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簡介
《徐悲鴻雄鷹圖》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徐悲鴻 的作品。
《徐悲鴻雄鷹圖》的尺寸為:133×66cm。畫作上的鈐印為:“徐、東海王孫”。作者落下的款識是:“晦庵老兄惠教,卅四年八月十日日本乞降,悲鴻寫。”。
作品欣賞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此畫乃徐悲鴻為日本投降而作。畫家眼前是滿目瘡痍的土地,飽受摧殘的同胞,八年來所有慘絕人寰的景象還歷歷在目。此時聞得日本投降,勝利的喜悅,對逝者的哀思,對敵人的痛恨,種種情緒激盪於胸口,唯有畫筆可以紓解。
此幅中雄鷹的目光如炬,一如千軍萬馬中之統帥將領,勇猛睿智。雄鷹伸展的羽翼先以淡墨濕筆暈染,隨之以濃墨繪製凸起的羽翎,粗重的墨線增加了羽翼的厚度,表現出了鷹擊長空的激昂氣勢和強大的力量。其下惟稍稍點染秋草荒原,意指蒼穹無限任君翱翔。雄鷹以拉長的拍翼姿勢蓄勢待發,顯示中華民族戰勝侵略者,終將重新騰飛。徐悲鴻一片拳拳愛國之心,由畫作中流露出來。
徐悲鴻筆下的鷹充滿激情。然而他對鷹抱著一種矛盾的心情,他說:“我喜歡畫鷹,但有時並不喜歡鷹。”顯然,鷹擊長空的威猛矯健,是力量與自由的象徵,是畫家所喜愛與讚美的;但其“飛揚跋扈”又顯然是他所厭惡的。就在這樣一種矛盾之中,他屢寫飛鷹而不倦,並最喜題“飛揚跋扈為誰雄”一句。畫家曾在歐洲接受寫實主義的訓練,並勤於寫生、觀察力強。早在1908年,徐悲鴻留意到香菸盒上的野獸肖像,其後在上海觀察馬戲團動物,開始了他對描繪動物的興趣。發展至後來,甚至可以用於寓意時代社會,以不同類型動物象徵人性複雜。徐悲鴻時常藉助筆下充滿力量的生命表達自己熱望中華民族覺醒與強大的迫切心情。
畫家簡介
徐悲鴻(1895年-1953年),我國藝術巨匠,同時也是傑出的美術教育家。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進入現代之時,徐悲鴻無疑是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了扭轉中國畫抄襲、模仿、缺乏生活氣息的萎靡頹風而大聲疾呼,他學貫中西,將西方精湛的寫實技巧融匯到中國繪畫之中,為傳統藝術的革新與發展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由於他在繪畫理論和實踐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術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貢獻,他被國際評論譽為“中國近代繪畫之父”。
1895年,徐悲鴻出生在以“盛產”文人、才子著稱的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其父徐達章是當地知名畫家,他精通詩文、書法、篆刻,尤擅繪畫。徐悲鴻自幼隨父習詩、書、畫、印,打下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17歲的徐悲鴻已是宜興知名的畫家,在宜興女子師範學校、彭城中學、始齊國小三校任圖畫教師。
1916年,徐悲鴻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課餘苦修素描。暑期應聘到明智大學作畫,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翌年5月,徐悲鴻拿到了明智大學的一筆稿費,赴日本學習美術,年底回國。這年12月,徐悲鴻北上,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民主與科學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在美術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當時他就明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
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方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赴法國留學。徐悲鴻到達巴黎,隨後考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高爾蒙為師。1920年冬,經法國大雕塑家唐潑特介紹,徐悲鴻拜C・柯羅的學生、法國國家畫會領袖達仰為師。1921年夏,赴德國訪問柏林美術學院,並先後去英國、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國,參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和美術遺址,悉心觀摩和研究歷代藝術傑作,並臨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呂東、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歷經8年苦讀,通過對歐洲藝術如饑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藝術造詣。
1927年春歸國後,徐悲鴻奮力投身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當中,受田漢之邀,出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同時受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在教學與創作中,提倡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薦,受聘擔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提倡中國畫的革新,反對保守主義,曾親自拜訪並聘請畫家齊白石出任該院教授。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國畫《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畫《�我後》,開中國歷史畫一代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