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縣

德陽縣

德陽縣,古縣名,大部位今四川德陽市、遂寧市。自東漢起至南朝梁時,今江油小溪壩、今遂寧龍鳳場先後以德陽之名設縣,後又撤消。

歷史沿革

唐朝以前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分梓潼縣地置德陽縣,隸廣漢郡,治地在今四川江油市雁門壩。

東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遷治於龍鳳場(今遂寧市船山區),原治地廢為德陽亭。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德陽縣隸屬於東遂寧郡,郡、縣治所同為一地。

南朝梁時,德陽縣更名小溪縣(今遂寧市船山區),仍隸屬於東遂寧郡,郡、縣治所同前。

唐代以後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始析雒縣(今廣漢市)部分地區置德陽縣(今德陽市旌陽區),屬益州。武后垂拱二年,析益州置漢州,德陽縣屬漢州。

五代王孟據蜀,仍唐制。宋德陽隸漢州德陽縣軍事。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升縣為德州。十三年(1276),復改為縣,屬成都路。十八年(1281年),屬漢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省德陽縣入漢州,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初,仍如明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漢州為散州(單州),不再轄縣。德陽縣隸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26年),升綿州為直隸州,德陽縣屬之。

民國2年(1913年),廢府設道,德陽縣屬川西道(次年改為西川道)。 民國24年(1935年)1月,國民政府在全川劃置18個行政督察區,德陽縣屬於第十三行政督察區(綿陽督察區)。

1950年撤銷四川省,設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德陽縣屬川西行署區綿陽專區。1952年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人民、川北行署區,德陽縣屬綿陽專區。1959年撤銷羅江縣,其絕大部分鄉鎮併入德陽,其餘併入綿陽縣、安縣。

1983年8月18日 國務院函安(1983)156號文批覆:“同意設立德陽市。德陽市駐德陽城關,轄城區街道辦事處、漢旺鎮和旌陽、城區、八角三個公社。 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三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2縣劃歸德陽市管轄。”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廣漢縣,設立廣漢市。仍由德陽市代管。

1996年8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63號):撤銷德陽市市中區,設立旌陽區和羅江縣。旌陽區轄原市中區的旌陽、紅旗、建設、工農村、工農橋5個街道辦事處,八角井、天元、揚嘉、景福、孝感、孝泉、柏隆、黃許、德新、壽豐、通江、新中、雙東13個鎮,城區、旌陽、東河、和興、東泰、袁家、孟家7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旌陽街道辦事處署前街50號;羅江縣轄原市中區的羅江、略坪、金山、鄢家、蟠龍、德安、新盛、慧覺、御營、文星10個鎮,大井、廣福、回龍、白馬關4個鄉,縣人民政府駐羅江鎮。

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什邡縣,設立綿竹市、什邡市。仍由德陽市代管。

今日德陽

德陽市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東北邊緣,是川西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兩院院士在德陽考察後一致認為,德陽代表國內甚至世界機械製造業最高水平。德陽是是國家和四川省重點規劃的百萬人口大城市之一,是“成德綿”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西部魯爾”“東方布達佩斯”“古蜀秘境 重裝之都”等美譽。

德陽市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東北部,南距省會成都41公里,東北接綿陽市,東南與遂寧、資陽兩市交界,西南連成都市,西與阿壩州接壤。德陽轄旌陽區、中江縣和羅江縣,代管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

德陽不僅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是全國唯一的“聯合國清潔技術與再生能源裝備製造業國 際示範城市”,也是西南地區電線電纜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雪茄菸生產基地;西部最大的植物蛋白飲料生產基地;西部最大的現代化糧油生產基地,是中國最重要、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大型鑄鍛鋼製造基地,而且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旌湖兩岸生態環境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德陽是古蜀文化的發源之地之一,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天府糧倉”之稱,是典型的“天府之國”的縮影。

德陽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居四川省前三強。職工平均工資位居全國288市州前50強。德陽行動電話普及率,行動電話持有密度居西部第一,德陽行動電話擁有率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工業總產值,人均可支配收入,萬人私家車擁有量,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總收入均居四川省第二位。人均GDP,相對富裕程度,區域綜合競爭力,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均位居四川第二位。 國家級經濟開發區1個:國家級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廣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什邡經濟技術開發區,綿竹經濟技術開發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