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耗竭綜合徵

“心身耗竭綜合徵”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是由美國紐約的心理分析學家赫伯特·J·弗羅伊登貝格爾(Herbert J. Freudenberger)提出的。因職業生涯而導致身心俱疲的狀態,被弗羅伊登貝格爾定義為“心身耗竭綜合徵”。

概述

撰文烏爾里希·克拉夫特(Ulrich Kraft)/翻譯 虞駿
自從9年前在商界謀得職位後,拉里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在職場上平步青雲,始終保持著模範職業經理人的形象。28歲那年,他進入美國一家諮詢公司,不久便得到晉升,負責公司的很多事務。公司給他配了一輛車,外加一份讓人羨慕的高薪。令人滿意的工作業績背後,是連續不斷的出差和每周60~80小時的工作,以及頻繁的周末會議。但他對此並不介意。拉里說:“偶爾,我也會感嘆這份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我真的樂在其中。這么長時間以來,它帶給我許多快樂。”
 

病發

 直到有一天,拉里突然倒在自家公寓門外,出現嚴重頭痛、心率加速和頭暈目眩等症狀,被送進了醫院的重症室。1年後,他回憶說:“起初,我以為自己患了中風。”但是醫生卻給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診斷結果:心身耗竭綜合徵(burnout syndrome)——拉里是因為多年的過度操勞才病倒的。
許多專家相信,在這樣一個“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時代,像拉里這樣的病例並不罕見,且發病率正日益增長。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旗下的一份刊物稱:“現在,工作壓力對員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雖然,精力開始自然衰退的中年人因過度操勞而引發身心衰竭更常見,但同樣情況也可能出現在青年人身上。2005年11月,Spherion公司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勞德代爾堡委託發起了一項哈里斯互動民意調查,結果發現,年齡在25~39歲之間的工人,1/3因為工作而感覺心力交瘁。
心身耗竭綜合徵”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是由美國紐約的心理分析學家赫伯特·J·弗羅伊登貝格爾(Herbert J. Freudenberger)提出的。當時,弗羅伊登貝格爾注意到,他曾經無比滿意的工作,現在卻讓他感到疲倦和失落。後來他又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邊的許多醫生也變得情緒低落、憤世嫉俗,對病人也越來越冷淡、越來越漠不關心。
不久,弗羅伊登貝格爾開始在醫學界以外的領域尋找案例——他發現,類似的情況在許多行業中普遍存在。很多人的身心都飽受折磨:在心理方面,他們情緒容易波動,睡眠不穩,而且注意力無法集中;在生理方面,他們腰酸背痛,或者出現消化系統紊亂。這種因職業生涯而導致身心俱疲的狀態,被弗羅伊登貝格爾定義為“心身耗竭綜合徵”。
這種小毛病沒有專門的統計數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心身耗竭綜合徵在這個領域的“聖經”——《精神障礙的診斷及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分類。相反,它被歸入了“未分化身體形式症”(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不過,即使沒有確鑿的統計數據,專家們仍一致認為:各行各業的工作壓力正在增加,人們正在疲於奔命。
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長期緊張在誘發心身耗竭綜合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上說,人體的應激反應(stress reaction)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性反應。它可以幫助人類和其他動物躲過眼前的危機——如兇猛食肉動物的突然出現。在我們意識到危機前,大腦就察覺到了潛在危險,並在1秒鐘內迅速啟動了一系列生理反應,使我們做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腎上腺素流入肌肉,讓我們行動更加靈活;感官也變得更加敏銳;身體還會關閉一些不太重要的系統(如消化系統),來保存能量。
問題在於,就算我們面臨的危機有所改變——不再是一頭飢腸轆轆的熊堵在洞口,而是氣急敗壞的老闆要求你在30分鐘內搞定PowerPoint報告,這種警報系統同樣能發揮作用。當我們人手短缺,無法按期完成任務時;當我們心急火燎,趕去參加一個會議時;當我們手忙腳亂,在最後一刻為出差打點行裝時——警報系統會一次次亮起紅燈——這時,腎上腺就會分泌壓力荷爾蒙,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如果這種緊張狀態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身體便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病變。持久的壓力會引發高血壓和心臟病、弱化免疫系統,使我們更加頻繁地遭受病毒侵襲。
 

惡性循環

對許多心身耗竭綜合徵患者來說,發病原因大同小異。厄運往往會降臨到最佳員工的頭上 ——這些人總是欣然接受一大堆任務,並且幹勁十足。工作已經成了展現他們個人價值的重要部分。正如拉里描述的那樣:“從某個角度上說,工作已經消耗了我大量精力,以至於其他方面的需要變得不再重要。在工作上投入過多,令我陷入了一種不斷惡化的、疲憊和漠然的狀態中。”
為了處理那些堆積如山的公務,這位可憐的員工不得不加班加點,在辦公室里一直熬到深夜,忽視身體鍛鍊、無視飲食規律(胡亂吃些不健康的快餐,或者乾脆餓著肚子挺過一頓)、取消私人約會、甚至錯過孩子們的足球比賽,最終如拉里所說的那樣: “我把自己完全孤立了起來。”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當正常的人際交往被切斷時,我們不可能感覺良好。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的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Manfred Schedlowski)說:“來自家庭、朋友和同事的支持是抵抗壓力的重要緩衝劑。”最近,他已經創建了一個課題小組,研究工作壓力的起因與後果。
另一個危險因素,是他或她工作時擁有的支配權,以及努力工作後得到的賞識。精神病學家于爾根·施泰德(Juergen Staedt)在德國柏林開設了Vivantes醫療中心。他提到這樣一位患者:她曾是一位成功的部門主管,連續數年表現出色——直到公司進行了結構調整,雖然她極力爭取,仍無力扭轉部分下屬慘遭解僱的命運——這無異於在她臉上扇了一記耳光。此後,失眠、厭食和懷才不遇的怨恨一直困擾著她,最終將她送進了施泰德的醫療中心。他解釋說:“這樣的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過,心身耗竭綜合徵患者的個性會讓他們無法跨越這些挫折。他們的整個自我形象都被敲得支離破碎了。”專家們把這種受挫稱為回報危機——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工作上耗費的大量艱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情況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這些患者的工作能力下降是遲早的事。他們會發現,自己很難集中精力,創意越來越少,記憶力也越來越差,並開始犯錯。“然後,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施泰德解釋說,“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樣出色,身上的壓力就會變重,事情會越來越糟。”就拿一向溫文爾雅的拉里來說,他開始將自己的失誤遷怒於同事,並批評和斥責他們。
壓力和對自身的不滿會在精神上留下烙印。日漸消退的自尊和對失敗的焦慮折磨著他們,使這些心身耗竭綜合徵患者喪失信心,毫無鬥志,終日在痛苦中煎熬。他們可能會在酒精和藥丸中尋求安慰。一些人甚至嘗試自殺。
這些患者往往是最後一個意識到自己病情嚴重的人。沒人會在一夜之間徹底變得身心衰竭,恰恰相反,他們的精力是逐漸衰退的,速度慢得讓許多人從未察覺出這些細微變化,直到情況已經變得相當嚴重。加班時間的延長,甚至在周末加班,他們會認為,“沒有問題——我現在只是有點疲勞而已”。可接下來,許多第一次就會陸續登場:他們會取消觀看網球比賽的安排,或者錯過與朋友計畫了很久的周末旅行,還不得不為此不斷地道歉——辦公桌上的公文堆積如山,他們不能丟下工作不管,不是嗎?
“我當然察覺到事情有點不太對勁兒,不過我想,我應該可以設法應付過去,”拉里回憶道。當他最終倒在自家門前時,他終於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正是這一記當頭棒喝救了我的命”。
施泰德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你有一輛車,你就應該每年對它檢修一次,並經常檢查機油。心身耗竭綜合徵患者從不會把他們的‘汽車’送去檢修。他們通常全速行駛上千公里後,因發動機突然失靈而大吃一驚。他們完全忽略了日常維護。”
心身耗竭綜合徵患者無法在工作以外的生活中找到生存的意義,因此對他們來說,放鬆一下、關上電腦休息5分鐘之類的建議完全不起作用。所有想克服這個問題的人,都必須學會這一點:除了事業成功以外,其他事情也可以帶來成就感。這正是精神病學家施泰德著手進行治療的突破點。他說:“我們所做的事情有點像快樂訓練營。在我們的治療方案中,烘焙餅乾、繪畫和散步所占的比例,與運動及與他人交談同樣重要。最終,這些患者學會了如何僅僅因為快樂而去從事某項活動。”
舍德洛夫斯基相信,這就是癥結所在。“那些令你在事業上飛黃騰達的個性,正是現在必須擺脫的東西。”在對那些身心俱疲的經理們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這位心理學家經常可以將他們的“人生規劃”追溯到孩童時期。“比如,那些從小就學會必須守時,總是把事情做得非常完美的孩子,長大後便會從中受益,”他說。憑藉這種根深蒂固的優點,他們會在學校中表現出色,在隨後的職業生涯中也是一樣。不過,現在他們還必須掌握一些新技能——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新制定人生規劃”是治療方案中最困難的部分。它與大腦的運作方式有關。學會的時間越久,重複實踐的次數越多,事情在大腦中紮根越深。舍德洛夫斯基稱:“重新學習生活習慣,改變早已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是一個耗時很長的訓練過程。”他建議進行為期6個月的非住院治療,在此期間,患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他們更加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預防為主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避免落入過度工作和內心壓力的惡性循環,就再理想不過了。蘇黎士的課題小組正在研究,如何通過教育課程來減少這種事情發生的幾率。舍德洛夫斯基評論說:“現在的商業社會中,壓力幾乎無處不在。如果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免受壓力的影響,心身耗竭的危險就會大大降低。”
壓力的強弱是重要因素,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施泰德解釋說:“如果一個人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工作7天,仍能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為自己減壓,他也許就不會出現問題。另外,也有人哪怕只做兼職也已經壓力沉重,並最終患上了心身耗竭綜合徵。”
抗壓法則第一條:為你的身體留出一定的時間。相關的抗壓方法非常簡單,而且行之有效。這些方法包括:食用健康食品、有規律的鍛鍊身體、保證充足的睡眠。
抗壓法則第二條:工作狂必須在緊張與放鬆之間尋求平衡。或者,套用一句行話,要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舍德洛斯基說:“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壓力補償機制。”一位女士也許可以通過長跑來減輕壓力,另一位女士的放鬆方法可能是躺在自家的沙發上聽古典音樂,而第三位女士可能更喜歡在她的花園裡擺弄花草。這些習慣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須要全身心投入到一種令人愉快的活動中去。
密切的社會接觸也很重要。花時間與朋友、家人和同事相處,都有助於緩解壓力。最後,學習一些放鬆技巧也會有幫助,如瑜珈或漸進性肌肉放鬆訓練。
德洛夫斯基強調,你必須先在頭腦中跨出決定性的一步。他說:“在職業生涯的初期——當然越早越好——你必須接受這樣一個觀念: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職位的晉升。”
最終,拉里選擇了一種更平衡的生活狀態。他辭去了工作,修補了朋友間的友情,還實現了孩提時的一個夢想——週遊世界。接下來,他重操舊業,在另一家諮詢公司找到了一個更好的職位。不過現在,他已經掌握了平衡,將工作與“更多的運動、更多的休閒、更多的度假和更多享受生活的時光協調起來。儘管對我來說,工作仍像過去一樣重要,但這些事情現在更加重要”。他喜歡這個結果。“生活從未像現在這般美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