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得弟訊息二首
其一
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
側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舉新酣戰,啼垂舊血痕。
不知臨老日,招得幾人魂。
其二
汝懦歸無計,吾衰往未期。
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
生理何顏面,憂端且歲時。
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
文學賞析
歷史造成了兄弟之間相隔千里的局面,從而,也壘成了兄弟之情的堅實台階。與其說,他在開展對弟弟的關懷,不如說,詩的主題在於“訊息”的描繪到底怎樣才能盡情。在詩的啟程之際,已有書信的鋪墊,不一定有熱烈的問候,但骨肉聯繫的橋樑令人放心。作為隱私的“訊息”,可以在詩的放大鏡前,轉化為公共事件的考察,從而,在勾勒兄弟之情與展露時局變化之間找到共同點。他的回函可以只裝下這兩首詩,而不必用散文體的書札:這兩首詩兼顧了確切讀者與理想讀者的需要——即使是他的弟弟打開信札讀到它們,也不會嫌棄其中載有的危言聳聽,按照他所理解的文化傳統,他能接聽到他的哥哥詩與信合二為一的決心,以及當初哥哥耳畔響起的種種天籟。簡言之,作為家人,遠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定能理解詩人給詩下的一個定義:詩是信念。
信,可謂對生存的稟告與報答,而詩,不妨理解為人生的籌劃與安慰。正因為憑藉詩的廣闊胸懷,他在一種私密的二人對話中勇敢地涉及政局的動態。他不僅是要求親人分享或分擔他對時局的敏感,而且他假定了這種敏感一經裝入詩的懷抱,就會變成認知世界的能力,從而與廣袤歷史並駕齊驅,贏得不朽。由不得他在回覆中介紹異鄉趣聞或者對一隻烏鴉的十三種觀察方式,他提筆之際,抬眼望去,就是烽煙的繚繞,豎耳聽去,那邊就有不絕的涕泣。
他要在三種訴求上謀取平衡點:一是詩的體制,二是作為信仰的答覆,三是因時制宜地參與現實的認知。隨著筆墨的鋪展,“弟弟”作為這兩首詩的確切讀者的惟一性被稀釋了,他意識到了他人目光正流連其中,漸漸地,措辭擺脫了對信的服從或服務,更多地聽命於詩的理想或理想讀者的召喚。其中作為支撐信息的兄弟之情在兼顧中體現出惜墨如金的效果。
於是,當他直接指明弟弟的懦弱時,看似一反常態,但依靠對偶裝置——那種能迅速擦拭言辭鋒芒的設施,他順利地促成了懦夫形象的合理化及其對情義的有增無損的奉獻。在“吾衰”的表白之餘,“汝懦”不再是絲毫的貶抑,反而像撬起詩人形象的一根槓桿。承認二人之間的共性,拉攏了詞與詞之間的縫隙,同時,也合乎詩歷來所倡導的一事與另一事相輔相成的審美原則。可以說,通過詩的鋪排,“弟弟”的懦弱變成了“哥哥”呵護的義務,以及為了承擔這一義務他開展的內心鬥爭,尤其是個體的懦弱被置入一種宏大的時代背景中,使得讀者有理由相信造成一個人懦弱的起因來自外部世界,而非這個人的天性。
事實上,探討人的懦弱、衰老,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也不容易談出新意,不如當它們是時局在人身上形成的縮影,或者謂之詩人對生存時間的意識混淆了希望與悵望的邊界,之後,藉助詩的體制,他果斷地從中擺脫出來,立即喚出兩隻鳥雀,擦著兄弟之情的古典波紋或者烽煙中隱隱約約的鼓點,飛躍了這一可能形成險情的話題。
點評鑑賞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他如“未息豺狼斗,空催犬馬年”……等語及《得舍弟訊息》篇,俱以手足鍾情志感,一字一淚。
《杜臆》:
“遙憐舍弟存”,痛甚。與“驚定拭淚”相似。“酣戰”曰“新”,見兵戈未休;“血痕”曰“舊”,見亂離已久。
《讀杜心解》:
“側身”、“寄食”,申“舍弟存”;“千里”、“一家”,申“平陰信”。此與《春望》之次聯,皆橫劈承頂之法。第五拓開,第六收攏。一“新”一“舊”,見亂方殷而悲已久也。曰“幾人魂”,則彼此存亡難卜,不知兄招弟,弟招兄,語極深痛。比“幾時”神味較長。
《杜詩鏡銓》:
邵子湘云:憶弟諸作、全是一片真氣流注,便爾妙絕。不能摘句稱佳。
《聞鶴軒初盛唐評選讀本》:
評:五、六不假,二對正乃沉痛。
《唐宋詩舉要》:
王西樵曰:“憐存”,語更悲(“遙憐”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