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1997年被評為浙江省名中醫,同年被指定為浙江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2002年被評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所獲榮譽
從事中醫內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40年,大學畢業後在江西基層8年,運用中藥對傳染病治療的研究,特別對流行性出血熱、乙腦、流腦的搶救,得到當地衛生局的好評,為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自1971年調入浙江省中醫院中內科後,即成為開展中醫“三衰”的學術帶頭人,也是省內開展並組建中醫急症協作組成員之一,制定治療方案和協作藥物研究,率先成立中醫急症科,是“止血1號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研究人之一,獲1992年浙江省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為我省中醫急症工作作出貢獻。自1976年在陳過教授,楊繼蓀主任醫師的指導下,轉入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的研究,使我院成為全國肺心病協作組長單位,主持秘書和常務理事工作,目前是全省呼吸病學基地的學科帶頭人。
擅長專業
她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防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間質纖維化等呼吸系疾病,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急慢膽囊炎等肝膽疾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統疾病,胃腸道等疾病、肥胖等內分泌病及婦科病均有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醫療實踐中,善於針對各類疾病的臨床表現特點,制定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案,極力主張中西醫結合最佳化選擇治療以發揮其所長;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研究成果,合理用藥,並也彆強調扶正固本法在緩解病情中的重要作用。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她形成了鮮明的診治特色。特色之一是重視辨證的整體觀與衡動觀。她認為在辨證時,應善於從紛繁複雜的徵象中審理出病變的本質與疾病的根源,並靈活用藥。在處方上主張“醫必執方,醫不執方”,藥量上輕重不一,起到疾病的轉折點。不同的病在急慢性上有著極大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治法,特色之二,是治病必求其本,在她的治療過程中必有其治療的思路和治療的結果,使病情的轉歸,隨著初診的方案一步一步的達到陰陽平衡和氣血的和順,達到臨床緩解和臨床痊癒。特色三是中西醫的結合,她強調傳統的中醫辨證是從巨觀上進行的,通過蒐集四診資料,採用直觀和類比歸納的方法認識疾病,現代醫學是微觀的,從病因到病理的變化,兩者有可同性和不同性,故她認為治療上從整體出發,強調人體內部的完整的協調性和人體與外界自然環境的統一性,結合四診八綱、六經分證、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互補,不斷地吸取和接受歷代各學科、各醫家學說的經驗,結合現代醫學的病理學變化和現代的各項檢查融化在中醫學術之中,達到巨觀與微觀的結合,使很多的疑、重、危病得到緩解和痊癒。特色之四是她主張遵循《內經·素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在治療和調攝相結合的基礎上,採用清中帶補、寒溫相併、動靜結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標、標本兼治的法則,從1983年以來,利用對慢性呼吸系疾病發作期與緩解期的時間差。首舉“冬病夏治”,“冬令調治”,按整體和階段的調理,為該病的發生、發展達到緩解,甚至可達到臨床痊癒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特色之五是廣收博採,用藥靈活。她積累了豐富配伍經驗,一藥多用,內外結合,她認為在哮喘病人中出現的過敏現象,是內在的上皮細胞,過皮膚疾病也是上皮細胞,故大量的皮膚科的藥物用在哮喘病中起到奇效;由於病的不同部位,採用不同的引經藥,達到了較快的緩解;在複雜、疑難的病例中,其方藥不多,但能給予全面照顧,做到藥物動靜結合,氣血津液兼顧,陰陽五臟平衡,獲得理想的療效。
她對科研一向孜孜以求,在80年代初,主持 “慢性肺心病緩解期冬病夏治臨床研究”課題,獲得浙江省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從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期和緩解期的病理特點研究,提出慢性肺原性心臟病陰陽轉化的機理,完成“慢性肺原性心臟陰陽轉化征的研究及清熱養陰的套用”課題,獲得浙江省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嗣後在“冬病夏治”的“夏治一號”基礎上組成肺心固本沖劑,集益七、溫腎、清熱、活血諸法於一體,“益氣溫腎清熱活血法對COPD肺功保護作用的研究”,並獲浙江省中醫藥技術創新二等獎。歷年來共主持和參加省級課題10項,已通過鑑定8項,獲論文獎3篇,參編《實用中西結合呼吸病學》,《呼吸系病理學和治療學》共12萬字,在學術上有較深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