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甲

復甲

復甲,腳的小趾趾甲有一塊突出來的部分,成為第六顆趾甲。

定義:第六顆趾甲(復甲)
表現:腳的小趾趾甲有一塊突出來的部分,成為第六顆趾甲。
這種表征是由某個遺傳基因決定的。但未有相關文獻報導。
據說元明時期現在的冀、魯、豫、皖地帶因戰亂不斷,幾成 無人之地。當時的朝廷曾屢次組織大規模 徙民以做補充,而當時山西地區就是徙民的主要的來源地。山西洪洞大槐樹是徙民們出發聚集地。傳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所以說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
相關傳說
1 軒轅黃帝是洪洞縣 公孫堡人。到了商朝時候,洪洞一帶居住著兩種人。一種是黃帝子孫,散居各地,耕稼為生;一種是跟隨著夏啟治水有功的羌人,居住在現在的明姜一帶(好象現在還有 明姜鎮)。有一年,殷王帶領人馬從河南過來獰獵,路遇一羌女,見其生得美貌,便指令人馬把她擄走。那知這羌女性情剛烈,不僅不從,反而破口大罵。殷王殘暴無道,哪裡見過不從之女?舉劍便朝羌女劈頭砍來,那羌女眼明體靈,急忙躲過,殷王的劍刺破了羌女的腹部,只聽劈叭一聲巨響,羌女的肚子裡跳出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說來也奇,這兩個孩子剛剛跳出母體就坐在地上,一手握著一腳,嚎啕大哭。殷王迷惑不解,命隨從掰開手看時,只見他們的小腳趾甲上流著鮮血。頃刻血化,小腳趾甲變成兩瓣瓣。殷 王覺得不祥,舉劍又刺,被文王的好友散宜生攔住救下。散宜生見他們的母親已死,無人哺育,又怕再遭殷王毒手,便帶回家裡,收養起來。這倆個孩子十歲時便聰明過人,智勇雙全。那時,有兩個賊人要陷害他們,便把割去舌頭的羊趕進他家,誣他們為盜。兄妹倆奮起力爭,打走了賊人,從而名震鄉里。那時候還沒有姓氏,聽說這件事後,人們便稱他倆為“羊舌氏”。武王伐紂時,兄妹倆一起投奔姜尚魔下,屢建戰功。武王伐紂後他們回到故里,同黃帝的子孫通了婚。男耕女織,過著幸福的生活。從此,他們的後代小腳趾甲便成了兩瓣瓣。
2 大家知道自漢朝以降,外族入侵,骨血雜熔,漢人已無法保證自己的血統純正.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不承認我們現在的中國人就是那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純正中國人(孔孟後代)!而是與北方蠻族混血的番裔!但有一點可以辯明你是否純正的漢族人--純正漢人的小腳趾甲是萎縮分瓣的!明朝自“洪武”年間始,即自山西這些人煙尚稠密的地方,向因戰爭而致人煙稀少的地方遷徙人口,叫“移民拓荒”政策。這一政策持續了好多年。當時山西省洪洞縣城北有一所寺院(寺院旁邊有一棵著名的古槐),是箇中轉中心,官方辦事機構。在這兒分配人員流向,分發路費。那時候交通、信息不便,人們都不願意離開家鄉,尤其是有的親兄弟被分隔千里,前途未卜,十分淒涼。於是他們相約,把每個嬰兒的小腳指用瓦片劃開,並扯下 一片槐樹葉子貼在嬰兒後股溝,世世代代以此相認。當時移民的流向區域包括今天的山東西部,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江蘇和安徽的北部以及北京地區,這些地方的大部分人都自稱是“大槐樹下來的人”。 在人類遷徙史上,大槐樹下的遷徙無疑是範圍最廣、規模最大也最為慘烈的一次。元末的空前戰亂和明初的“靖難之役”,使得北中國滿目瘡痍,“千里無雞鳴”。從血泊中走出的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永樂帝朱棣,相繼祭出了重振經濟發展生產的法寶:大遷徙,從山西未遭戰、、、、亂、人丁昌盛、經濟富庶的地區,強行遷徙出大批百姓,遷往人煙稀少的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十餘個省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從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樂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間,這樣大規模的移民,前後竟有18次!大槐樹旁的驛站是移民遷徙前集中的地點,大槐樹也就成了移民心目中的圖騰。當一隊隊移民被繩牽串著,在官兵的刀、、槍、、棍、、、棒押解下漸行漸遠,回望故鄉已是一片迷茫,淚眼朦朧中最後望到的只有那株古槐,只有古槐枝椏間的老鴰窩。這樣的場景化作千古傳唱的歌謠,深深嵌進了移民的記憶,嵌進了子子孫孫的腦際:“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