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緯英

徐緯英

徐緯英,女。林木育種學家。江蘇金壇人。中共黨員。中國林學會遺傳育種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徐緯英,女。林木育種學家。江蘇金壇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植物系。曾任延安自然科學院教員、華北大學農學院主任。建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務長、教授,中國科學際遺傳栽培實驗館研究員,林業部林業研究所遺傳室主任、研究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林學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和第四、六屆理事,中國林學會遺傳育種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1953年至1954年,先後主持培育出合作楊、民眾楊、北京楊等優良品種。1979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主編有《楊樹》、《楊樹選種學》。

人物生平

徐緯英,原名徐偉英,1916年農曆四月初四生於江蘇省金壇縣。父親徐養秋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好友,是中國從封建教育體系走向新教育制度的開創人之一。徐緯英從小受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的教育。1935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植物系,當時處於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她受左聯同學革命思想的啟蒙,於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為成都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的骨幹。1940年在鄧穎超同志的關照下,輾轉奔赴延安。1941年在結束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之後,到延安自然科學院生物系任教,為邊區建設培養人才。並結合邊區大生產運動,參加南泥灣自然環境調查。為發展邊區農業,徐緯英投身於甜菜、菸葉的引種和培育新品種工作。她參加寫作的《陝甘寧盆地植物志》成為當時西北地區生產與教學工作者的基本參考書。1947-1949年,先後在北方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任院主任。1949-1951年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授兼副教務長。1951-1952年在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兼室主任。1953年調入中央林業科學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副所長、所長。1954年,徐緯英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林木遺傳育種研究室,並開始了楊樹資源調查及雜交育種、定向培育研究。她培育的楊樹新品種“北京楊”、“民眾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防護林及楊樹速生豐產林的主要栽培品種,1980年獲得國家科學發明獎。1959年徐緯英領導組建了中國林學會林木遺傳育種專業委員會,並連續4屆被選為主任委員。196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徐緯英開始了中國最大規模的經濟樹種引種實驗——油橄欖引種研究。歷經30 年,徐緯英成功地證明了中國的乾旱亞熱帶地區是油橄欖在中國的適生區。1984年徐緯英被選為中國楊樹委員會主席,國際楊樹委員會第十七屆執委,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技術成就

50年代中期,徐緯英在全國率先以楊樹為材料,開展楊樹遺傳資源的生態型到雜交育種、定向培育的系統研究,同時也為全國各林業大專院校及省林科所培養了林木育種技術骨幹。1958 年中國林業科學院成立,她任林業研究所副所長,併兼任林木遺傳育種研究室室主任,在她的帶領下,制定了全國林木遺傳育種的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方向和重點,提出的技術關鍵,具有開拓性。在她領導下由遺傳育種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林木育種項目的建議書——《我國林木良種選育研究》,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採納,列入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此項目是林業系統最早列入國家科技攻關的項目。此後,她又組織了全國林木育種專家協作攻關。經過“六五”、“七五”的共同研究,從母樹林經營、種源選擇到重要針葉樹種及闊葉樹種的良種選育,使中國林木育種的科學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並為生產提供了系列良種,為林業部種子管理機構提出科學管理技術。這一建議書獲中國林學會“對國家重要建議”的特等獎。
從1953年開始,徐緯英與樂天宇在全面調查中國楊樹資源和楊樹生態型(種源)基礎上,根據育種目標,進行了大量的雜交,並對遠緣雜交有獨特的創新。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培育出“北京楊”、“民眾楊”。“北京楊”其父本是“青楊”,母本是“鑽天楊”,1956-1981年育成,解決了育種技術和育種程式。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林業界第一次用人工雜交育種方法育成的新品種(無性系),1978年該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1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民眾楊”是用“小葉楊”作母本,“鑽天柳”與“旱柳”的混合花粉為父本,雜交而成。對其生理、形態、材性及遺傳物質進行了測定,並採用了同功酶、免疫化學、放射自顯影方法,證明它具有雙親本的雜交種。它的成功不僅為中國提出了新的優良品種,而且將新的育種途徑及遺傳學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項目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0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新品種成為中國“三北”地區,直到青海、西藏三江流域的防護林及用材林的主栽品種,大幅度的提高了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及環境保護的生態效益。“民眾楊”遠緣雜交品種適應性強,十分耐旱、耐鹽鹼,是西北乾旱地區造林成活率最高的楊樹樹種。“北京楊”耐寒、喜水肥、樹態美、是民眾喜愛的樹種。徐緯英不僅關心本學科的發展,而且還組織綜合學科對楊樹栽培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由於她在楊樹方面的突出貢獻,她成為世界著名的楊樹專家。1980年中國成功地加入了國際楊樹委員會,她負責組織了1988年世界楊樹會議在中國的召開,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楊樹學術界的地位。
1963年徐緯英由林業部派去阿爾巴尼亞學習油橄欖栽培技術時,適逢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沿岸各國後到達阿爾巴尼亞。在使館舉行歡迎周總理的會上,徐緯英向周總理匯報了油橄欖情況。由於周總理與陳毅副總理早就對油橄欖有所了解,決定引種油橄欖。阿爾巴尼亞總理謝胡得知,就決定贈送一萬株油橄欖苗木給周總理,並用專船運到中國湛江港。從此,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油橄欖的引種試驗。徐緯英肩負周總理的叮囑,立下誓言,一定要引種油橄欖成功,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謀幸福。她同熱心於油橄欖的人們共同努力,在全國數百個栽種點試驗。中國能否引種油橄欖?中國有沒有油橄欖適生的地方?是中國林業科學上有爭論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沒有解決的問題。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氣候是“夏雨型”,而油橄欖主產區地中海沿岸是“冬雨型”,雨型不同不能引種。由於意見的不統一,油橄欖的引種、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阻力。徐緯英抱著一定引種成功的決心,研究油橄欖不同品種的生態特性;研究世界油橄欖發展史及現今的分布;研究地中海沿岸地區及非洲油橄欖的栽培措施;研究中國廣大亞熱帶氣候、雨量及其分布的複雜差異,並結合全國各地的栽培試驗,證明油橄欖在其發育周期中,夏季的乾旱是油橄欖的逆境。為了果實發育良好,夏季它需要水(灌溉)。世界油橄欖分布區的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可以說也是“夏雨型”,他們引種油橄欖成功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說明“夏雨型”地區已有引種成功的先例。經過30年的研究,徐緯英總結了中國的試驗,證明中國的乾旱亞熱帶地區是油橄欖在中國的適生區。其代表地點是:
(1)長江上游支流白龍江河谷區——甘肅省隴南武都等;
(2)金沙江乾熱河谷區——四川省西昌等;雲南省永勝、賓川、昆明等;
(3)長江三峽河谷區——湖北省巴東和四川省奉節、巫山、萬縣等;
在這些適生區油橄欖的產量,達到了地中海沿岸高產的水平。並在這些地區篩選出適宜該地區生長的品種,同時培育出中國自己的品種,並解決了油橄欖產品加工技術等問題。
她的學術論文“油橄欖在中國的適生區”發表在國際橄欖油委員會的刊物《OLIVAE》上,被世界學術界承認。
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政策指引下,1988年她離休後,走民辦的路子,兩次組建油橄欖科技開發公司,用實踐走出了將油橄欖系列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子。初步實現科、工、貿一體化。她首次提出了油橄欖果實品質及油質特性,提出了油橄欖油的工業用、食用品種分類標準,鑑定了43個一類油用品種乾基含油率高於40%,24個一般油用品種乾基含油率為30%~40%,提出了製取油質油橄欖油的關鍵技術。她通過篩選出乳酸菌種和脫漕工藝,研製成功油橄欖乳酸發酵製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她利用油橄欖渣餅飼養母牛及肉雞,屬國內首創。她與有關單位共同研製了油橄欖產品,先後已研製出食用型、美容護膚型及燙傷型的橄欖油製品,為油橄欖開發利用開拓了新領域。
徐緯英是黨培養下成長的科學家,她胸中裝著黨、人民、科學。被人們譽為“我國林苑女傑之一”。

簡歷

1916年農曆4月4日 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
1935-1940年 在南京金陵大學學習。
1940-1941年 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1-1946年 延安自然科學院教員。
1947-1948年 北方大學農學院院主任。
1948-1949年 華北大學農學院院主任。
1949-1951年 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兼副教務長。
1951-1952年 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室主任。
1953-1958年 任中央林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研究室主任。
1958-1979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兼林業研究所副所長。
1979-1988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兼林業研究所所長。
1988年 離休。

主要論著

1 樂天宇,徐緯英.陝甘寧盆地植物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57.
2 徐緯英等.楊樹選種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
3 徐緯英主編.楊樹.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88.
4 徐緯英.新雜交種——民眾楊.林業科學,1984,20(1):122~131.
5 徐緯英.阿爾巴尼亞油橄欖及其在我國的引種.林業科學,1965,10 (1):86~99.
6 徐緯英.油橄欖品種及品種改良.林業科學,1978,14(2):31~36.
7 徐緯英.油橄欖——方興未艾的傳統食品.食品與機械,1992,(21世紀中國食品增刊):107~113.
8 徐緯英.油橄欖.見:陳統愛主編.中國山區經濟林發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314~332.
9 徐緯英 主編 《營養之王橄欖油》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發行2009年四月第一次印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