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位於肩後部,腋後皺襞紋頭處,左右計2穴。
解剖
皮膚→皮下筋膜→腋筋膜→大圓肌→背闊肌→腋窩及其內容,皮膚由臂叢的臂外側皮神經分布,腋腔內容主要有腋動、靜脈,臂叢及其分支以及位於結締組織中的淋巴結等。
功能作用
理氣消癭。
主治
腋下淋巴結腫大,頸部淋巴結核(瘰癧),癭(甲狀腺腫大),扁桃體炎,咽炎,肩周炎,抬舉困難,上肢疼痛等。
操作
直刺0.5-1寸,酸麻脹感可放射至手部;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扁桃體炎,咽炎,肩周炎,抬舉困難,上肢疼痛等。
配伍
配外踝上、板門治療扁桃體炎等。
相關論述
《外台秘要》:“後腋,在腋後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
《備急千金要方》:“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後文上(記載治瘰癧),隨年壯。”
《千金翼方》:“灸風池……又垂兩手兩腋上文頭,各灸三百壯(記載治癭法),針亦良。”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後腋,奇穴。腋窩後側橫紋頭。針七分。灸三至七壯。主治頸項瘰癧、扁桃腺炎、手臂攣急不能上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