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孚遠

徐孚遠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松江華亭(治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詩人。崇禎二年(1629)陳子龍、夏允彝、徐孚遠、彭賓、杜麟徵、周立勛六人組成文社“幾社”,以道義文章名於時。明亡後曾起兵抗清,後追隨鄭成功到台灣。著有《釣璜堂集》、《幾社會義集》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徐孚遠 ,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家住南門內新橋河西,為首輔徐階小弟徐陟的曾孫。幼能詩文,才氣橫溢。與陳子龍、夏允彝交厚,為“幾社”創始人之一,並加入“復社”。崇禎十五 年(1642)舉人。時民變迭起,天下大亂,乃研習兵法,有救國利民之志。曾與陳子龍主編《皇明經世文編》。陳子龍任紹興推官,孚遠引東陽義士許都與子龍相見,使其召募義勇。不久,“東陽激變”之事起,浙東大震,陳子龍隨上級前往平定事變,許都漸漸不敵,請求投降,陳子龍認為“受降如受敵”,予以拒絕。之後陳子龍上級認為軍糧不足,應該接受對方投降,許都第二次請求投降時,陳子龍答應任談判者。之後陳子龍上級允諾,只要許都投降,就赦免其死罪,許都大喜,遣散大部分部眾,率兩百多人投降。但是陳子龍上級浙江巡按左光先背信棄義,堅持要殺許都,陳子龍屢次懇請而無結果,許都和手下六十多人被殺,孚遠和何剛以為陳子龍背信棄義,曾以此責備子龍,二人幾乎絕交。所幸後來澄清誤會。

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華亭知縣舉城降於清。孚遠與陳子龍、夏允彝等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跳城得脫。入閩,唐王授以福州推官,升兵科給事中。次年,命為行人司使。唐王政權覆滅後,渡海入浙。往來於浙、閩間,聯絡各地義軍,要使他們互相協作,共圖大事,但握有實權的將帥不肯聽命。

順治六年(1649),復返浙東,入蛟關,結寨於定海柴樓。正好監國魯王從長垣至舟山,就到魯王處。升為左僉都御史。順治八年,隨魯王逃亡到福建,居廈門。順治十五年,桂王派使者來,升孚遠為左副都御史。冬,奉鄭成功命隨使者入滇進謁桂王,迷失道路,至安南。安南王遣送他還至廈門。次年,鄭成功進攻南京失敗後,退據台灣。孚遠仍居廈門,往來閩廣沿海一帶,與多處義軍根據地聯繫。

康熙二年(1663),魯王死,乃自廈門出走,流亡廣東潮州府饒平縣,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居2年,病卒。後由其次子扶棺歸故里安葬。孚遠少時,嘗與陳子龍、夏允彝言志,慷慨流涕說:“百折不回,死而後已。”允彝說:“吾僅安於無用,守其不奪。”子龍說:“我無闇公之才,而志則過於彝仲,顧成敗則不計也。”後三人皆如其言。

文學成就

徐孚遠石刻像 徐孚遠石刻像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現存詩作不論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集》(20卷)、《交行摘稿》,纂有《十七史獵俎》(160卷),皆已散佚。合編有《幾社會義集》(7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