、排膿。蛇咬傷者忌食。多尿者忌用。
綠豆(青小豆)性寒,味甘。李時珍稱其它“食中要物”“菜中佳品”,是谷、豆中的佼佼者。能清熱解毒,消署除煩。服藥期間不宜多食。脾胃虛寒滑瀉者慎用。不宜與狗肉同食。
黑芝麻 性平,味甘。能養血補肝腎,潤五臟,填精髓,堅筋骨,利大、小腸。
2.常見蔬菜
黑木耳 性平,味甘。是天然的滋補強壯食品。能潤肺益氣,補腦安神,健身強志,活血去瘀養榮,防止動脈硬化、冠以病。治崩漏帶下、痔瘡便血、創作出血、高血壓、血管硬化、貧血、便秘。忌食鮮木耳。孕婦不宜多食。不宜與野鴨肉同食。
白木耳(銀耳) 性平,味甘淡。是珍貴的滋養品。能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和血,補腦強心,清熱利腸。
黃花菜(金針菜) 性平涼,味甘。能養血平肝,清熱解毒,生澀止渴,利尿消腫,通乳,解酒。忌食鮮黃花菜,以免中毒。皮膚痛癢症者忌食。
蘑菇 性涼微寒,味甘。色白柔軟,味像雞肉,又稱“雞腿蘑菇”。能開胃止瀉,理氣化痰,透發麻疹,降血糖,解毒抗癌。注意識別有毒蘑菇,誤食中毒。
香菇 性平,味甘。色紫、味香,為營養豐富的菜蔬佳品。能開胃,托痘疹,預防佝僂病,抗癌,延續衰老。
紫菜平偏寒,味甘鹹。有圓紫菜、長紫菜、甘紫菜等多種,性味和功效大致相同。能化痰軟堅,清熱利水,補腎養心,滋潤咽喉,降血漿膽固醇含量。
海帶 性寒,味鹹。在諸多食品中含碘量最多。能軟堅散結,清熱利水,消痰平喘,祛脂降壓。
蒜 性溫,味辛。“蒜乃食經之上品”。能健脾開胃,行滯氣,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署氣,解毒,消腫,除蟲,消谷肉積。我國腫瘤普查資料表明,大蒜含有防胃癌的物質,而且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忌與蜂蜜同食。不宜與滋補藥同食。孕婦忌用大蒜灌腸療法。大蒜泥外敷忌過量。
韭菜 性溫,味辛。為“肝之菜”也,入血分而行氣,歸心益胃,助腎補陽,散瘀。能溫中壯陽,理氣解毒。
生薑 性溫,味辛。多用於調味,有“嘔家聖藥”稱譽。能祛寒解表,行陽散氣,調中止嘔,宣肺解郁,化痰開胃,解毒。爛姜有毒,忌食。
芹菜 性平涼,味甘清。有水、旱兩種,性味和功效相近。能平肝清熱,祛風利濕,養精益氣,潤肺止咳,健齒利喉,明目,降壓,鎮靜。
花椰菜(菜花)性涼,味甘。是“菜中之上品”。西方人把菜花視為菜中珍品,稱讚它為“天賜的藥物”“窮人的醫生”。能開音、止咳,預防感冒、維生素C缺乏症和抗癌,治肺病、咳嗽等。
菠菜 性涼,味甘。能養血,止血,利五臟,開隔調中,通脈潤燥,清胃腸熱,解酒毒。不宜與豆腐、牛奶同煮食。忌加鹼煮食。
茄子 性寒,味甘。是心血管病人的佳蔬。有白、青、紫色三種,功效相同。能清熱活血,止痛,通絡除瘀,利尿消腫,寬腸。
番茄(西紅柿) 性微寒,味甘酸。有“天然維生素C””菜中之果”“金蘋果”“愛情果”等美譽。能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止渴生津,益腎利尿,清熱解毒,降壓,抗衰老,防癌。
辣椒 性熱,味辛辣。有羊角椒、柿子椒、沖天椒、小辣椒等品種。是營養價值極高的香辛菜蔬和獨具一種的調味品。能溫中開胃,行血,消食,散風驅寒,興奮,發汗。陰虛火旺、咽喉腫痛、眼疾、痔瘡等病人不宜食用。
黃瓜 性涼偏寒,味甘。能清熱利水,祛濕滑腸,解毒止渴,鎮痛,降壓,減肥健美。
苦瓜 性寒,味苦。青苦瓜味苦性寒,能除熱,清心明目,解毒,防病。熟苦瓜色赤,味甘性平,能養血滋肝,潤脾補腎,益氣壯陽。
冬瓜 性涼,味甘淡。為健美菜蔬之一。常食可益氣防老,體輕矯健。能瀉熱,補脾,利二便,消水腫脹滿,生津止渴,解毒散熱,化癰腫。脾胃寒濕及便溏者不宜食。
南瓜 性溫,味甘。民間常以瓜代糧,所以有“飯瓜”之稱。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止咳平喘,利水解毒,驅蟲止痛、降糖。瘧疾者不宜食用。
白蘿蔔 性涼,性甘平辛。《本草綱目》稱之為“蔬中最有利者”。具有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功效。白蘿蔔不適合脾胃虛弱者,如大便稀者,應減少使用。有服用參類滋補藥時忌食本品,以免影響療效。
胡蘿蔔 性平微溫,味甘辛。為“菜中上品”,不僅兼果、蔬之用,關鍵時刻還可充任主糧。荷蘭人把它列為“國菜”之一,就是曾以其代糧渡難關。是強身、防癌、抗衰老的理念食品。生、熟食皆可,常食有益無害。能健脾消食,寬中理氣,安五臟,補腎壯陽。
山藥 性平,味甘淡。河南省博愛、沁陽等地產者良,習慣稱“懷山藥”,其營養豐富,是老幼皆宜的強體美容食品之一。能補不足,清虛熱,健脾肺,澀精氣,益腎強陰,潤膚護髮,化痰,固腸胃,止瀉痢。
3.常見瓜果
西瓜 性寒,味甘淡。清暑佳口,有“天生白虎湯”之稱。能除煩渴,清署熱,利尿。暑病而有寒濕者不宜多食。
花生(落花生、長生果)性平,味甘。為果中佳品,被視為“植物肉”。能潤肺舒脾,和胃止血,滋養益壽,清咽止瘧。
核桃(胡桃)性溫,味甘。有“長壽果”之稱。能滋補乾腎,溫肺定喘,養血健腦,通脈潤膚,烏鬚髮,強筋骨。
粟子(板粟) 性溫,味甘鹹。是我國特產,有“千果之王”“鐵桿莊稼”“木本糧食”等稱譽。唐代名醫孫思邈稱:“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能益氣厚腸胃,補腎強筋,驅寒止瀉,活血止血,解羊膻。便秘者不宜多食。
大棗(紅棗)性平溫,味甘。為果中神品。能開胃益脾,養血安神,補虛長智。胃熱多痰、心肺火盛大者慎用。
荔枝 性溫,味甘。色美味珍超群出眾,是“果中絕品”,被稱為仙果、佛果。能補脾益肝,止咳,養心益智,除煩渴。胃熱多痰、心肺火盛者慎用。
桃 性溫,味甘酸。孫思邈稱之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能解勞熱,益顏色,生津潤肺。
獼猴桃 性寒,味甜酸。是營養價值較高的滋補果品之一。能止渴解煩熱,調中下氣,活血利水,催乳消炎。
櫻桃 性平溫,味甘酸。能生津止渴,補元氣,潤皮膚。有熱病和咳喘者不宜多食。
橄欖(青果、諫果) 性平溫,味甘酸澀。為“肺胃之果”。能清咽生津,除煩醒酒,解一切魚鱉毒。
李子 性平,味甘酸。為我國原產果品。能舒肝解郁,消食開胃,止渴生津,去骨節間勞熱等。孫思邈稱:“肝病宜食之。”俗話說“桃飽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告誡人們不要多吃它。忌與白朮同食。
葡萄 生平溫,味甘酸。為滋補佳品。能補氣血,健脾和胃,生津解渴,強志利尿。不宜與海鮮魚類同食。
鳳梨 性平,味甜酸。尖端有綠葉一簇,形似鳳尾,所以稱“鳳梨”。能清熱解暑,消食去渴,止瀉,利尿,通經。生食宜用鹽水浸泡,防過敏。
甘蔗 性平,味甘。《本草綱目》稱之為“脾之果”,為甘涼滋養品。能滋陰潤燥,和胃止嘔,益氣和中,清熱解毒,消痰除煩。另外,甘蔗分果蔗和糖蔗兩大類。果蔗多吃有益,糖蔗多食動風生痰。
香蕉 性寒,味甘。能清熱潤腸,生津止渴,降壓,解酒醉。
枇杷 性平,味甘酸。能解渴下氣,利肺止吐,潤五臟,清喉寧咳。
金橘 性溫,味辛甘。為柑橘家族中嬌小的品種,但名氣頗大,果皮和果肉可以一起吃。能開胃順氣,消食化痰,解郁醒酒。
橘子(福橘) 性平溫,味甘酸。其全身都是寶。能潤肺止咳,生津解渴,和胃理氣。
橙子 性涼,味酸。有酸、甜兩種。酸橙又稱為紅橙,酸而帶苦味,一般不愛吃,但酸橙汁別具風味,能消食解膩,止渴醒酒。甜橙能化痰下氣,開胃健脾,寬膈和中,止渴醒酒。
檸檬性平涼,味酸。因味酸,適合孕婦和肝虛者食用,但多是服食經加工製作的飲料、果醬和餅乾等。能下氣和胃,生津止渴,消署安胎,潤膚養顏。
柚子 性寒涼,味甘酸。是柑橘家族中之大者。能消食和胃,生津止渴,化痰,除口臭,解酒毒。
蘋果 性平和,味甘酸。其好看味美,是大眾愛吃的水果之一。能潤肺益心,生津止渴,開胃和脾,理腸止瀉,醒酒。不宜與海鮮魚類同食。
梨 性寒涼,味甘微酸。有“百果之宗”稱譽。能潤肺止咳,消痰降火,滋陰利腸,清心降壓。治傷寒發熱,吃後忌馬上喝開水。
石榴(安石榴) 性溫,味甘酸澀。被譽為“天下之奇樹,九洲之名果”。能生津止渴,潤肺固腸。石榴有酸的和甜的,藥用以味酸者為主,甜的則是人們愛吃的名果。《本草綱目》說“多食損人肺及齒,凡服藥者忌食之”。不宜與海鮮魚類同食。
山楂 性平微溫,味酸微甘。有大有小。藥用以羅小的野山楂為好。大個的則以它的營養和功效價值備受青睞。能散瘀消肉積,化痰行氣,清胃止痢,防署醒腦。忌和四環素、土黴素同用。不宜與海鮮魚類同食。
產品品牌
體質測試
依據國家《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標準號:ZYYXH/T157-2009),開發了體質測試軟體,幫助消費者真正做到辨體施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