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過去認為蝶竇炎是罕見鼻病。據660例鼻竇X線片觀察,單獨慢性蝶竇炎者只有6例,占0.9%。由於蝶竇位置較深,鼻鏡檢查照明不足,看不到其開口情況,再加蝶竇炎的症狀不明確,因而認為蝶竇炎的發病率是最低的。近年來由於冷光源鼻內窺鏡的問世,可以利用各種視角,以提高其鼻內各處的照明度和可見度,克服了視野的限制,因而慢性蝶竇炎的發病率也明顯提高。在700例常規鼻內窺鏡檢查中,蝶竇炎者58例,占8.3%。據58例鼻內窺鏡檢查.單發的蝶竇炎占34%.與後組篩竇炎並存者占14%.與前組鼻竇炎並存者占19%.全鼻竇炎者占33%.
症狀
1.頭痛常位於眼球之後.以頭頂.枕部為甚.夜間或飲酒後加劇.
2.反射性神經痛可有面痛.牙痛.乳突.頸部.肩背等處神經痛.
3.嗅覺障礙常為原因不明的嗅覺喪失.
4.頭暈步履不穩.左右搖擺.但無定向偏斜.與耳性眩暈不同.
5.後鼻滴涕可在低頭時或頭位變動時有膿性分泌物自後鼻孔流至咽部.吐出後症狀暫時緩解.
檢查傳統檢查方法是在鼻腔表面麻醉後.將長鼻鏡伸入鼻腔.向外推開中鼻甲.有時可見蝶竇口有膿性分泌物.嗅裂亦有膿液.蝶篩隱窩黏膜充血.咽後壁黏膜充血增厚.可見後鼻孔處有膿液.但因照明度較差.不易觀察纖維光導鼻內窺鏡檢查.可見上鼻道和蝶篩隱窩處黏膜水腫.息肉樣變.並有膿性分泌物.蝶竇口處可能有息肉阻塞.收縮後可見黏膜充血和膿性分泌物.因為此法可見度高.病變不難發現.
治療
一.保守療法負壓置換術效果尚好,可在1%麻黃素液中加適量抗生素、皮質類固醇、酶製劑等。二.手術療法1.蝶竇沖洗法適用於慢性蝶竇炎,經保守療法效果不佳,檢查發現蝶竇口有堵塞,引流不暢,症狀顯著者。(1)鼻腔黏膜以1%地卡因(加0.1%腎上腺素)行表面麻醉,然後將長鼻鏡置於中鼻甲與鼻中隔之間,把鼻中甲推向外側,擴寬嗅裂。(2)用有刻度、前端稍有彎度的導管,經鼻腔嗅裂斜向上插入抵達篩板,由前向後移動,直達蝶竇前壁。當導管恰好在中鼻甲下緣的中心與中鼻甲相交叉時,導管即可進入蝶竇的開口。選用30度視角的內窺鏡引導,可以在明視下將導管插入蝶竇口內。(3)將注射器吸滿無菌生理鹽水,連線導管先行抽吸,確定有膿液後,囑患者低頭,捧住彎盤,再予沖洗。蝶竇盲目穿刺沖洗有危險性,不宜使用。2.蝶竇開口擴大術適用於用上法沖洗蝶竇有困難者。(1)局部麻醉同上。將中鼻甲推向外側,暴露蝶竇前壁,必要時切除中鼻甲後部以擴大視野。(2)將篩竇鉤狀刀伸入蝶竇口內,使該口外側骨壁破碎,然後放入轉頭蝶竇咬骨鉗,擴大蝶竇開口,取出碎骨片,若辨明竇內確有息肉可以取出,但需注意勿損傷蝶竇外側壁和上壁,以免發生危險。3.蝶竇前壁鑿開術適用於慢性蝶竇炎,以上述療法無效,或並發球後視神經炎及顱內感染時。有下列幾種手術進路:(1)鼻中隔進路鼻中隔雙側表面麻醉,按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術,行一側黏膜切口。剝離粘骨膜擴大範圍,直達蝶竇前壁。切開鼻中隔軟骨並剝離對側粘骨膜,向後上方達蝶竇前壁。切除鼻中隔方形軟骨及篩骨垂直板,顯露蝶竇喙部,向兩旁剝離蝶竇前壁黏膜,使前壁得到充分暴露。用骨鑿和咬骨鉗去除蝶竇前壁,進入蝶竇,使蝶竇得到足夠的開放和引流。手術結束時將雙側鼻中隔粘骨膜對攏,填塞雙側鼻腔,次日抽出填塞物。(2)鼻內篩竇進路適用於慢性蝶篩竇炎。方法同鼻內篩竇切除術。在開放前組和後組篩竇氣房之後,繼續向後探查即可發現蝶竇前壁。蝶竇前壁可分成兩部,即篩房部(外側被篩房遮住的一部分)及鼻腔部(露在鼻腔的內側部分)。篩房部與鼻腔部的面積比例約為5:3,打開蝶竇前壁並無困難。(3)鼻外篩竇進路適用於黴菌性多發性鼻竇炎,需要廣泛探查,以及疑有顱內或眶內感染者。對於一般單發性蝶竇炎,無此必要。(4)上頜竇進路適用於慢性蝶篩竇炎兼有慢性上頜竇炎的患者(見DeLima手術治療慢性篩竇炎)。(5)功能性鼻窺鏡篩竇進路此項新技術已在國內開展,因照明度和可見度比傳統方法提高,手術成功率也大為改進(見慢性篩竇炎的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