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窪遺址

在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遺存發現房址14處,也多半地穴式,其中大房址為方形,小房址為圓形。 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的陶器製作和手工工具以及裝飾藝術品不如下層文化發達,但仍可作為遼東半島黃海沿岸新發現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 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不僅是陶器類型,還是陶器上紋飾,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為研究遼東地區原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後窪遺址座落於東港市馬家店鎮三家子村後窪屯果園內台地上。1981年10月在丹東市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經碳十四測定,其下層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上層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
1989年5月,在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許玉琳主持的後窪遺址發掘中發現:後窪遺址下層房址層層疊壓,分布密集,有33座之多,屬半地穴式。室內有石塊砌成的圓形或方形灶址,居住面有一層燒灰層,燒灰層下,有厚達20―30厘米的墊土層。在發掘出土的文物中,有壺、碗、杯、石磨盤和滑石雕刻的動物等農業生產工具、生活陶器、手工工具和裝飾藝術品。製作水平較高的是生活用陶、手工工具和裝飾藝術品。裝飾藝術品中的滑石雕刻是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藝術精品,其中的虎、豬、狗、雞、鵝等動物造型單純而生動,滑石雕刻的蝗蟲被中國農業數字博物館收藏。為我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磨粟用具的花崗岩質石磨盤,現藏於大孤山文物管理所陳列室。說明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東港先民們已經過上定居生活,農業成為他們的主要經濟生活來源。該遺址為遼東地區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較早的一處原始村落遺址,對研究6000前母系氏族社會制度和原始社會文化發展,及鴨綠江流域與中原文化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遺存發現房址14處,也多半地穴式,其中大房址為方形,小房址為圓形。大房址長8米,寬6米,以生土為壁,室內較平,中間有柱洞4個,門向南;小房址長3―4米,室內柱洞較多,門向南,有一步台階,每座房址靠進門處均有方形石砌灶址,灶面遺有一層黑色燒土層,房址內靠近四周牆壁有陶罐和陶壺等器物。出土文物主要是各種石、陶質的網墜、石球、石鏃及大量漁具,房址分布較分散,說明當時後窪周圍有水,便於捕撈,也說明當時人們主要的生活來源以漁獵經濟為主。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的陶器製作和手工工具以及裝飾藝術品不如下層文化發達,但仍可作為遼東半島黃海沿岸新發現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不僅是陶器類型,還是陶器上紋飾,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為研究遼東地區原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1988年12月20日,後窪遺址被遼寧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