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摘要
江蘇省豐縣中學,是江蘇乃至中國近代普通教育的先驅者之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同時也是江蘇省首批辦好的省重點中學。1958年3月被省教委確定為首批省屬重點中學,系江蘇省16所省屬重點中學之一。1978年3月,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1992年4月被省教育學會確認為首批合格的重點高中,2000年4月通過國家級示範高中驗收,2004年3月轉評為省四星級高中 ,系省首批四星級高中之一。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德育先進學校”、“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單位”、“江蘇省模範學校”等國家級、省市級榮譽。豐縣中學致力於培養“品質高尚有智慧、全面發展有特長”的高素質中學生,在徐州市乃至全省享有較高聲譽,在蘇魯豫皖周邊地區受到廣泛讚譽,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被譽為“蘇北教育戰線上的一顆明珠”、當代“大學生的搖籃”、“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教育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學校創辦於1923年,初名豐縣縣立初級師範學校,後幾次更名,1953年正式定名為江蘇省豐縣中學。原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同志曾先後兩次題寫校名。
學校自2003年遷至新校區以來,學校正在向著“高質量、示範性、有特色",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中國名校的目標邁進。新校區整個校園由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設計。
校史沿革
江蘇省豐縣中學可追溯到1923年創辦的豐縣縣立初級師範學校。
建校初期
民國十二年(1923年),江蘇省豐縣中學的前身、豐城第一所新式學堂——豐縣縣立初級師範學校在豐城文廟(今豐縣文廟)成立,首任校長董仲安;次年招收國中班。
民國十八年(1929年),豐縣縣立初級師範學校開始有中共黨員開展革命活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豐縣縣立初級師範學校改名為豐縣縣立初級中學,李貞乾任校長,中共早期黨員孫叔平來校任教。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豐城淪陷,豐中被迫流亡分散辦學,豐中一批學生參加了李貞乾校長組織的“豐縣人民義勇軍”抗日組織。
我校第三任校長李貞乾同志歷任豐縣中學校長、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湖西行政公署專員,1942年12月在對日軍石井師團反包圍戰鬥中不幸犧牲,以身殉國,系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英雄團體之一。李貞乾同志在擔任豐縣中學校長職務期間,結識了豐縣中學教師、中共早期黨員、徐海蚌特委書記孫叔平,即後來著名當代哲學家、教育家、哲學史家、南京大學第一任副校長、黨委書記。在校期間,兩人共同領導了我校王效斌(後來任鐵道部副部長、鐵路局長、黨委書記)、梁步庭(後來任山東省委書記)等進步學生組建“青年抗日救國服務團”進行抗日活動;並聘請進步思想者劉尹齋(後來任徐州市政協副主席)到校執教。李貞乾校長全家26口均參加了抗日工作,帶頭捐槍、捐火藥、賣田支持抗日。1938年秋,千餘日、偽軍突襲李貞乾的老家李新莊,李貞乾的四弟李秉功被日軍烈火焚身,母親等16口家眷被抓。日、偽軍揚言:“如果李貞乾不繳槍投降,就把他全家人潑上煤油燒死。”大義凜然的李貞乾回答:“我心疼親人,但更痛恨侵略者!寧可犧牲全家,決不向敵人屈膝。”[3]李貞乾校長是“豐中精神”的偉大實踐者之一,為紀念李貞乾校長對中國民族解放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我校在新校區體育館前建造塑像以表紀念。
建國以來
1949年10至11月,豐中復校開學。
1950年,全國省市調整,徐州市劃歸山東省,學校調整為“山東省立豐縣中學”。
1953年,徐州市重新劃歸江蘇省,學校復名“江蘇省豐縣初級中學”。
1954年,為滿足建國以來發展人才的需要,根據縣教委部署,豐中本部改制為豐縣第一初級中學,部分師資、班級遷至縣渠樓地區,稱豐縣第二初級中學。同年,豐縣第二初級中學改名為豐縣渠樓中學。
1956年,豐中招收兩班高中班,成為完全中學。
1958年3月,學校定名為“江蘇省豐縣中學”,並被江蘇省教育廳確定為省屬重點中學。
1978年3月,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
1992年4月,被省教育學會確認為合格的重點高中。
2000年4月,通過國家級示範高中驗收。
2004年3月,轉評為省四星級高中,系省首批四星級高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