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修養(Bildung)是產生於德國18世紀下半葉的一個綜合人文概念。修養小說(Bildungsroman)由"修養"(Bildung)和"小說"(Roman)兩詞複合而成。德國以外的學界傳統把修養小說視為德國特殊體裁、德國思想史的一部分。Bildung含有人格塑造、成長發展和教育的意思,本書將Bildungsroman擬譯作"修養小說",並非因為這個譯名與原文具有更全面的對應關係,而是考慮到修養小說與修養的同源關係。本書在導言部分系統解釋了修養的含義,梳理了修養小說的創作與詩學發展,最後簡要勾勒了修養小說的基本特徵。第二部分對十四部公認的經典修養小說作品進行分析解讀,展示它們如何以各自獨特的形態,使修養小說變得豐富多彩。德語修養小說是德語文學的一種特殊文類,歐美學界對此都有過深入研究,但我國目前還沒有此項專門研究。谷裕教授撰寫的這本著作填補了這項空白。作者在閱讀大量原始文獻和原文的基礎上,從"修養"的概念入手,對修養小說的含義、發展、文體特徵進行概括總結和梳理,尤其對中世紀和巴洛克時期的作品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和闡釋。該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意義和出版價值。
作者介紹
谷裕,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語言文學系教授,主要成果:專著《君特·庫納特作品的思想方式和藝術結構》;譯著《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論文《論歌德小說<親和力>中的神秘主義色彩》等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理論探討第一章 修養的含義
第二章 修養小說的創作與詩學
第三章 修養小說的基本特徵
第二部分 文本解讀
第一章 中世紀與巴洛克時期修養小說的前身
第1節 沃爾弗拉姆的《帕西法爾》(1200/1210)
第2節 格里美豪森的《痴兒西木傳》(1668/1669)
第二章 18世紀形成中的修養小說
第3節 維蘭德的《阿伽通的故事》(1766/1767)
第4節 莫里茨的《安通·萊瑟——一部心理小說》(1785/1786-1790)
第三章 古典修養小說範式
第5節 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
第四章 浪漫時期的詩化與戲仿
第6節 荷爾德林的《希臘隱士許佩里翁》(1797/1799)
第7節 諾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奧夫特丁根》(1802)
第8節 霍夫曼的《雄貓穆爾的生活觀》(1819/1821)
第五章 19世紀詩意現實主義的經典化
第9節 施蒂夫特的《晚夏——一個故事》(1857)
第10節 凱勒的《綠衣亨利》(1854/1855,1879/1880)
第11節 拉伯的《飢餓牧師》(1864)
第六章 20世紀現代作品的反諷與顛覆
第12節 托馬斯·曼的《魔山》(1913/1924)
第13節 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1932)
第14節 格拉斯的《鐵皮鼓》(195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