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十九卷七頁云:內懷怨結.故名為恨。
二解 顯揚一卷七頁云:恨者:謂於過去違緣,結怨不捨為體。能障無瞋為業。乃至增長恨為業。
三解 廣五蘊論十頁云:云何恨?謂忿為先,結怨不捨為性。能與不忍所依為業。
四解 成唯識論六卷十五頁云:云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恆熱惱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恨相用故。
五解 雜集論一卷十六頁云:恨者:自此已後,卽瞋一分,懷怨不捨為體;不忍所依為業。自此後者:謂從忿後。不忍者:謂不堪忍不饒益事。
六解 五蘊論四頁云:云何為恨?謂結怨不捨為性。
七解 俱舍論二十一卷五頁云:恨、謂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
八解 法蘊足論八卷七頁云:云何恨?謂有一類,作是思惟:彼既於我欲為無義;廣說如前我當於彼亦如是作。此能發忿,從瞋而生,常懷憤結,諸恨、等恨、遍恨、極恨、作業難回,為業纏縛,起業堅固,起怨、起恨、心怨恨性,總名為恨。
九解 品類足論三卷二頁云:恨云何?謂心結怨,已正當恨,是名為恨。
十解 界身足論上三頁云:恨云何?謂心結恨,等遍結恨,心怨結性,是名恨。
十一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十四頁云:恨、謂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
相關詞條
-
歡喜地[佛教名詞]
(術語)十地之第一地。菩薩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斷惑證理之一分,大歡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間,經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新譯仁王經下曰:‘初證平等性,而生...
名詞解釋 詳細說明 -
無間地獄[佛教名詞]
無間地獄是一個專有名詞出自佛教《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經書,音譯即“阿鼻地獄”,梵文“Avicinar Aka”,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阿...
簡介 無間解釋 經典依據 -
《金剛經》[佛教經書名稱]
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多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所誦...
簡介 相關術語 詳細介紹 經文導讀 經題 -
三毒[佛學名詞]
三毒,佛學名詞。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貪、嗔、痴。貪為餓鬼之源,嗔為地獄之源,痴為畜生之源。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個。
解釋 貪慾 憎恨 愚痴 三毒意義 -
阿彌陀佛[佛教術語]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
名號 相關經典 造像設定 本緣背景 功德成就 -
對聯[語文文學名詞]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發展起源 示例 常用對聯 特徵 分類 -
楹聯[語文文學名詞]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發展起源 示例 常用對聯 特徵 分類 -
慈悲[佛學名詞]
慈悲,源自佛學名詞,巴利語讀作metti。若別釋‘慈悲’二字,則有拔苦義及與樂義,以及生緣(眾生緣、有情緣)、法緣、無緣三慈之釋。
佛學名詞 別釋慈悲 附一印順 附二〈無慈悲〉 附三 起悲 -
菩提心[佛教用語]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
定義 定位 由來 本體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