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廣州)性文化節暨第六屆全國(廣州)計生、性與生殖健康用品展銷訂貨會近日在廣州隆重舉辦。與上一屆不同的是,今年舉辦的性文化節首次允許16歲以下青少年觀看所有性器具、性宣傳。
中國青少年普遍早熟
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性學會會長張楓表示,性教育鼓勵從娃娃抓起,就此現象而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中國需要加大力度進行青少年的性教育工作。
小美是記者以前鄰居的小孩,她現在是某國小三年級的學生。一天,她滿腹心事。這么小年齡還會有心事?她的答案竟然是因為她發覺愛上了她學校里的一位男生。記者驚訝於她小小年紀懂得什麼是愛情,小美竟一語驚人:“電視上天天都在放愛情劇,我早就知道什麼是愛情,什麼是接吻了。”
不可否認,隨著資訊傳播日益發達,物質條件提高,青少年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普遍早熟,一般提早2-3歲。我國的晚婚政策,造成了青少年長達八年的“性待業期”。青少年早戀早孕的現象日益增多,少年性教育的缺乏是重要原因,普及性知識至關重要。
家長老師不敢正視性教育
一個不到18歲的女生已流產不下10次;某高中生因沉湎於黃色書籍,萌生偷食禁果的念頭,伺機將本校一女學生強拉至隱蔽處強暴……我們在面對報紙上一再出現的性犯罪、愛滋病、未婚媽媽、墮胎等觸目驚心的字眼而痛心疾首時,是不是更應該對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種種缺憾而反躬自省?是不是更應該對瀰漫著世俗享樂風氣和不健康文化的社會環境背負起不容推卸的責任?
廣州市人口與計生局宣傳處處長段建華介紹,早前進行的一項專門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中有24%從正規途徑獲知性知識,其餘76%是從網路、小說等非正規途徑獲得。導致當代學生對性知識一知半解,也難求甚解。去年,廣州市計生等部門在廣州7所高校進行“性與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時發現,許多學生的性知識相當貧乏,甚至大學生也懵然不知安全套還分“大、中、小”型號,對於男女有性行為抱有自己不會“中招”的人大有人在。以上這些調查和現象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在性和生殖知識方面,我們對青少年的正面教育實在太少了。
性教育誤區
性文化≠黃色文化張楓向記者介紹他在出入海關時的一次經歷。當時他攜有性科學書籍,結果被某海關人員查問,因為工作人員認為他帶的是黃色淫穢物品。
很多人認為性文化就是“黃色文化”。實際上,從有人類開始,就有性,有性才有生命的延續,才有人類幾千年的文化。因此,不可片面地否定性文化。衡量性文化有益或有害的唯一標準是看它是否有利於人類順利地生存、不斷地繁衍和健康地發展。舉辦性文化節就是要提倡科學的、有道德的性文化,讓人們正確地認識性、對待性。
不要老說“NO” 正在念國中的小文說:“我有情感問題絕對不會和父母講,因為他們知道後肯定會罵我。他們總希望控制我的思想,對到家裡來玩的異性朋友總是很警惕,甚至對我的電話、信件都要偷聽、偷看。媽媽還借收拾房間為名來蒐集我拍拖的證據。簡直就是個噩夢。”
中國家長傳統上對孩子的性教育就是對任何與性有關的事都sayNO。張楓先生曾詼諧地說:“該發生的事總要發生。我們教孩子用火柴不是讓他們去縱火,而是幫助他們學會生活。”
家長、老師自身性知識貧乏 段建華認為,目前學校的教材、師資力量非常缺乏。許多家長、老師都以為性教育不就是防止學生早戀而影響學習,甚至不慎越軌嗎?看來,在絕大多數老師心中,性教育被視作預防孩子青春衝動的“築壩防洪”沙袋。
每年僅有的兩節性教育課,學校方面也只是敷衍了事,要不讓學生自由活動,要不改上其他重要科目。青少年的所謂性知識往往是從同伴間口傳、網路等非正規途徑中獲取。專家呼籲全社會亟需補上性知識這一課。
性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段建華認為性教育應該從9歲抓起。他說,美國從7歲開始抓起,最早學習識別男女性器官,青春發育期開始教如何處理異性關係,如何保護自己。有困難應向哪些機構求助。國中開始已經由學校或家人派發安全套給孩子。在中國應該從9歲抓起,女孩子即將面臨生理上的變化——月經初潮,男孩子初次遺精的前一兩年,一般女孩在10-13歲,男孩在11-15歲進入性朦朧期,伴隨著性生理的變化,男孩和女孩產生了對性知識的強烈需求,他們非常關注自己周圍夥伴的發育變化,心中有很多疑惑等待找到答案,很想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是否正常。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教授吳敏倫則認為,性教育應從0歲開始,根據疏遠期、愛慕期、戀愛期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教授性器官—性道德—自我保護—性技巧等。比如從出生開始,家長給孩子穿什麼類型的衣服、玩具、教孩子上廁所,還有不可以觸摸阿姨的胸部等等都在潛意識地教導孩子。當孩子會說話時,孩子對於新鮮的事物感到疑惑,比如什麼是結婚,怎么樣會像阿姨那樣肚子那么大。面對孩子提出來的一大堆問題,家長應該是不怕說多,只怕講少。
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看錄像、以互動形式先提出問題,然後大家用遊戲的方式學習性知識,還可以利用現代媒體和網路,適時、適度地開展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