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急性球菌性口炎 又稱急性膜性口炎。主要致病菌有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多見於嬰幼兒,常發生於全身抵抗力降低時。
所屬科室
口腔科
疾病病因
急性球菌性口炎主要致病菌為球菌如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多見於兒童,急性感染、全身抵抗力低時發病。
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脾胃積熱、心火內盛,亦可因虛火上炎所致。脾開竅於口,舌乃心之苗,小兒脾胃積熱,心火內盛,心脾二經伏熱,鬱蒸化火,上熏於口舌。若遇機體違和,或口腔不潔,黏膜損傷,風毒濕熱之邪乘虛入侵,內外合邪,熏灼口腔,侵蝕黏膜,發為口瘡。若因素體陰虛,或熱病之餘,陰液虧損,虛火上炎,邪毒乘虛侵入口腔,亦為口舌生瘡。
臨床症狀
口腔各部位均可發生。初起時口腔黏膜充血水腫,隨後劇痛、流涎,口腔黏膜尤其是唇內、頰黏膜、舌等有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散在或融合成片,上有灰色假膜,去除後呈現紅色滲血面,纖維素再度滲出又形成假膜,假膜塗片染色可見大量細菌。常伴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
疾病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治療原則
1、用3%雙氧水清潔潰瘍面後塗1 %龍膽紫、2.5%一5%金黴素魚肝油,也可用冰硼散、錫類散、青黛散撤布局部。局部止痛可用2%利多卡因塗布。
2、病情較重者同時套用抗生素,或給中藥牛黃上清丸口服。注意補足液量及維生素B1,B2,C等。高熱者給藥物或物理降溫。宜用微溫或涼的流質飲食。
3、對症治療。
辨證論治
1、脾胃積熱
1.1 證候:口腔黏膜潰瘍灼痛、融合成片,口舌焮紅,發熱煩躁,口臭流涎,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
1.2 治法:清熱解毒,通便瀉火。
1.3 方藥:涼膈散加減:大黃(後下)、芒硝(沖)、甘草、梔子、黃芩、薄荷、連翹、淡竹葉。本方清除上焦鬱熱,瀉下中焦實火,為清瀉之劑。適宜於胃火偏亢之口瘡潰瘍。口渴者加生石膏、麥冬以清胃生津。外用冰硼散塗搽患處。
2、心火上炎
2.1 證候:口舌生瘡,潰瘍糜爛,色紅灼痛,飲食困難,心煩不安,口乾欲飲,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2.2 治法:清心瀉火,解毒除煩。
2.3 方藥:瀉心異赤湯加減:生地、黃連、木通、甘草、燈芯草、淡竹葉。本方瀉心,解毒,涼營,清利小便,導熱下行,適用於心火上炎之口瘡。若大便乾結者加大黃以通腑瀉熱。
3、虛火上炎
3.1 證候:口舌潰瘍,周圍淡紅,稍有疼痛,口流清涎,臭穢不甚,神疲顴紅,口乾不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3.2 治法:滋陰降火。
3.3 方藥:知柏地黃丸: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知母、黃柏。本方滋陰降火,適用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之口瘡。若口瘡糜爛經久不愈,服涼劑無效,假膜色白的可少佐肉桂以引火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