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古拉[斯托克創作長篇小說]

《德古拉》愛爾蘭作家亞伯拉罕·布蘭姆·斯托克創作的長篇小說。

整部小說是以幾位主人公的日記、書信以及報紙上的新聞報導的格式來呈現的。塑造了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他的宿敵—吸血鬼獵人范海辛,通過主人公的描述,側面描寫出德古拉殘忍與狡猾的性格特徵。

內容簡介

《德古拉》以書信、日記、電報、報紙通訊等形式,時空交叉描寫了一個吸血鬼的施暴和滅亡的故事。公證人的年輕書記喬納森·哈克被派去往特蘭西瓦尼亞處理德古拉伯爵的房產事宜。但來到伯爵的城堡後,即被伯爵幽禁。期間從種種跡象看來,他覺得這個伯爵可能是一具殭屍,一個夜裡從棺材裡出來的吸血鬼。他暗暗監視德古拉的行徑,雙方展開了一次次鬥爭。起初是對方占了上風,得以去吸哈克未婚妻威廉·米娜的朋友露西·韋斯特拉的血,使她血被吸乾而死。最後,約翰·西沃德醫生請來他的老師,荷蘭專門獵獲吸血鬼的專家亞伯拉罕·范·黑爾辛教授和美國的吸血鬼獵人昆西·莫里斯,莫里斯用匕首刺穿德庫拉的心臟,使他立刻化為灰燼,米娜也獲得了解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第十章 西沃德醫生給漢·亞瑟·郝姆伍德的信第十九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
第二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之繼續第十一章 露西·韋斯頓拉的日記第二十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
第三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之繼續第十二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第二十一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第四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之繼續第十三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之繼續第二十二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
第五章 米娜·穆雷小姐給露西·韋斯頓拉小姐的信第十四章 米娜·哈克的日記第二十三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第六章 米娜·穆雷的日記第十五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之繼續第二十四章 西沃德醫生的留聲日記,范海辛口述
第七章 剪下自8月8日的《每日一刊》第十六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之繼續第二十五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第八章 米娜·穆雷的日記第十七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第二十六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第九章 米娜·哈克給露西·韋斯頓拉的信第十八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第二十七章 米娜·哈克的日記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德古拉》一書著於1897年,正逢19世紀末期不列顛殖民帝國走向衰落之際,傳統的維多利亞價值體系和社會階層劃分不斷受到衝擊。斯托克作為一個在愛爾蘭出生的作家,擁有來自愛爾蘭本土凱爾特人和來自英格蘭盎格魯民族的雙重文化傳統和身份。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不列顛殖民主義在十九世紀末的衰落及英國貴族地主和中產階級對於來自殖民地人民反抗力的焦慮,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因而被視作對傳統維多利亞價值觀具有挑戰性與顛覆性力量的化身。

小說創作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當時維多利亞已至暮年,行動不便,而其兒子同時也是王位繼承人的愛德華則昏庸無能,整日花天酒地,因此政治上的後續統治面臨巨大危機。同時,十九世紀中期的暴亂加上法國大革命帶來的熱情使得民主政治的呼聲越來越高,帝國的繁榮與穩定逐漸失去平衡,大英帝國的政治前途十分的不明朗,既有對自身統治結構失衡的擔憂也有對被殖民者反抗的焦慮。在小說中,斯托克依據集體經驗,通過突出主要形象的外表和內在的不同,建構了吸血鬼德古拉這樣一個“他者”形象並在主流文化中斷然的予以拒絕,同時也是對反叛帝國統治力量的蔑視和扼殺。

創作過程

《德古拉》於1897年5月26日在英國出版。最初,斯托克原想把小說的題目取為《不死的殭屍》,書稿出版前幾個星期,手稿上的所寫的題目也是《不死的人》。直到讀了威爾金森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公國記》,才突然決定改用《德古拉》作書名。

人物介紹

喬納森·哈克

喬納森是一位年輕的書記,因為工作的關係,被派往特蘭西瓦尼亞處理被稱為德古拉伯爵的房產事項,來到德古拉的古堡之後,喬納森發現德古拉的很多怪異之處,疑竇叢生。同時德古拉為了不暴露自己,將其軟禁在古堡裡面。消滅德古拉伯爵後,喬納森和自己的未婚妻米娜成婚。

德古拉

古羅馬尼亞伯爵,面色蒼白,行為怪異,是一位吸血鬼,但是害怕大蒜的氣味。他吸血致死了哈克未婚妻威廉·米娜的朋友露西·韋斯特拉,最後被喬納森、黑爾辛教授和莫里斯先生聯手消滅,瞬間化為塵土。

黑爾辛教授

專門研究吸血鬼的專家,知曉吸血鬼的各項弱點,在露西被吸血的過程中一直試圖挽救露西。

莫里斯先生

美國的吸血鬼獵人,在最後的決戰當中消滅了德古拉,但是自己也受重傷不治身亡。

人物介紹整理自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恐怖寓意。小說中恐怖形象和陰森氛圍的塑造是“通過鋪延以吸血鬼德拉庫拉為中心的魔鬼世界來營造和實現的”,使讀者好似在窺探陰暗污穢的古堡里上演的一出恐怖戲碼。小說起始便倏忽的呈現出一系列神秘聳人的形象,偏僻的古堡,荒涼的黑夜,突然而至的狼人,和怪叫的蝙蝠,不明就裡的煙霧等形象都作為背景因素喚起了讀者心中對於陰森恐怖場景的回憶與印象,從而把一個驚懼恐怖的世界展現在讀者眼前。這種手法也被廣泛用於十九世紀的哥德式小說中。利用各類恐怖因素對周圍環境的渲染,一方面介紹了德古拉的特徵及身份,另一方面也利用這些形象擴大讀者的想像力和增強理解力,為整部小說奠定了一種恐怖、慌張的基調。德古拉的存在以及對其形象的感知,是人眼或者心理的自我感知,是對當下社會心態的生動描寫和呈現。喬納森對古堡的到訪和熟悉實則是開始了“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和爭鬥,同時暗示著19世紀末大英帝國與被殖民國家之間征服與反抗的微妙關係。小說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光怪陸離、離經叛道的世界。身置這樣的世界中,怪物有多恐怖,讀者內心就有多焦慮。

吸血鬼德古拉代表著強烈的占有欲和種族入侵欲望,他試圖從遙遠的東歐侵占倫敦,趁女性熟睡之際,通過控制她們的意識,吸食其血液來繁衍自己的種族,擴大自己的領地,稱霸大英帝國。同時,被吸食血液的女性也被轉化為當時社會中的異類。她們跳脫出男性權威,不再受傳統觀念和習俗的束縛,自由地表達自身的好惡和欲望,具有了19世紀末英國社會中湧現的“新女性”的特質,而這一新現象在當時是不受主流人群認可的。德古拉企圖顛覆英國社會和諧正統秩序的形象正是大英帝國進行資本積累、大肆殖民擴張歷史的影子和自畫像,是對帝國殖民統治的反寫。同時,德古拉的整個陰謀是逐漸走向衰落的大英帝國對本國政治前途的擔憂,是對正在對殖民主義進行反抗的附屬國和正在強勁發展的後起國家隱隱擔憂的表征。

藝術特色

小說中的主人公德古拉有別於以往古代神話和傳說中的吸血鬼醜陋、沒有智力的動物形象,斯托克將吸血鬼描繪成文質彬彬、聰明、具有吸引異性魅力,能夠控制受害人的思想的偽君子形象,而實質卻與表象有著巨大的反差。吸血鬼的表征形象令人心生恐懼,內在品質怪異,極度嗜血暴力,行為荒誕乖決,野心宏大卻扭曲,征服欲望強烈而征服方式卻瘋狂變態,突破社會的宗教傳統,鼓勵異端邪說,衝出性的禁區,“引誘女性跳脫出男性權威”,這些鮮明的特徵突出了吸血鬼的異類形象和“他者”性,並用這種帶有強烈“他者”性的異類形象折射出當時英國社會的焦慮恐慌的心理狀態,對本國實行的帝國策略持有的既肯定又懷疑的矛盾心理。

《吸血鬼伯爵德古拉》雖然是吸血鬼題材小說的本源,但作為一個創作於一百多年前的故事,在創作手法和細節處理上依舊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小說開篇宏大,可怕的狼群、神秘的古堡、優雅的老伯爵,很容易地將人們吸引進由作者構建的吸血鬼世界,然而不解的是故事卻很突兀地在最後草草收尾。伯爵的頭被輕易砍下,短短一個小篇幅的情節描寫就將如此宏大的故事畫上句號,給人帶來虎頭蛇尾的感受。其次,書中情節安排也並不完全得當,故事的後半部分,主人公們一直在守夜、開會、討論中延續情節,動作性略有欠缺,可讀性自然就變弱了。

作品影響

《德古拉》已被公認是一部經典,不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還多次被改編成舞台劇、電影及電視劇,影響了幾代作家。

這部小說廣泛流行,以至於一提到吸血鬼,人們首先想到德古拉,“德古拉”近乎成為“吸血鬼”的代名詞,其家鄉特蘭西瓦尼亞也成為許多人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

《德古拉》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開啟了吸血鬼題材小說的先河,為後代的吸血鬼文化提供範例。同時德古拉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成為文學史上延續百年長盛不衰的經典角色。

作品評價

1897年6月1日《每日郵報》:它是哥德式恐怖小說的經典,和安·拉德克里夫的《尤道弗神秘事跡》、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愛倫·坡的《鄂榭府崩潰記》和艾米麗·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等恐怖小說相比,“《德古拉》在幽暗的魅力上要比這類作品中的任何一部都更令人驚駭”。

英國作家柯南·道爾:“我認為,《德古拉》是我多年來讀過的描寫魔怪的最好的小說。”

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布蘭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1847年11月8日-1912年4月20日)出生於都柏林郊區克隆塔夫,愛爾蘭籍英國小說家,早期曾為都柏林晚報撰寫戲劇評論。1897年出版了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小說《德古拉》並因此成名,至此這本小說和另一位愛爾蘭作家約瑟夫·雪利登·拉·芬努的《女吸血鬼卡蜜拉》一起成為吸血鬼文學的經典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