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影片故事是在香港發生連環殺人案,經過詳細排查,這些死者在死亡的前幾天,都曾在一個自殺網站上留下輕生的念頭。警方迅速鎖定了這個網站的創建者和管理者黃美寶( 張家輝 飾)。案件審問中,深諳香港法律的黃美寶對這一切是矢口否認,案件陷入了僵局。此時,新的轉機出現了,一個名叫李良( 任達華 飾)的人到警局自首,並帶來了一系列的作案工具和檔案證據,但他認為自己是在“救贖”他們。整個故事情節撲朔迷離,懸念一波接一波,猶如情愛中的borommcit神秘而引人入勝。到底誰才是兇手?警察,嫌疑犯,兇手之間展開一段怎么精彩的“心戰”呢?
自殺的人將永墮地獄;他以刀刃施行“神的慈愛”,為了把罪人救贖成無辜者。
一名男子拖著一個行李箱到警署的報案室,他慢慢從行李箱把整理好的檔案、用膠袋包裝好的手術刀、半滿的藥劑瓶逐一拿出來,有條不紊的放在警察面前,淡淡的說了一句:“我殺了人,我要自首”。原來他跟數月來多宗謀殺案有關。
他是李良,認定自己不是連環殺手,而是神的使者。這是上帝在考驗他,先要他妻子抵受不了癌症的折磨自殺,再要他體驗喪妻之痛;若受苦的人選擇自我結束生命,他將受地獄永火;生與死都是悲劇,沒有出路。
李良開始留意網上有關自殺的新聞,偶然他發現一個討論自殺的網站,內里有很多人分享各種自殺方法,有些人又會講述想自殺的原因─有的為著家庭,有的失去了生存意義。他明白到人們想自殺的痛苦,自己的使命是要幫助這些人解脫。他請求神給他力量去救贖這些痛苦的人─既然他們選擇死亡,就由他去執行殺人,使死者由自殺變成被殺,那死後就可以上天堂。他在網站內分別認識了四位尋死者,逐一跟他們溝通……
當李良自以為是執行上帝的意旨,警方請來犯罪心理學專家協助調查,他嘗試進入李良的感官角度,重組案件。從自殺網站開始,經過他們深入調查,發現李良背後有很多謎團需要解開。所謂上帝允許的救贖計畫,可能源於人,透過虛擬網路傳達殺人的詔命;可能在冗雜的殺人事件,被殺的從來沒有背棄生命……
誰人應該為此承擔?
背後又隱藏著甚么陰謀?
他為甚么會自首?
在隱密的虛擬網路世界中,他又能憑藉甚么以分辨真實與假象?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任達華 | 李良 | |
張家輝 | 網主黃美寶 | |
廖啟智 | 葉先生 | |
黃德斌 | 心理專家 | |
龔恩慈 | 陳慧芳 | |
蔡穎恩 | 黃美寶 | |
朱璇 | 李良妻子 | |
區軒瑋 | 王警長 | |
張大秀 | 葉永禾 | |
莫子儀 | 葉永禾 | |
單立文 | 囚犯 |
職員表
製作人 | 李思陽 |
導演 | 陳翊恆、胡學林 |
副導演(助理) | 許樹寧、劉健平 |
編劇 | 陳翊恆、胡學林、劉健平、劉健平 |
配樂 | 黃貫中 |
剪輯 | 韓家宏 |
註: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註: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在片場的時候,基本上每一場戲之前,心理專家都要跟任達華詳細講解“李良”應該出現的心理情況,但涉及到表演,卻沒法給他建議。這種新穎的“唯心”式表演方式,讓任達華感興趣的同時,有時候也會讓任達華忍不住抓狂。
•影片片中有一場很簡單的“殺人”戲,因為任達華沒表現出專家構想的心理波動,被NG了無數次,任達華吐槽表示拍電影這么多年,殺過的人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有多少,這次絕對是他最難殺的一次。
•因為影片中的李良非常孤僻,所以當任達華沉浸在這個角色里的時候,甚至不自覺地就將自己與劇組的其他人孤立開,到最後劇組就分成了兩撥人,一是任達華,一是其他人。
影片評價
《心戰》無論是從劇情還是細節的專業性上都獲得了觀眾們的一致認同,不僅邀請香港犯罪心理學領域專家參與劇本創作和現場拍攝指導,更是將國外罪案影片的表現手法和場面調度與“本土港片”鏡頭剪輯或台詞對白的風格特色結合起來,嫌疑犯、真兇、心理專家三視角齊頭並進交織成的網狀敘事結構,讓觀眾不到最後絕對猜不出真相( 網易娛樂評)。
作為一部國內少有的心理犯罪片,《心戰》有別於傳統港式犯罪片的手法,並沒有過多的殺人鏡頭,而是把重點放在了犯罪者的心理描寫上。幾場犯罪的實施,都不以奇詭和血腥為特點,而是重點展現殺人者與被殺者在殺人動作實施的前後,內心世界的洶湧翻騰。不過這些尤為考驗演技的地方,《心戰》的幾位主演顯然給了觀眾更大的驚喜,尤其是對於片中各人物角色的心理病態處理上,表現得尤為精彩,比如說任達華的演繹就被觀眾評價為兼具“可怖、可憐和令人信服”的三重特質,而張家輝的表現,則令大家驚嘆“連背影都能演出劇情”( 金鷹網評)。
《心戰》高潮迭起,層層遞進,直至懸念大開時,震懾人心叫人看得冷汗直冒大呼過癮,該片對比經典電影《七宗罪》,雖沒有駭人形態與心理蹂躪之力道,卻以較為平民化的視角極大地突出了循跡追兇的艱苦心路歷程( 影評人柯爾特)。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中國China | 2013年10月3日 |
中國香港Hong Kong | 2013年10月4日 |
註:以上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