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隍廟

徐州城隍廟

徐州城隍廟,位於舊時的城隍廟街(即現在青年路266號大院)。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多由有功於當地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明洪武二年知州文景宗建。城隍廟是坐北朝南建築,有三個拱形廟門。大門外左右兩旁各蹲著一頭大石獅子。

建築歷史

入大門後,廊下兩邊立著哼哈二將的高大塑像。二門為戲樓、再後面是城隍大殿。大殿里懸掛著帷幔,城隍爺坐北朝南,身穿朝服,十分威嚴。城隍兩旁是青面紅髮、惡煞猙獰的判官和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四大功曹像。這是明初朱元璋敕封時規定的神鬼群像。大殿門正中有一幅對聯:“善者昌,善者不昌,祖上必有餘殃,殃盡必富;惡者殃,惡者不殃,祖上必有餘德,德盡必殃”。上方懸掛著一塊藍色橫匾,上書四個鎏金大字: “你來了么”,這是道教以因果論教化眾生的宣教聯語,看過會使人頓生敬畏之心。門兩旁柱子上的對聯是:“陽世去疏由你霸道,陰曹網密任許胡行”。抱柱後各懸一聯為:“無心為善,雖善不善;有心作惡,是惡必罰”。橫幅為“善惡昭章”。大院內兩邊是東西廊房數間,其內泥塑陰間十八司群像,分別為組成賞善罰惡的場景,那些生前作惡之人,死後在陰間裡受審判,上刀山、下油鍋,身受磨難,而多行善事則高壽多福,妻榮子貴。在大殿後面還配有一座寢殿,殿內塑有城隍夫妻像,此處幽靜,為香客止步之地。

徐州城隍廟每年正月初五、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必有廟會。正月是主會期,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在民間稱做“鬼節”。也是城隍廟會的會期。徐州府城隍神(俗稱城隍老爺)是初漢名將紀信。

據史書記載:“高祖三年,漢王被項羽困於滎陽,漢軍援絕糧盡,乃遺二千餘人披甲戈夜出東門,楚軍四面圍擊。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楚兵以為已擒漢王,皆呼萬歲,解圍而往城東看,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而遁。滎陽城破,項羽勸降未遂,遂燒死紀信。後來,紀信被封為‘贊化靈公徐州府城隍’。紀信捨身救駕為民眾共贊,全國有二十餘座府縣,都尊他為當地的城隍。”

歷代帝王都積極推崇“城隍為冥神”,並賦予城隍神享有地方正衙的職權,使城隍神升任為地方冥官。城隍神升為冥官之後,神權提高了,即能呼風喚雨,也能除魔降妖。他的司職也隨著增大,大到能管理世上人間之大事,大凡旱澇災異、農業豐歉、生疾罪禍、求子祈壽等,都成了他的掌管範圍。因此,上城隍廟祈求的人越來越多,香火一年比一年旺盛。宋代,帝王爭相給城隍神加封,大小城邑的城隍神,都分別加上了王、公、侯的頭銜,定京都城隍為王(佑聖王)。明代“重新封爵”,加封了許多“王”。按品秩:“王”為秩一品、“公”為秩地品、“侯”為秩三品、“伯”為秩四品。這次提封,未提升紀信,新的秩品制度,冷落了徐州府城隍。

紀信捨身救駕、忠於漢王的品格,曾感動歷代民眾。徐州百姓便以漢王回歸故里,回憶紀信時是以兄弟相稱為由,給紀信獻上莽袍玉帶,其身分比京都城隍還顯要。

徐州府城隍廟會,以年初為例,初五二更後,道士擊法器頌經,將安置在後樓過年的城隍木雕神像,請到前殿、準備升堂執事。執事人員兩旁站到,肅靜迴避牌樹起,鼓擂鐘鳴,大殿里森嚴怵惕。在道士的誦經聲中,香火逐漸興旺起來。

城隍廟內,有關塊“有求必應”的匾牌,暗示:公私每有祈禱,均可得以護佑;只要有人遇到困難或麻煩,都可以到城隍廟來求神保佑。因此,四方雲集之眾,紛紛進廟敬香。城隍廟內摩肩接踵,整條城隍廟街人頭攢動,往來如梭。傍晚降臨,廟內燈火輝煌、煙霧瀰漫,人山人海,殿堂大院已無插足之地。

城隍神啟印就職後,首先是巡視全城,了解民情。“城隍出巡”是城隍廟會最為隆重、最為突出的一項重大活動。當天上午,廟裡組織起一支相當龐大的出巡隊伍,起用“大五堂”執事,前有鑼鼓開道,後有旗、牌、棍、傘、瓜、鋮、斧、扇等,隨後是數十桿各色大旗,像古代行軍的先鋒旗幟,隨風招展,耀眼奪目。旗後是城隍爺乘坐的八抬大轎,轎後跟隨十數人,以替換勞累的轎夫。大轎兩邊是“對子馬”。所謂對子馬,就是一對執事騎著馬,保衛大轎,一個是雄赳赳的武士的打扮,身上背著黃絲綢扎著的令箭;另一個是文官裝扮,懷抱著黃綢子包著的城隍爺大印。“對子馬”顯示城隍爺的威嚴,以示民眾。

在城隍爺轎後則是另一番景象。後隊由此化裝成判官、小鬼、帶領一批裝扮或定罪問斬或受刑的“罪人”。在這裡有各種荷校桎梏的罪犯,個個赤背披髮、下穿紅褲,背後插著落支亡命箭,箭上書寫“敕令×××罪犯一名”,五花大綁,虛像是送往刑場的囚犯。這種嚇人的表演是惡有惡報的因果形態,用以警示民眾從善。

其後,展現的是雙排“香班”,人數多少不限。他們也是散發披背、紅褲著身,兩腕有銀鉤穿入皮肉,用絲線掛上銅香爐,爐內有點燃的檀香。然後,手裡攥著一個龍頭支棍,將另一頭撐於腋下,使臂伸直而懸空。這種表演會使人產生痛感,覺得可憐,可是他們卻毫無怨色,認為是“罪有應得,甘受刑罰”。

在城隍出巡的隊伍後面有各種中國民間藝術表演,其中有踩高蹺的、劃旱船的、耍大頭娃娃的、舞獅子的,還有一種“燒包會”的表演非常有趣。燒包會是由一名男子頭頂花手巾扮成婦人,懷裡抱著小狗當作小孩,倒騎驢背、翻穿皮襖、頭戴草帽,不倫不類的打諢逗笑。在他前面,有一人扎著沖天小辮、牽著毛驢,在人叢中左沖右撞、插科打諢,特別吸引觀眾。這些都是其它廟會無法效仿,難以動用的節目。

城隍爺出巡的路線,得按主持道人事先抽籤的結果而定。按理,城隍爺應該視察四門,可是出巡的隊伍只去南、西、北門,從不去東門。傳說:城隍奶奶的娘家住在東門裡,女婿途徑丈母娘家門口,乘車的應該下車,騎馬的需要下馬,這是禮節規定,否則要遭丈母娘的鞭打和民眾的恥笑。城隍爺是木雕神像,坐轎出巡,無法下轎,所以不敢去東門巡視,只能繞道而歸。晚上,廟內戲樓必演“大戲”。過去,每逢廟會定演大戲,以此吸引民眾,此俗由來已久。古代祭祀,民眾在巫的組織下表演儺舞。以後,由儺舞發展到儺戲。各地城隍廟都建有戲台或戲樓,在此演戲是為廟會助興。

十天廟會,民眾玩得開心,商家、小販更加高興。廟會擴及到察院街(大同街)、道台衙門街(文亭街)、南門大街(彭城路)及其它街巷。各家商店、攤點都是生意興隆,書場、劇場天在爆滿,直到正月十六,黃樓會起,這片熱鬧的場面才得恢復平靜。有人統計過,一次城隍廟會,僅廟裡的收入,足夠廟中6個道士一年的生活費用。

北伐以後,廟中戲樓告危拆除,其它房屋為銅山縣民眾教育館所用。1939年,日本特務機關借神道設教,令人四處募捐,重修城隍廟。僅修了大殿塑像,其餘均未動,不久廟廢,廟會也沒有再現。

城隍紀信

紀信廣場 紀信廣場

紀信,字成(?——公元前204年),江蘇省銅山縣(徐州市銅山區)紀家灣人,也有人說是四川西充或山西洪洞縣人。公元前209年,跟隨沛公劉邦起兵,參加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在戰爭中成為劉邦的重要將領和親信。後隨劉邦攻入廣武關,進入鹹陽,推翻秦王朝。紀信曾隨劉邦赴鴻門宴,並與樊噲、夏侯嬰、靳強一起,持劍步行,保護劉邦安全返回駐地霸上。公元前204年,紀信為了大漢國的興起,在古滎陽(今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下同),假扮漢王劉邦,捨命誑楚,救了劉邦性命,自己卻被項羽怒而焚之。紀信的忠烈事跡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