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湖南大學地標、主要教學樓之一。1946年1月學校回遷後建成。抗戰期間,湖南大學多次被日軍轟炸。嶽麓書院、圖書館、科學館(現辦公樓)均被毀棄,學校被迫西遷辰溪。1946年1月,學校完成從辰溪的回遷,利用運回的辰溪校舍的木料建了“光復後的臨時宿舍”,簡稱復臨舍。復臨舍作為南校區的綜合教學樓,是一棟四層高,帶有玻璃外牆的主體建築。
復臨舍不單純是一座教學樓,同時也是一個地域、建築乃至記憶的臨界點,因為,她源於一段艱苦的歲月。在湖南大學的校園建築中,如果說嶽麓書院是中國古典主義的作品,那么大禮堂和老圖書館無疑就是近代派,具有中西合壁的風格,而復臨舍則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新生代”。從位置上看,湖大的建築物近山的一半是愈老愈美的矍爍與滄桑,濱水的一半則是是青春與現代的清新與活力。復臨舍的位置恰恰就在兩者的臨界點,在麓山南麓靠江邊一側,方與園的旋律,上仰的銳角,現已成為湖大,乃至長沙具有代表性建築之一。復臨舍寬敞,明亮,氣派,再加上經常性的學術講座,樓道里的文化長廊,浪漫的小咖啡廳,這裡無疑成為大家自習的理想之處。
湖大“西遷”
抗戰以來隨著戰事逼近長沙,湖大先定遷芷江,後芷江校址被軍事機構占據乃改遷辰溪。在嶽麓山校本部組織辰溪分校委員會,主辦西遷事宜。1937年冬,先使一部分貴重圖書儀器等分批用民船陸續運往沅陵,在沅陵余家橋六號租用民房以資儲藏。9月,前教務長任凱南先生、唐藝青教授等即來辰溪購得龍頭垴校址,並在距辰溪三十里西南公路旁之麻家灣賃租民房,因文學院學生較多,麻家灣房屋寬敞,文學院學生全部住麻家灣,理工兩院學生住龍頭垴。
龍頭垴是一個小小的山頭,附近小山重疊,原為一村落,前面是沅水,向東南流經沅陵、桃源、常德入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可以達到廣西、貴州邊界。山後即西南公路。“附近小山樹林陰翳,橘柚桃等果樹甚多,味至甘美,山下有農田,田中種稻及荷,春日載陽的時候,花香鳥語。若不聞空襲警報,真箇桃源好景”。
到辰溪後,湖大借用辰溪警備司令部槍兵二班,一班駐麻家灣,一班駐龍頭垴,以防萬一。“每當落日銜山的時候,到郊外去散步,全校師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入夜便有清晰的槍聲這裡響那裡響。金吾禁夜,各自閉門”。當時用的是植物油燈,一燈如豆,更覺清寂。後來,麻家灣方面新來中央某軍事機關(火藥庫),湖大以種種情形不得不將麻家灣文學院全部移居龍頭垴。
在那個艱苦時期,全校師生都能體諒一切,“於行裝甫卸之日,即展開書本從事研究”。“那時的教室是枯黃的草地,或大樹底下,用木板子做幾塊小黑板,背起便走,好比傳教士傳教一般。一面曬太陽,一面談學理,一組一組,一群一群布滿了龍頭垴”。這種生活一直到1940年元旦,教室落成,才恢復正常上課的狀態。而在此期間,學生常常深入民間進行抗日宣傳、慰問抗日將士、參加青年遠征軍等,憂國憂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龍頭垴上的校舍,按地形布局,就地取材,除礦冶室為磚砌樓房外,其餘概為魚鱗狀木板平房,至1942年陸續建成校舍124棟,其中被日軍炸毀9棟。學校房屋南起沅水河畔,背抵蛇會山鄉之書庫,逶迤長達近2公里,期間高低迂迴,遠近錯雜,綠樹掩映,別有一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