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漢代生活遺址

徐聞漢代生活遺址位於徐聞縣西南的五里鄉二橋、南灣、仕尾村,是一處伸向瓊州海峽的半島形岬角,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時間為1982年。

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2年在世界文化政策大會上,提出了關於世界文化發展十年活動議案,活動內容包括:“絲綢之路”綜合研究,紀念兩個世界的對話和對亞歷山大博物館的修復三大項目。
活動時間:從1988年開始,到1998年結束,這一議案在隨後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得到通過。為配合和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絲綢之路”綜合研究活動,廣東省文物考古部門對廣東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和有關史跡,進行比較系統的整理和分析研究。

簡介

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秦時屬象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屬合浦郡。而後至齊永明中的六百餘年間均為郡縣之治。因此,這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西、東漢文物更為典型和突出。徐聞是漢代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

隨著徐聞縣大量漢墓群的發現和發掘,引發了文物考古部門對漢徐聞城、徐聞港遺址的探索。八四年全縣文物普查初期發現五里鄉二橋、南灣漢代生活遺址。大量散落在村落地表的漢代建築物件一筒瓦、板瓦、陶片以及流散在村民手裡的漢代銅器、陶罐,為研討漢徐聞城、徐聞港的歷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考證資料。

遺址分布

位於徐聞縣西南的五里鄉二橋、南灣、仕尾村,是一處伸向瓊州海峽的半島形岬角。前臨大海峙三墩。南北走向的平台地貌,海拔10米,臨海邊緣地勢險兀,大部分從海灘突兀而起。二橋南灣村後有那澗溪,源自北草嶺之牛母泉,竹苞溪過討南東的鶴嘴田、米糠田、東堰壙、堰壙峽、馬屯田、雙溝仔、那乾村東、仙人座、南山下、東崗嶺前出海,常年流量0.4一o.3;另有一條溪流自毛練、港頭東、二橋西出海。從南山過二橋,古有一道橋,另從港頭到二橋,亦有一道橋,均為宋置,故該地稱二橋。二橋西港稱港頭港,又稱後港,二橋東港,原至東崗洋,老人稱:當時四十噸的安南船可駛入東崗洋前。建國前,當地富戶開始自南山到仕尾一段築堤造壩。1958年,加修南山圍堤,大量掘挖仕尾嶺土石,把仕尾古代文化層大部破壞。古時交通主要沿二橋南灣村西海灘通行,在仕尾村西峭崖下海灘仍存古牛車道軌跡和古井。

二橋、南灣地勢西高東低,出現三個梯次平台。第一平台,自二橋村後大園入村口至南灣村西一段,長近1000米,落差稍大,臨海峭壁高達十餘米,可明顯看見各種文化層,有專家認為這是城堡痕跡。第一平台現仍為耕地,地表散落大量漢代方格紋加戳印陶片,繩紋板瓦碎片。第二平台,自二橋村中牛車路為界至關帝廟後。這個平台地帶。為村民集居地帶,地表散落大量的漢板瓦、筒瓦、陶片。民眾起屋,挖到成型陶器以及板瓦、筒瓦、印紋磚、甚至銅器。漢“臣固私印”就是南灣村民謝貴豐在挖牆基時發現。第三台地,即二橋國小至關帝廟一段。其地仍出現大量漢代板瓦、筒瓦碎片。

1990年5月,廣東省文物考古專家組在二橋至仕尾一段台地附近,採集到“萬歲”瓦當。繼而全面考查整個遺址區域。在《廣東文博》上刊登署名文章《徐聞漢唐生活遺址考察記》,1991年在《南海絲綢之路文物圖集》介紹漢代徐聞港舊址以及出土的“萬歲”瓦當,粗細繩紋乳點紋板瓦、筒瓦、印紋磚、方格紋加圓形、菱形戳印陶罐、弦紋陶罐。1992年12月,在仕尾村北,發現捲雲靈芝紋瓦當。

文物

1993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部門及湛江市、茂名市、高州市、徐聞、遂溪、廉江、海康、吳川各縣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在二橋南灣仕尾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大型探方發掘。首先,在仕尾嶺進行探溝發掘,未果。接著在第二台地進行定位探方發掘,在第三台地進行小型探方發掘。第二台地探方區在南灣村潘家連老師屋前院子菜園進行,開掘5X5米探方14個,面積350平方米。地層堆積為四層,二、三、四均為漢代文化層。發現遺蹟有墓葬、灰坑、房屋、遺址、水井、燒土面及柱洞等。第三台地小探方也發現漢代瓦片。
墓葬出土水波紋折腹盆一件,陶釜口沿和陶碗、陶網墜。

灰坑20個,出土大量繩紋瓦片、瓦當碎片素麵帶釉陶片和小方格紋戳印陶片、弦紋、水波紋陶片、獸紋鋪首。

房屋遺址4個,出土大量瓦片和火燒土。

水井一個,出土瓦片、釜罐、杯、磚、缽碎片、銅鏃1件。

二橋、南灣發掘出土的遺物主要是陶器,釜30件(大部已殘)、罐68件、瓮5件、盆3件、缽2件、碗2件、器蓋1件、器座1件、陶棒1件、陶紡輪4件、陶網墜6件。建築材料以繩紋的板瓦和筒瓦為主有一萬多件,還有部分的漢磚、瓦當和石制的小建築物件。板瓦的胎質以灰,橙色及橙紅色為主,厚1—2厘米等。瓦面飾粗繩紋、細繩紋和弦紋,瓦內飾乳釘紋、布紋、菱格紋和卷草紋等。

在該遺址還採集到“萬歲”瓦當,龜紐銅印, “臣固私印”“十五”陶文板瓦,“白”字陶文筒瓦、“X”“五”字印文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