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心智模式這個名詞是由蘇格蘭心理學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創造出來的,之後就被認知心理學家Johnson-Laird和認知科學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採用,並逐漸成為人機互動的常用名詞。

基本信息

基本闡述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圖象、印象,是對於周圍世界如何運作的既有認知。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其實,“心智模式”是一種思維定勢,我們這裡所說的思維定勢並非是一個貶義詞,而是指我們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當我們的心智模式與認知事物發展的情況相符,能有效的指導行動;反之,當我們的心智模式與認知事物發展的情況不相符,就會使自己好的構想無法實現。所以,我們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學的部分,完善不科學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

特點

1.每個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的相關結論;

3.心智模式是指導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讓我們將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的結果,並不斷強化;

7.心智模式往往會比其有用性更加長壽。

成因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訊息刺激,然後經由個人運用或觀察得到進一步的訊息回饋,若自己主觀認為是好的回饋,就會保留下來成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饋就會放棄。心智模式不斷地接收新訊息的刺激,這種刺激的過程可分為'強化'或'修正'。

特性

Norman(1983)觀察許多人從事不同作業時所持有的心智模式,歸納出六個關於心智模式的特質,這六個特質並非相互獨立的: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形成的前因後果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們對於現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們執行心智模式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穩定(Unstable):人們經常會忘記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細節,尤其經過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它們。

4.沒有明確的邊界(Boundaries):類似的機制經常會相互混淆。

5.不科學(unscientific):人們常採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們知道這些模式並非必要的。

6.簡約(parsimonious):人們會多做一些可以透過心智規劃而省去的行動。

功能

心智模式是一種機制,在其中人們能夠以一種概論來描述系統的存在目的和形式、解釋系統的功能和觀察系統的狀態、以及預測未來的系統狀態。換句話說,即是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方式是透過詢問: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這樣有什麼目的呢?、這個東西是如何運作?它會造成什麼後果?將這些問題簡化成下列的架構圖.

如何改善心智

作用機理

心智模式(MentalModel)是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聖吉將其定義為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
:根深蒂固存在於人們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他人、組織和整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諸多假設、成見、邏輯、規則,甚至圖像、印象等。
從本質上看,心智模式是人們在大腦中構建起來的認知外部現實世界的“模型”,它會影響人們的觀察、思考以及行動。在我看來,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包括三個方面(如圖1所示):
圖1上部顯示的是個體學習的OADI循環(Kofman,1992),下部則顯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按照考夫曼的說法,個體的學習過程可描述為“見-解-思-行”的循環(簡稱OADI循環):
所謂“見(Observe)”,指的是從特定經歷中取得素材,不僅指觀察,還包括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感覺、知覺等;
“解(Assess)”是對得到的素材進行解釋、評估,加以理解;
“思(Design)”是對解釋、評估以後的信息加以總結,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論或模式;
而“行(Implement)”則是將概念、理論付諸實踐,以檢驗概念或理論的真偽。
與此相對應,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主要有三種,即心智模式通過三種途徑影響個體的觀察、思考和行動,具體包括:
1.認知框架
心智模式為人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認知框架,如同一個“濾鏡”,會影響人們所“看見”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觀察同一事物時,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2005年,聯想集團擬併購IBMPC業務時,眾說紛紜,不同的人選取了不同資料,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即使對同一個資料,看法也不盡相同,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體現。
2.思想路線
認知心理學家瓦瑞拉認為,人的認識並不是一個簡單被動地反映客觀事實的過程,而是我們經驗世界創造的主動過程。基於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我們對其進行解讀,做出合理的假設、想像,並按照特定規則或邏輯進行推論,從而做出判斷和決策。在這方面,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多切實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曠的街道上,腦海中會浮現出很多畫面,包括潛在的危險等,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阿吉里斯等學者基於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論的階梯”(ladderofinference),是對心智模式如何影響人們形成結論和信念的形象說明。
3.行動導向
彼得·聖吉指出,心智模式不僅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而且決定我們如何採取行動。因為在人們在成長和發展心智模式的過程中,會逐漸總結規律、發現模式,形成一些對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行為。例如,相信“X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懶惰的、千方百計謀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司利益的,從而更傾向於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積極的、能自我約束和激勵的,因此更傾向於採取授權、激勵等管理措施。
總之,我認為,心智模式是一種客觀的心理存在,它影響著人們的觀察、思考、決策和行動。心智模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是一把“雙刃劍”。由於心智模式是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基於自己的經歷形成的,如果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化,現有的心智模式將使個人和組織高效運作、得心應手,強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觀察、思考和行動,就會處處碰壁。因此,人們需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與環境相匹配,並在必要的時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改善流程

由於心智模式隱而不見,而且具有自我增強的特性,它常常變得根深蒂固,難以改變。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聖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過程,從本質上是把鏡子轉向自己,試著看清楚自己的思考與行為如何形成,並嘗試以“新眼睛”獲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思考和決策。這從本質上看是一個自省、學習、創新和變革的過程,包括如下四個步驟:
1.覺察——開放的頭腦
覺察是改變的前提。因此,讓人們產生覺察,把隱藏於個人內心深處隱而不見的假設、規則、成見等“浮現”出來,才能更加主動地對心智模式進行檢驗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學資深講師奧托·夏默看來,這是一個“打開心門”、讓我們有一個“開放的頭腦(openmind)”的過程。覺察可以源自內省,也離不開外界條件的觸發。
2.檢驗——開放的心靈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我看來,新的資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備原材料。在“心門”打開之後,人們可以通過新的視角去獲得新的資料,或以新的視角去審視原有的資料。
3.改善——開放的心靈
在接納了新的資料之後,人們需要用新的規則或邏輯對其進行解讀,以便檢驗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適用範圍。由於思維的連續性,這一過程和檢驗幾乎是同步發生的,是奧托·夏默所稱的“開放的心靈(openheart)”。
4.植入——開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於理性思維的層面,而是隱藏於思維的背後,是在潛意識或無意識狀態下發揮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讓其發揮作用,必須經由持續的練習,讓其成為下意識的習慣,讓一些價值觀、規則、邏輯等成為牢固的信念,進入潛意識層面,才能較穩定、持久地發揮作用。對此,夏默稱之為“開放的意志(openwill)”。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過程的四個步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改善心智模式的過程也不是單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複雜、困難的。甚至當你或他人認為你已經發生改變時,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或習慣仍然自覺、不自覺地左右著你。

具體方法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
對於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一些管理學者曾進行過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阿吉里斯等開發了“左手欄”、“推論的階梯”、“實踐反思探詢”等實用方法和工具;彼得·聖吉等整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若干方法,包括“深度會談”、“系統思考”等;奧托·夏默提出的“U型理論”,其核心也涉及心智模式改善。
基於實用的角度,根據上述改善心智模式的循環,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改善心智模式的具體方法和工具。
以下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1.自省與反思。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過自省,我們得以發現自己內心世界深處隱藏的成見、假設、邏輯、規則,使這些圖象浮現出來,藉此可以對其有效性加以檢視。此外,自省也可以讓我們以開放的心靈接納不同的意見。在這方面,聯想集團前任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先生就向曾國藩學習,養成了自省的習慣,並由此形成了富有聯想特色的“復盤”方法論。
2.學習。通過獲取新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可以拓寬“觀察框架”;通過了解新的思考邏輯,掌握更多的規則,可以更新“思考路線”;通過借鑑新的觀念,形成新的習慣,可以修正自己的“價值導向”。總之,通過學習,人們可以獲得合時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動更有效。
對此,需要破除對學習的認識誤區,不僅通過閱讀、聽講,獲取新的知識或信息,也要擴大人際交流,向他人學習,尤其是接納和欣賞差異性,積極向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學習。同時,要善於總結和反思,從工作中學習,把自己的經歷當作最主要的學習途徑或方式。
3.碰壁。在當今信息泛濫、浮躁的時代,主動地自省和“學而知之”顯得難能可貴,更常見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為老辦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規則得出的看法顯得不倫不類,據此做出的對策和行動碰壁了,會促發人們產生覺察和內省。因此,不迴避、隱藏問題,而是積極地面對問題、困難與挑戰,積極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內心的心智模式,是個人學習、提升的重要契機。
4.更換新的環境。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徑依賴性”,也就是說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與經歷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樣的。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埃德爾曼所說,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由於各自的經歷和目的不同,我們對某一特定事件的意義理解各不相同。在這方面,“孟母三遷”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環境對心智模式的影響作用。對此,換一個新環境,有助於個體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華大學陳國權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讓新穎、鮮活和豐富多樣的體驗不斷沖刷、衝擊、甚至衝破我們可能落後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們長期在一種熟悉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許很難產生新的靈感,卻很容易固化思維。人們需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自己有在各種環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經歷,體會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獲得新的知識。
5.換位思考。《列子》中有一個“疑鄰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動地說明:當我們心裡有了某種想法之後,通過心智模式“選擇性觀察”的機理,就會讓我們發現更多能印證這種想法的事例,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判斷。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強特性。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當有了新的資料之後,我們會進行新的推論,從而改變自己的判斷。如果能不斷發現新的資料或能用新的視角去解讀現有的各種資料,就可以持續最佳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情景規劃。在商業套用中,殼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過“學習如何浮現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並加以改善”而加速組織學習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過20世紀70~80年代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的巨大衝擊,主要歸功於運用“情景規劃法”(ScenarioPlanning)來改善集體心智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戰略規劃或預測方法,情景規劃法質疑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一些基本假設,例如十幾年來,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續穩步增長的態勢,所以石油的價格也會保持相對穩定,不會有大幅波動,開發一系列新的情景,幫助管理者以新的視角或方式觀察這個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情景規劃法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能促進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深度會談。相對於個人學習,與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讓自己“豁然開朗”,正如人們常講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這方面,彼得·聖吉推崇的“深度會談”(Dialogue)是一種有價值的交流技巧。在聖吉看來,“深度會談”是深入地、高層次、高質量的溝通、傾聽與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義”。它要求自由地發掘微妙的話題,摒棄自己的成見,悉心傾聽,並通過深入的理性思考,對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或順理成章的一些經驗、工作程式、方法或假設提出質疑,藉以發現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真正規律。因此,深度會談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發集體智慧的重要手段。
8.持續“修煉”。改善心智模式歸根結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續“修煉”,他人無法替代,外界的條件也只是一些促進或激發因素。持續“修煉”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門。
在這八種方法中,前四種方法是讓人們產生覺察,而覺察是改變的前提。其中前三種大致對應於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第五、六、七種方法是讓人們通過新的視角去獲得和解讀新的資料,而新的資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備原材料。當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種方法從本質上講都是自我持續“修煉”的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而且學習也貫穿於改善心智模式的全過程之中。
雖然心智模式的話題看似微妙,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時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響。如果不能駕馭心智模式,我們就會成為“心智的囚徒”;善於駕馭並改善心智模式,我們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心智修煉編輯
心智模式的修煉一般可以這么做:
1.先認清自己的心智模式。
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藉此,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對外界事物的反映,使這些反映浮上表面,並加以審視。在此過程中可以運用反思的技巧,放慢思考過程,是我們更容易發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我們可以用左手欄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心智模式。
下面介紹左手欄:
“左手欄”是一項效果強大的技巧,可藉以開始“看見”自己的心智模式在某種狀態下怎么運作的。
“左手欄”開始時,自己選擇一個特定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中,自己感受當時辦的事沒有達成什麼效果,或是非常不滿意。在一張紙的右側記錄實際的過程,在左側寫出每一個階段,心中所想而未表達出來的話。
“左手欄”示例:
2.然後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再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自我超越”比較強調個人的健全發展,而“改善心智模式”進入到開放、交流的形式,從個體行為到集體開放、交流的過程。因此,只有亮出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改善自己對於某些議題的心智模式。
在跟別人進行面對面的互動,特別是處理複雜與衝突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用“相互探詢”的方法,這樣能夠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相互探詢,是指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思考明白說出來,接受大家的檢驗。
在人與人之間的坦誠布公中,沒有人保留自己的看法。當一個人能勇敢的亮出自己的心智模式,他就會先陳述自己的看法與理由,並以誠懇的態度邀請集體的成員對自己的心智模式進行檢視,在這種融洽的氣氛中,集體中的每一員都會敞開心胸,深入探詢彼此的看法,進而發現全新的看法,從而有了創新。
在練習“相互探詢”這項修煉時,應牢記以下準則:
在說出自己的看法時:
(1)要使自己的推論明確化。(例如說明你是如何產生這樣的看法,以及產生看法的依據。)
(2)鼓勵他人探究你的看法。(例如“你看我的推論有沒有破綻?”)
(3)鼓勵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例如:“你是否有不同的產生這種看法的依據或結論?”)
(4)主動深入探詢他人不同於自己的看法。(例如“你的看法如何?”、“你如何產生這樣的看法?”、“你是否有不同於我所產生這種看法的依據?”)
凡願意承認自己思考上的缺陷,有知錯必改意願的人,就能誠心誠意亮出自己的觀點,也能得到別人真誠的幫助,從而使自己不斷學習,超越自我。
3.最後改善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

剖析心智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
剖析心智模式——管理者實現自我超越的前提。
心智模式在不同的個人、人群、團體及組織中有不同的特點。
就管理者來說,管理者個體的心智模式,由於個人的文化層次、認知水平、個性心理及社會經歷的不同,具有複雜的特性,但也有共同的方面;而管理層團體的心智模式,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下,主要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同時也存在差異。管理者不斷浮現並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良心智模式,是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前提。
管理者個體的不良心智模式常見的有
(1)管即官,我說了他就應該聽,最起碼不應當面頂撞。
(2)這事有風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穩定平安最要緊。
(3)有才難用不如不用。
(4)你好我好大家好,爭來爭去傷和氣。
(5)年輕人懂得什麼,紙上談兵。
管理者團體不良心智模式的主要特點有
(1)管理群體把他們所作出的假設合理化,當遇到與他們已有的假設衝突的意見時,他們總是要維護這種假設。
(2)對獨出心裁或懷疑群體觀點的人,群體往往在心理上排斥並對他施加壓力。
(3)由於管理團體過去形成的某種氛圍,那些持有懷疑或不同看法的人,為了盡力避免與群體觀點的不一致,往往保持沉默,或者有意減少自己與群體觀點的分歧。
(4)好象存在一種無疑義錯覺,如果某個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認為他表示贊同,缺席者也就被看成是贊成的。

理論套用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
著名的學習型組織理論創立者,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彼得聖吉·博士所寫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是學習型組織的管理理論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他的理論發明提供了實踐學習型組織許多有效的工具,五項修煉,推進了學習型組織的迅速擴展。他的關於“心智模式”的理論,有效地解釋了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許多成功的經驗、好的構想(包括許多好的制度和規範,比如電力安全規程等)往往難以推廣或落實;為什麼一些錯誤一犯再犯。聖吉認為:並不是人們意志力不夠堅強,努力不夠,而是人們對“周遭世界運作的看法和行為相牴觸”,導致主觀的動機與具體的認識以及行為產生了錯位,其中根本的原因在於人的心智模式在作怪。
聖吉從不同的側面完整地描述了心智模式,他認為:心智模式是人們頭腦中“簡化了的假設”。人們腦子裡裝的並不是活生生完整事物的圖像、景影,而是概念化了的假設、成見、印象,人們正是通過自己特定的心智模式去觀察事物,採取行動的。
聖吉對心智模式的描述,可以歸納為五個特徵:
其一,心智模式的普遍性。人類對“心智模式”的現象早有覺察,但一直認為是特例。我國《列子》中的《齊人失斧》的寓言,說的是:齊國一人丟失斧子,懷疑鄰居偷走(假設),他覺得鄰居的一言一行越來越像偷竊者。後來斧子找到了,橫看豎看不像是個賊。不少人把“齊人”歸為另類,神經過敏者(個別現象);看問題切忌戴“有色眼鏡”的忠告(隱含的意思是:人本身是公正、客觀的假設);在批評決策過程中的“拍腦袋”、“想當然”(認為人本來是理智的思考者)。聖吉以有力的論據和雄辯的事實揭露了:人們的心智模式,是人的認識與行為的一種普遍現象,人總是通過自己特有的心智模式思考與行事的。
其二,心智模式的偏執性。心智模式是人們觀察周圍世界的平台,換句話,人們總是透過自己的心智模式來解釋世界。人們眼睛看到的東西(是“存在”的完整的)與經觀察後記憶在頭腦里的東西(是假設的簡化的)往往是不一致的,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符合自己“口味”(由心智模式決定)的東西,給以記憶、利用,而對不符合“口味”的東西卻視而不見而排斥,從而本能地強化了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偏執性使人們難以客觀、公正地觀察和思考,往往做出輕率的決定。
其三心智模式不斷的完善性。由於現代社會高度複雜的分工,個體不可能完整地觀察事物,只能是盯著自己身邊熟悉的“片斷”;現代社會極快速的變化,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往往較大地滯後於事物的發展;人在社會中所處地位、身份、工作的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及價值多元化等等。造成了個體的心智模式不可能完善性,因而,不斷地改善人的心智模式的修煉是人生中根本性的任務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