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懷素(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自零陵出遊,歷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岳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適逢顏真卿,曾趨謁拜訪,僧儒論書,遂為書壇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盧象、戴叔倫、錢起等人,皆有歌行稱頌之。
懷素以狂草著稱於世,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狂素”。傳世墨跡有《自敘帖》、《小草千字文》紙本、《苦筍帖》、《論書帖》等帖。
書堂寺遺址及文秀塔
遺址附近尚留有娘娘廟、張公祠、戲台等古建築殘跡。書堂寺旁有文秀塔,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秋。塔系青磚結構,呈六角形,底層直徑為2米,塔身7層,高約9米,頂部飾以瓶座瓷寶珠,現塔記憶體有建塔碑刻。當時因文人和秀才集資籌建,故名文秀塔。書堂寺旁還有一井,名曰“撈缽井”,傳說當年懷素想離開該寺雲遊外地以求書藝的更高境界,但和尚們苦苦相留,於是他便將缽擲入井中,說如能將井水淘乾撈出缽他便留下。但井水汩汩湧出哪能淘得乾,待和尚們回過神來,懷素已飄然而去。
綠天庵
位於湖南永州市零陵區高山寺大雄寶殿後側。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725~785)出家修行和練字的地方。懷素幼年出家為僧,酷愛書法。因貧無紙,便種植一片芭蕉,以蕉葉代紙,每次揮筆數千張。相傳禿筆成冢,洗墨成池。後人因庵內外芭蕉成林,綠蔭如雲,故將此庵稱為綠天庵。此庵始建年代不晚於中唐。清康熙初重建,乾隆年間曾加維修。鹹豐二年(1852)毀於戰火。同治元年(1862),知府楊翰重建。有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另建書禪精舍,舍旁儲懷素所書諸碑。至民國38年(1949),種蕉亭、醉僧樓、書禪精舍、佛殿已難睹舊貌,剩下的正殿也於1981年被地區精神病院拆除,現僅存風化剝落嚴重的清代摹刻的懷素草書“千字文”貼碑一塊。
零陵東山
最早與東山結緣的當數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書法“草聖”懷素。懷素自幼出家入居東山之上的綠天庵修行,經禪之餘,酷愛書法,為節資練字,種芭蕉數萬株於庵前院後,以致滿眼綠天蕉影。懷素勤奮練字,取葉為紙,一次揮灑數千張,洗墨為池,禿筆成冢之日,終成“草聖”。
懷素公園
懷素公園位於零陵區瀟湘中路,始建於1992年,占地面積為120畝,其中水體面積約30畝。因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在此以蕉葉代紙習書,其草書獨步天下而聞名於世,故公園以“懷素”命名。為了紀念懷素,公園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投資1500萬元,逐步修復了醉僧樓、書禪精舍、種蕉亭、學書亭、筆冢、墨池等名勝古蹟,建成了富有文化內涵的綜合性公園。現計畫投資280萬元,興建懷素草書藝術碑林、懷素雕像、懷素生平簡介展廳、楹聯匾牌。現已立項。1992年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湖南省書法家協會與原縣級永州市(現已改為零陵區)聯合舉辦了92’懷素書藝研討會暨草行書作品展共收到各地書法愛好者來稿和作品5000餘件,入選參展的精品共224件。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做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懷素草書藝術”的題詞,赴朴初、沈鵬、劉藝、王景芬、顏家龍等書法大家都曾在此留下了墨跡。
懷素籍貫和生卒年考
●何書置
關於懷素的籍貫和生卒年,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先說懷素的籍貫。《藏真帖》云:“懷素,字藏真,生於零陵。”其《自敘帖》又云:“懷素家長沙。”由於他本人的說法不同,古今亦有二說。古之《國史補》、《宣和書譜》、《續書斷》等,說懷素“長沙人”:《一統志》、蘇煥詩等,說懷素“零陵人”。今之馮景昶的《懷素自敘帖書法析解》、殷蓀的《論懷素》、香港《唐懷素論書帖》的《出版說明》等說:懷素,“今湖南長沙人”;朱關田的《懷素自敘考》、熊飛的《懷素自敘帖真偽考》等說:“懷素籍貫零陵”,“生於零陵,長於零陵。”由此可見,懷素到底是何處人氏,至今仍是一樁公案。今天,我們研究懷素,理應首先搞清這個問題。
《藏真帖》云:“懷素,字藏真,生於零陵。晚游中州,所恨不與張顛長史相識。近於洛下,遇逢顏尚書真卿,自雲傳長史筆法,聞斯語若有所得也。”這是懷素自敘生平經歷的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之一。再看地方志,明代隆慶《永州府志》載:“懷素零陵僧。……居城東二里,今有墨池筆家在焉。”姜承基《永州府志》載:“懷素,字藏真,零陵錢氏子。”武占熊《零陵縣誌》載:“貧無紙,嘗於故里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酒,名其奄曰綠天。”這些記載,都說懷素是零陵人,理當不誤。
或問:懷素“生於零陵”,是否老家在長沙呢?我們以上述地方志的記載來看,懷素是“零陵錢氏子”,零陵綠天庵是他的“故里”。這說明他的老家就在零陵。最近看到一書叫《風雨滄桑》,說懷素“祖籍長沙,出家零陵。”這種說法似乎是沒有根據的。
或曰:懷素“生於零陵”,是否後來到長沙當過和尚呢?從筆者接觸到的古籍來看,都沒有這種記載。惟有前面提到香港出版的書帖說明中有這樣的話:懷素“幼年時即在長沙的一個寺院裡為僧。”所說“長沙的一個寺院”,實際上應該是零陵的一個寺院。因為該說明緊接著引證的材料是懷素《自敘帖》中的“經禪之餘,頗好筆翰。”大家知道,《自敘帖》中的這幾句話,是說他“晚游中州”前,在零陵的生活經歷。武占熊在《零陵縣誌》前引文字後說:“如是者蓋數十年”,說明他在零陵生活了“數十年”,並沒有到長沙寺院為僧。馬雲奇《懷素師草書歌》云:“懷素才年三十餘,不出湖南學草書。”所云“湖南”,是指洞庭湖以南,當是零陵大範圍內的代稱。
既然懷素生於零陵,故里也在零陵,並未去長沙寺院為僧,那么,他為何說“懷素家長沙”呢?有人對此感到“令人費解”,其實,這並不“令人費解”。其一,稱籍貫重舊籍用古郡名,是唐宋文人的慣例。唐代的柳宗元,其先輩自河東之虞鄉解縣徙於吳,遷京兆之萬年,已累數代,而柳宗元仍自稱“解人柳宗元”。劉禹錫也稱“余友河東解人柳子厚作《天說》”。《舊唐書》、《新唐書》和張敦頤的《柳先生歷官記》都說他“河東人”,世亦稱“柳河東”。宋代的楊萬里,吉水人,但他自稱“廬陵誠齋野客”。歐陽修亦吉水人,他也自稱“廬陵歐陽修也”。所謂“廬陵”,是東漢興平二年(195)孫策分豫章所置的郡名,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吉州為廬陵郡,郡轄吉安、吉水、永豐、太和等縣。而家吉水的楊萬里、歐陽修說自己是廬陵人。這都是用古郡名稱籍貫的例證。我們搞清楚了這一點以後,再來看零陵與長沙的關係。唐朝時,長沙隸潭州,零陵隸屬永州。然而,《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載:永州,“隸屬長沙郡,漢為長沙國”,即秦始皇二十一年滅楚後置長沙郡,轄零陵。西漢初,原長沙郡為長沙國,亦轄零陵。懷素稱自己“家長沙”,就是用的古郡名,與柳宗元稱自己為河東人,楊萬里、歐陽修稱自己為廬陵人的性質完全相同。其二,從《自敘帖》的寫作時間來看,此帖寫於大曆十二年(777)十月二十八日,懷素時居京都長安。由於他的草書頗負盛名,交往的多為當時名公士大夫。他在遠離故居零陵數千里的外地稱自己“家長沙”,除用秦、漢古郡名外,相對地講,當時的長沙比零陵更有名,更為名公士大夫所知曉。這種稱法,類似今天湖南人在國外稱中國人,零陵人在外省稱湖南人一樣,沒有什麼“令人費解”的。
由上可見,懷素是今湖南零陵人,說他是“今湖南長沙人”是不對的。
次說懷素的生卒年。懷素自云:“生於零陵”,然而何年所生,他並未名言,《僧懷素傳》和地方志上也沒有記載。因此,關於他的生卒年,也有分歧意見。《歷代名人年譜》說他卒於貞元元年,年六十一。後人多因襲此說,將他的生卒年標為(725-785),即認為懷素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卒於唐德宗貞元元年。這種說法的根據是懷素的《清淨經》,帖末署云:“貞元元年二十有三日,西太平寺沙門懷素藏真書,時年六十一。”《釋氏疑年錄》則標為(七三七—?),即懷素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卒年不詳。後人也有主此說的,如清代瞿中溶的《古泉山館金石文編》,上海古籍書店《懷素小草千字文》的《出版說明》等。有的則標為“七三七—七九九尚在”,即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尚在。這種說法的根據是《懷素小草千字文》帖末署云:“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於零陵書,時六十有三。”《釋氏疑年錄》認為:懷素草書《千文》和《清淨經》,“兩者年歲不同,必有一贗。”筆者認為,第二種說法比較可信。除懷素《小草千字文》,還有兩個佐證。其一,馬雲奇《懷素師草書歌》云:“懷素才年三十餘,不出湖南學草書。……一昨江南投亞相,盡日花堂草書障。”這說明懷素南謁亞相徐浩時的年齡才三十餘。《舊唐書·代宗紀》載:徐浩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在大曆二年(767)。據此推算,懷素生於七三七年,基本上是正確的。其二,蘇煥《懷素草書歌兼送謁徐廣州》云:“張顛沒來二十年,謂言草書無人傳。零陵沙門繼其後,新書大字大如斗”。李白與張顛同為酒中八仙之一,年齡大致差不多。李白卒於寶應元年(762);李白卒時,懷素年二十六。據煥詩,張顛當卒於李白前。據此,說懷素生於七三七年,也比較可信。
而第一種說法不太可靠。其一,《釋氏疑年錄》云:“《歷代名人年譜》作貞元元年卒,年六十一,蓋據《清靜經》而又誤加‘卒’字也。”《清淨經》帖末屬年為貞元元年,但說懷素卒於是年,卻拿不出證據,所以,這個“卒”字是誤加上去的。其二,《懷素小草千字文》貞元十五年書,《東陵聖母帖》貞元八年書。若懷素卒於貞元元年,哪有卒後八年書《聖母帖》、卒後十四年寫《小草千字文》之理?其三,正如前引《釋氏疑年錄》所說,《清淨經》與《小草千字文》,兩者“比有一贗”。有人認為:《小草千字文》“若為懷素真跡,則其卒年所記有誤,若卒年無誤,則此帖斷非懷素真跡。”這一邏輯推理不無道理,然而該作者接著說:“以書法而論,此帖即使非懷素所書,亦必出自唐宋五代能書之手,宋以後人絕難有此筆法。”細品語味,雖疑未決,意在後者。筆者認為,此帖歷來被認為是懷素晚年傑作,有“千金帖”之稱,帖前文嘉、畢秋帆、六舟、薛受、汪士驤的題簽視為“神品”、“神品至寶”、“第一至寶”;帖後文徵明跋為“要之,公名帖也”,王文治跋為“是貼晚年之作,純以淡勝”;于右任跋為“此為懷素晚年最佳之作。”因此,此帖當為真跡,而《清淨經》可能是贗品。所以,懷素的生年,當以《小草千字文》署年為據。致於懷素卒年,已不可考。
(註:本文系何書置先生《懷素在零陵》一文中的第一節,題目為編者所加。《懷素在零陵》一文曾獲’92懷素書藝研討會優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