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史
怪踝龍的化石具有與食肉牛龍的相似處,顯示怪踝龍可能屬於阿貝力龍科。但也人提出怪踝龍屬於肉食龍下目。一份90年代的研究,將怪踝龍歸類於新角龍類。總之,怪踝龍的化石過於破碎而無法做出正確的歸類。
模式種是波氏怪踝龍,是在1986年被敘述、命名。在希臘文中,Xenos意為“奇特的”,tarsos意為“跗骨”,而sauro意為“蜥蜴”,意指特殊的踝部結構。而種小名bonapartei是以阿根廷古生物學家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為名 。
形態特徵
大型恐龍,體長7-8米。
分布範圍
距今8300萬年 ~ 73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被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地區。
物種分類
在1980年,地質學家Juan Carlos Sciutto在阿根廷丘布特省發現一些獸腳類化石。數年後,古生物學家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發現這些化石,可能來自於同一個體。
怪踝龍的化石發現於阿根廷丘布特省的Bajo Barreal組地層。這個地層最初被認為是坎潘階,目 前被認為是較早的森諾曼階/土侖階交界。這些化石是兩份全模標本,編號UNPSJB PV 184標本是兩節前段背椎,編號PVL 612標本是由股骨、脛骨、腓骨、以及Astragalocalcaneum(由距骨與跟骨癒合的單一骨頭)所構成,總長61.1厘米。距骨、跟骨癒合成一塊、沒有接縫,接觸到脛骨的末端。這也是怪踝龍的名稱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