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華

徐盛華

徐盛華,1939年,徐盛華出生在江蘇揚州江都縣的農村。

基本信息

成績優異 結下航天緣

1939年,徐盛華出生在江蘇揚州江都縣的農村。與同時代許多人一樣,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在家裡6個兄弟姐妹當中他排行老四,而在他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照顧6個孩子,支撐這個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他母親的身上。直到1949年,年滿10歲的徐盛華才有機會跨入學校的大門。那時候上的是私塾,學習的地點是一座舊廟。所謂私塾,就是只有一名老師,幾十個學生,不分年級,不分班,課程也極其簡單——識字、背書和練習寫字,第二年開始學珠算。他就是在這樣的學校上了兩年學。
1951年秋,徐盛華獲得了插班到附近國小繼續學習的機會。剛進入國小的時候,老師將10歲的徐盛華安排到了四年級。語文等課程還能夠跟得上,但由於之前在私塾學習,他的數學基礎沒有打好,所以數學成績很差。面對跟不上課程的困難,他從沒有想過放棄,因為他深知這次求

徐盛華徐盛華
學機會來之不易。生就一副不服輸性格的他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把數學學好。他除了在學校格外認真聽老師的講課之外,課餘時間還繼續琢磨怎么才能提高數學成績。通過不懈努力,國小升國中的時候,徐盛華的數學考出了滿分的好成績。上國中後,他更是認真鑽研數學,在升高中的時候,他不僅數學成績仍然是滿分,而且在對數學的不斷鑽研過程中,他深深地愛上了這門學科。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學生時代的努力沒有白費,徐盛華那種努力鑽研的勁頭和對數學的愛好,為他今後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走上工作崗位、乾好工作奠定了基礎。成績優異的徐盛華在高中畢業時被保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飛彈總體設計專業。在學制六年的大學學習和生活中,他再次成為成績優異的佼佼者。
1966年1月,面臨畢業分配的他與當時所有大學生一樣,服從國家分配,來到了當時的七機部一院,開始從事與他所學的專業對口的總體設計工作。
從踏進研究院大門,進入總體設計部的那天起到現在,徐盛華走過了整整40個春秋。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他的生活軌跡與很多人一樣,除了家就是辦公室,而且晚上還經常在辦公室里加班,生活就是這樣的兩點一線。
乾航天的人經常需要出差,去發射場更是家常便飯,而且一呆就是好幾個月。那時的交通工具還不是如今這樣的專列,而是普通的火車,一般情況下都是硬座。生活條件也是十分簡陋,幾家合住一個幾居的套間成為當時的時代特色。
即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與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徐盛華把自己的滿腔熱誠都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作為一個從事總體設計的人員,徐盛華在工作中抱定了全心全意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的想法併力求做好每件事。
由於他的認真和努力,在行政職務上,他很快由設計員做到工程組副組長、組長、室副主任,最後成為室主任;技術系列上,他由普通設計員成長為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最後當了總師。
在技術工作上,徐盛華參與設計過的型號工作涉及面很廣,先後參加了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研製,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從來沒有出現過質量方面的問題,這與他過硬的技術是分不開的。

力推新人 建立人才儲備

中國運載火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創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可以發射不同軌道和各種有效載荷的長征運載火箭系列,造就了一大批航天人才。中國航天的發展、中國航天的未來更寄希望於年輕航天人才的成長。
徐盛華十分愛惜年輕科技人才,在他身為總體室領導時,就意識到人才斷層對航天事業的影響,十分關注年輕科技人員的培養,並在當時的條件下想方設法留住人才,搭建讓年輕技術人員施展才華的平台。
有一件事令他終身難忘,那是在他成為總體設計部總體室主任之後發生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軍品任務減少,工作量也呈下降的趨勢,而當時的總體室有90多位設計人員,呈現 “僧多粥少”的局面。一方面總體室設計人員比較富餘,另一方面總體室堅持每年補充年輕人,積壓了不少能人、強人。這種情況下,收入低在所難免,當時社會上就流傳著一句很“著名”的話——“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單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號召技術人員走出去承攬民品任務,總體室發揮各工程組的特長“找米下鍋”。但是,面對市場經濟的外部環境,研究院的條件差距明顯,沒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優勢。效益不高、工作條件不太完善,許多技術人員感覺到自身價值無法得到實現,便紛紛跳槽到外面的公司。當時,摩托羅拉公司的班車都開到了研究院的生活區。
總體室自然也不例外。身為室主任的徐盛華心情沉重,意識到人才流失的嚴重性。他對室的人才構成情況進行了分析之後發現,室里承擔主要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20世紀60年代進室的四五十歲左右的那批人,而80年代以後畢業的年輕技術人員承擔的都是二線的工作,或者是跟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學習實踐,沒有具體任務。雖說目前骨幹力量並不缺乏,但新來的技術人員如果一旦在工作中感受不到自身價值,難免會有跳槽的可能。這樣發展下去,不僅人才儲備無從談起,還有可能出現人才斷層的情況,以後的工作會很被動。
預見到這一現象可能產生的人才斷層嚴重以及人才流失的結果之後,徐盛華當即召集了當時的室副主任賀祖明、劉竹生等人一起商量怎么解決留住人才、培養人才後備力量的問題。經過商議,他們確定了具體方案:一是讓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的設計人員對新來的技術人員發揮傳幫帶作用,讓年輕技術人員儘快成才;二是新的型號、新的課題儘量安排年輕技術人員來做,老同志在旁輔助,讓年輕同志得到真正的鍛鍊;三是動員老同志從一線退下來讓年輕技術人員到一線從事重要的設計工作,而老同志則承擔把關工作;四是力推年輕技術人員擔任工程組副組長、組長和室主任助理。
當時這套方案推行起來困難重重,尤其是讓50歲出頭的技術人員從一線退下來,讓年輕人承擔一線工作比較困難,他們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他們利用總體室的優勢,發揮各工程組積極開發其他項目,創造效益,改善技術人員的物質生活……這些舉措很好地調動了年輕人的積極性,使年輕人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鍛鍊,使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充分利用了老同志的經驗和智慧,發揮了集體的力量,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總體室形成了團結、安定、和諧的氛圍,年輕技術人員更加熱愛航天,安心工作。
在徐盛華擔任室主任期間,總體室不僅沒有一個人跳槽去外面公司,而且保留下來的一批年輕的熱愛航天事業、有型號研製經驗、技術水平高的骨幹,後來有的人逐漸走上重要的行政崗位,有的人成為型號總師和專業技術帶頭人。

屢克難關 攻堅顯身手

從事航天事業的風險很大,在工作中困難也很多,而且困難的來臨往往是讓人意想不到的。
擔任長征三號火箭總設計師的徐盛華在發射場遇到過兩次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1997年6月5日,執行長征三號火箭飛行試驗任務的時候,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天公不作美,開始打雷下雨,眼看著發射任務必須要推遲。但推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推進劑已經加注完成,要停止發射就必須把-253℃的液氫和-183℃的液氧從貯箱裡卸出來,卸出時要對貯箱的絕熱層、共底與低溫閥門和氫氧發動機進行保護,這項工作相當困難,風險很大。而如果不卸出來的話,推進劑會有所揮發,另外貯箱的絕熱層、共底與低溫閥門和氫氧發動機長時間在低溫下的保護同樣困難。另一方面,火箭要發射的是通信衛星,其視窗一旦錯過就得再等24小時,甚至再等第二個24小時,這要求火箭必須隨時保持發射狀態。
考慮到這一系列因素,大家面臨著卸與不卸的兩難境地。現場指揮部開會,爭論得很激烈,指揮長點名問:“徐總,請你說說該怎么辦?”徐盛華說:“第一方案是卸出來。除非明天天氣好,就可以不卸出來。”由於天氣好壞無法把握,最後,經過商量,指揮部決定卸出來。
經過近30個小時的連續工作,大家想了很多的辦法並採取了大量的措施,終於成功卸下推進劑,確保了產品安全,並在合適的時機第二次加注成功,保證了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
2000年,長征三號火箭執行風雲二號衛星發射任務,在發射前檢查時,發現火箭的三級氫氧發動機被多餘物污染,要解決問題必須要更換髮動機上的7個部件。長征三號火箭研製史上從來沒有在發射場為火箭動過這么大的“手術”,廠房和設備等各方面的條件都無法滿足“手術”的需要。發射試驗隊緊急開會商討對策,以決定是把火箭運到北京還是就在現場換。運回北京,會使時間和成本劇增,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發射將推遲;在發射場進行,沒有先例,風險也很大。面對這個兩難決定,徐盛華等試驗隊領導經研究決定,就在發射場進行。決定一出,立即招致很多在場的人的反對,有人問:“你們膽子怎么這么大?這要出了問題怎么辦?”
此時,徐盛華站出來說:“我是技術負責人,是總師,出了問題我負責。”這並不是一句豪言壯語,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徐盛華和同事們同心協力,精心組織,一起想了很多辦法,安排好工作的操作流程。為此,徐盛華整夜整夜睡不著覺,感覺壓力非常大,血壓也是那時候升上去的,之後就再沒下來。
雖然付出了這些代價,但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經過一個星期的緊張工作,“手術”獲得圓滿成功。隨後火箭順利上天,他們完成了任務。

不畏困難 創造性工作

在這么多年的工作中,徐盛華也經歷過很多讓他覺得自豪的事,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國人向中國人豎起大拇指那一刻。
1985年10月26日,中國航天向世界宣布: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火箭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服務。1986年8月,徐盛華作為中國航天代表團的技術顧問赴美國、加拿大,宣講長征二號、長征三號及長征二號捆綁火箭。長征三號火箭的性能、可靠性和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美國人的眼球,1986年9月至1987年1月,先後有美國西聯衛星公司、特雷和泛美公司與我國的長城公司簽訂了用長征三號火箭發射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衛星的契約。1987年2月,徐盛華代表長征三號火箭研製隊伍率技術代表赴美國休斯公司洽談星箭接口問題。在這期間,徐盛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當時發射國內星,火箭提供衛星熱、力、電磁環境和機械、電氣接口協調就可以了。發射外星除了進行商務談判外,還需要進行技術談判,首先要提供全面介紹長征三號火箭的用戶手冊,還要提供星箭載荷耦合分析、熱耦合分析、電磁兼容性分析、發射軌道分析、星箭分離分析等10多份分析報告,還要形成帶有法律性的接口控制檔案。這些任務一下子落在時任長征三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的徐盛華身上。由於中國航天長期處於半封閉狀態,首次承攬外星任務,首次遇到此類問題,不僅是自己不了解國際上的慣例,同時,美國方面也不了解中國的情況,不信任中國人的能力、水平,使得這件事情處理起來困難和風險加劇。
給徐盛華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當時做星箭載荷耦合分析的時候,美方不相信中方具備此項能力,要求中方拿出50萬美元來委託美國人做。徐盛華和同事們不假思索地拒絕了這個要求,他們暗下決心,一定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完成分析報告!
於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們組織了大批專家,經過幾個月嘔心瀝血的工作,最終完成了報告。再次來到美國休斯公司進行協調的時候,他們把報告拿出來,沒想到,由於害怕中國人拿不出來,休斯公司也組織人手做了這個分析報告。當休斯公司把自己工程師做的報告和中方做的報告一對比,發現結果驚人的一致。美國人由衷地對這群不服輸的中國人豎起了大拇指。
第一步困難解決了。接下來,徐盛華組織總體室的技術人員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所有技術檔案,在1989年12月美國休斯公司的評審中一次通過。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載著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騰空而起,準確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使中國運載火箭首次進入國際市場。而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徐盛華和同事們所做的工作在中國航天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極富開創性的,並為以後對外發射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肩負使命 迎接新挑戰

2000年6月,發射風雲二號衛星之後,長征三號火箭圓滿完成任務,光榮地退役了,徐盛華擔任長征三號火箭總師的使命也結束了,但幾十年的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
2001年1月,帶著這筆財富,徐盛華被任命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新一代運載火箭有別於以前的任何一枚長征系列火箭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可靠、低成本、大運載能力、適應性強和無毒無污染。可以說它集合了以前所有長征系列火箭的優點,是我國運載火箭技術跨上新台階的標誌。新一代運載火箭對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1年5月,國防科工委明確新一代運載火箭作為背景型號開展預先研究,將預研課題歸納為5類,29個專題,並確定了8大關鍵技術。
徐盛華和他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隊伍在國防科工委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領導下,充分利用集團內部資源,組織各方面的力量,經過3年半的預研和1年的預發展,完成了5大類、29個專題的預先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預研成果通過了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國防科工委的驗收。在新一代運載火箭預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製隊伍開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總體技術方案論證工作,形成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展思路,研究確定了設計原則、總體方案、分系統方案論證及研製計畫流程等各方面的內容。新一代運載火箭總體方案和各分系統方案已經通過了專家評審,並且形成系列化、模組化的運載火箭方案。2006年8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新一代運載火箭立項研製。
2006年1月,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徐盛華被任命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技術顧問。他像許多航天老總一樣,為了航天事業,繼續發揮著餘熱。
已年近七旬的徐盛華,身體仍十分健康。這得益於他從國小開始熱愛長跑而打下的根基。高中時,他還參加過馬拉松比賽,達到了二級運動員的標準。而在哈爾濱上大學時,他每天早上都會早起晨練,長跑回來洗冷水澡,四季如此。愛好運動的徐盛華參加工作之後沒有太多的時間鍛鍊身體,但他每天都堅持步行上下班。
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徐盛華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奠定了他乾好工作的基礎。直到現在,徐盛華仍在為航天事業奉獻著光和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