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秋村

怕秋村位於雲南省、 臨滄、滄源佤族自治縣、 糯良鄉,地處糯良鄉東邊,距鄉政府所在地 13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41公里。東南與單甲鄉接壤,東北角與勐省鎮接壤,西南面連線南撒、翁不老兩村。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14戶,有鄉村人口1733人,其中農業人口1713人,勞動力83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35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32.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3元。全村國土面積15.33 平方公里,海拔1480 米,年平均氣溫17 ℃,年降水量1500 毫米,適合種植包穀、玉米、甘蔗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雲南省>> 臨滄>> 滄源佤族自治縣>> 糯良鄉>> 怕秋村委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 5491畝(其中:水田 961畝,旱地 4530畝),人均耕地3.2 畝,主要種植包穀、玉米、甘蔗、水稻、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 8452.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 2360畝,其中:茶園面積1155畝,其中可採摘面積1010畝、核桃面積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1.4畝,主要種植核桃、甘蔗經濟林果,其中:種植甘蔗2307畝,當年新種植核桃50畝;其他面積 9057.9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沒有路燈。全村有165戶通自來水,有24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9.95%)。有40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05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27%、74.0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7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76戶(分別占總數的42.72%)。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完成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無集貿市場 。全村共擁有汽車4 輛,農用車2輛,拖拉機2輛,機車23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450畝,有效灌溉率為8.2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5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6 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2戶,全村有1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1個自然村24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34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8.7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4.77萬元,占總收入的89.67%;畜牧業收入12.43 萬元,占總收入的3.7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肉牛32 頭,雞87隻 );林業收入10.38 萬元,占總收入的3.16%;第二、三產業收入 11.13萬元,占總收入的3.39%;工資性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 12.17%。農民人均純收入17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茶葉、甘蔗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9.0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38人(占勞動力的16.87%),在省內務工16 人,到省外務工 12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特色產業以茶葉、甘蔗為主,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3.3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67.9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甘蔗、茶葉、竹子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甘蔗、茶葉、竹子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412戶,共鄉村人口1728人,其中男性 952人,女性776人。其中農業人口 1715人,勞動力818人。該村以佤族為主,佤族1719人。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05 人,參合率 93%;享受低保45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 1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3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 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的0.24%。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958 平方米,擁有教師 11人,在校學生 422人,距離鄉中學13 公里。目前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 251人,其中小學生195人,中學生 56人。 全村建有1個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1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公開、"一事一議"等政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標語、會議的方式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9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67.7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 4900個(勞均6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1.78萬元,有固定資產92.9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或者不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標語、會議等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 個,下設 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9人,少數民族黨員59人,其中男黨員55 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有婦女組織、有治安聯防組織等6 個村民小組。村內有1個婦女組織,1個治安聯防隊。該村建有團支部 1個,共有團員84人。

人文地理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這裡的人民也不例外,至今這裡仍沿習佤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佤族婦女自織的用棉線縫製的佤族傳統服飾,有美味可口的雞肉爛飯,香鮮不膩的烤乳豬、古樸獨特的手抓飯、香醇美味的佤山水酒等佤山風味,保留著在節假日圍著篝火打歌或為遠方客人唱歌敬酒的民間傳統藝術。

人文地理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這裡的人民也不例外,至今這裡仍沿習佤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佤族婦女自織的用棉線縫製的佤族傳統服飾,有美味可口的雞肉爛飯,香鮮不膩的烤乳豬、古樸獨特的手抓飯、香醇美味的佤山水酒等佤山風味,保留著在節假日圍著篝火打歌或為遠方客人唱歌敬酒的民間傳統藝術。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882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66元;人均有基本農田3.2畝;人均有經濟林果2.2畝;每戶有345院安居房、有402個科技明白人、有5個好的發展項目、有1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村級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5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1個,有產業發展規劃5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經濟總量小,經濟基礎,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還沒有形成;2、農業生產從硬體和軟體投入上與需要還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勞動者素質偏低;3、 民眾經濟基礎薄弱,自身投入嚴重不足;4、以交通、水利、人畜飲水為主的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緩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緊緊圍繞縣委“十一五”發展思路結合實際,“穩糧調結構、鞏固甘蔗、提升茶葉、長抓核桃、近抓煙畜”2、強化科技措施,提高科技含量,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3、切實加強高優蔗園、高優茶園的中耕管理;4、注重細節,狠抓落實,全民動員,加大泡核桃種植力度及加強中耕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