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石筍

位於德化縣城關外30多公里的龍門灘鎮碧坑(鱉坑)村頭小溪邊路旁(舊稱官路),高三四米,底部周長近2米,狀如男性外生殖器。

碧坑石筍

碧坑(鱉坑)村地處峽谷,海拔300多米,四周大山封鎖,林木茂密,封閉的地貌造成經年霧氣飄渺,四季陰濕森然。村中有一條數米寬的山溪緩緩流淌。該溪流經雷峰、水口並通往閩江,清·道光年間在溪上建一廊橋,至今尚存,廊橋邊有一石碑,上載:“……東抵仙邑,北通永福大田,實為東北往來之要道……”解放前,是仙遊、德化、大田的必經之路,商人往返頻繁,所以舊時村中設有許多客棧。現全村有曾、謝、王、林、張五姓800多人,與歷史上曾居住過的卓、李、曾、林等姓氏已有所區別。

村中的這一根石筍在文革中推到溪里。至於這石筍始於何年?現已無從考證。相傳是在最早到鱉坑居住的卓姓時建造的。該村是龜穴,在龜尾壓上一根石筍,叫“死龜活尾”,增添陽氣。曾姓是最後來此居住的。據曾氏祖宅里記載:村中祖宅建於158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按曾氏族譜載:卓姓是到碧坑開基的,之後是李,李後是謝,謝後才是曾。世道滄桑,現碧坑村已沒有卓姓和李姓人家了。因此,若按此推算,石筍歷史已相當久遠。

有關的文史專家則認為,德化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因此該石筍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

長基石筍

位於德化縣城15公里的雷峰鎮長基村環村溪邊,高約3米,底部周長2米左右,暗指男性生殖器,建造年代不詳。

傳說,舊時有位叫陳大京的“風水”先生遠道而來,到長基村歇憩,把這根石筍插在這裡。

該村古時是通往南埕、上涌等鄉鎮的必經之路,一度頗為繁華。為此當地人還流傳一句話:“三個泉州城,抵不上一個溪南埕”,溪南埕指的就是這裡。另外,一些老人說,該村在歷史上曾患鼠疫,死者無數,這石筍可能跟“風水”有關,用於保佑人丁興旺。

焦溪石筍

德化縣雷峰鎮焦溪村通往溫泉湯池的路旁有個“石筍宮”,面積僅10多平方米,四周是石灰抹面的土牆。這石筍宮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重新翻建的。現宮內已不見石筍,宮內兩邊的石柱卻書有一幅冠頭聯:“石殿附淨地,筍液沐凡心。”該宮舊時供奉兩根石筍,文革間才被劈斷,扔在宮後草叢裡。

山區重男思想相當嚴重。清乾隆版《德化縣誌》載:“邑民……至於風水之說,溺惑尤甚,”“溺女之習,亦多有之。”乾隆年間德化知縣魯鼎梅還為此頒發文告,禁止民間溺女陋俗。石筍在一定程度上寄託了人們生育男孩的願望。

雷峰鎮朱紫村,現還留傳一個故事:該村舊時曾有兩根石筍立於村頭,這石筍和竹筍一樣會長大。所以,舊時許多朝庭官員路經此地,均覺奇異,紛紛下馬叩拜。直到有一天,有一官員經過時,眼睜睜看到石筍果然會長大,遂令手下取來珠筆,往石筍的頂處點了一下,兩根石筍頓時消失。據說,當天村裡有一孕婦懷上的雙胞胎莫名其妙地死於腹中。猜測這村古時可能有著石筍之物。

在德化,除碧坑、長基、焦溪外,大銘、葛坑、楊梅等鄉鎮也有石筍。

葛坑石筍

在葛坑漈頭村一溪邊,聳立著一根三四米高的石筍,由來已久。傳說古時有次天將塌下來,這溪邊就自個長出根石筍給頂住了。這神話與古時生殖崇拜不沾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