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懷素自敘貼

此帖原在河南,帖的主人是河南著名的許氏家族,在戰亂中由王瞭望之弟所得,而後轉入他手。文中提到戰亂年代為“壬午歲,以蕩寇之師,南征於豫”,“壬午歲”即崇禎十五年(1642),當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至河南,此時王瞭望已37歲。跋中又說:“噫!此帖在太平時,主人當不知何如拱璧。而今越二千里,與予弟出入於泥塗,而始淪落予手,亦云厄矣。”由此可知,此帖被王瞭望所激賞,他認為在許氏家族中絕非一般玩物,是許氏數代人為官為宦的傳家之寶,而在亂世中幾經厄運淪落於甘肅隴西王瞭望之手。現此帖早已不知去向,成為歷史疑案。而今在隴西縣博物館僅存王瞭望得此帖之跋語,這是一件極具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的罕見珍品,根據諸多名家所跋及印記來分析判斷,此帖曾長期藏在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大收藏家項元汴府中,自從項府處失手之後幾易藏主,也曾流落於河南洛陽人手中。從時間來推算,王瞭望在此期間在京生活過多年,再從王瞭望所跋此帖之來歷看,與上述情況多有吻合之處。

自敘帖

懷素(737-?),僧人,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長沙人。幼而事佛,據傳為玄奘弟子。唐代傑出書法家,尤擅狂草。釋適之《金壺記》雲:“懷素嗜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凡一日九醉,時人謂之醉僧書。”其草書承張旭而有新意,遂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傳世作品有《小草千字文》、《千金帖》、《自敘帖》、《論書帖》、《食魚貼》(摹本)、《藏真帖》(刻本)等,均系草書。《自敘帖》傳稱為懷素所書的傑作之一,狂草之美,古人遺墨中無出其右者。該帖書於唐大曆十二年( 777),時年懷素40歲。帖中自敘學書之經歷,遍列時賢之讚美,頗多自負之辭。據稱《自敘帖》墨跡者傳世有數本,有刻本數種,其中“西安本”、“長沙綠天庵本”流傳最廣,而最稱精妙者,當推附以文彭釋文的“水鏡堂本”。就《自敘帖》的點畫用筆特點而言,就是以正鋒為主而佐以側鋒。自漢魏六朝的鐘繇、張芝、“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以來,書法用筆多以側鋒為主,以正鋒為主來書寫草書,則是張旭開其端的,如其《肚痛帖》便是一典型。比較起來,前者用筆主要源於隸書,後者則源於篆書。作為張旭最傑出的再傳弟子,懷素自然精熟地使轉正鋒,《自敘帖》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得懷素自敘帖

通讀王瞭望《得懷素自敘帖》跋語,可以看出王瞭望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得此帖後,他的心情既欣喜又擔擾,喜的是他一介邊陲布衣,卻有緣得到如此惶惶巨帙;憂的是如此人間稀世之珍寶,“淪落余手,亦云厄矣”。他不止一次地使用“淪落”二字,《懷素自敘帖》流落其手,他不但沒有當作發財的機會,反而視為文化遺產的一種厄運、災難,大有明珠暗投之寓意,足見其憂國憂民之丹心。後來,王瞭望在京城生活了多年,根據他的品格,極有可能將這個帖子無償獻給朝廷。據記載,經過數百年後,到了清道光年間,陝甘總督那彥成卻花巨資購得一本《懷素自敘帖》,並命人鍥刻成碑,不知是否為王瞭望所藏版本。其來龍去脈,終究不得而知。有幸的是,這幅字帖刻石的拓片被人收藏.並經蘭州碑林蒐集發現後,重新勒碑上石。同時翻刻上石的還有王瞭望的三幅書法作品,對保存我國傳統文化遺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得懷素自敘帖》跋文是至今為止所保存下來的王瞭望的第二篇小字作品。此文的書寫也屬於楷書之作,在楷書中略見行意,用筆生動流暢、剛勁明快,此冊跋語文筆、書法皆精妙。因王瞭望楷書師晉鍾繇之法,從這種近乎於楷書的小楷之作中,仔細審視,頗得鍾書楷書之神韻的與法度。跋語之書筆畫清勁、筆墨飽滿,表現出靈巧瀟灑的風姿,在字形上多取偏勢,似有鍾繇書《薦關內侯季直表》的基本特徵和法度,高古淳樸,超妙入神。跋文之書作,因是早年之作,雖功夫深厚,點畫遒勁而莊重,但與晚年74歲所書《此冊乃余姻家》之作相比略有遜色,因王瞭望書法是以行草書見長,故而楷書沒有行草書那么臻妙完善。

《得懷素自敘帖》作品的章法行疏字密,或大小粗細相間而出,隨意所至,自成體勢,絕無安排之意,取有行無列,行氣中隱寓以小見大之氣、錯落起伏之勢。通篇有機相生、自然成趣,構成了一幅天真爛漫,心緒、意象俱現的心靈之作。此跋文的書法創作從情感主運筆墨,一切基於心性的驅使,作品中的生動形象和深刻意蘊是融情人書的結果。“情不真則物不能依其變,情不深則物不能引之起”,藝術的魅力就源於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力度。王瞭望書法妙品正是他心靈的奏鳴曲。其書作多為自做詩文,很少摘抄他人之作,這為我們洞鑒其藝術結構打開了明亮的一扉。

王瞭望距今雖有300多年的歷史,但他的書法作品傳世不多。在他學書的過程中,上溯魏晉,博覽唐宋,並借鑑明代早期書家,在傳統書法中得以創新,使其書作自成一體、獨具特色。王瞭望為博採眾美之高手.加上他超人的駕馭筆墨的能力,使筆法、墨法、章法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形成了豪放疏略、自然天成的筆韻,書作常流露出一種頗不經意之感。在晚明與清初之間的書家中,當稱著名一世的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人,他們所處的時代雖然稍早於王瞭望,但就書法的風格來看,都有相同之處,他們既具有時代所孕育的共性,又都有各自的個性。張瑞圖的書法作品用筆多露鋒、結體遒勁,黃道周的行草書拙中見巧、率真自然,倪元璐的書法用筆多藏鋒、婀娜剛健。至於王瞭望的書法風格與上述諸家皆有同出一轍之相似,不論用筆、結體和章法都具有共同的流韻,特別是作品的氣息非常接近。黃道周的行草多取橫勢,倪元璐的行書則多取縱勢,而王瞭望在結體上多取錯位,左面偏旁抬高、右面拉下,產生一種奇趣,這種順乎規矩而又出乎規矩的有意誇張,錯落有致,形成一種和諧的整體,又具有變化之美。與王瞭望處於同一時代的著名書家王鐸、傅山在藝術追求和書法風格上更有不謀而合之處。王鐸、傅山、王瞭望在傳世的作品中,大多為行草書,能表現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暢情抒懷。明人特別愛好草書,而草書又不同於其他書體,它具有自由表達的藝術性。王鐸、傅山皆以楷法作行草,而王瞭望則有篆隸作行草之風,這本身就強化了他書作的特點。王瞭望應該與王鐸、傅山齊名,然而他未能躋於上述諸家,留於書史,名於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誤會和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