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記載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到獻帝劉協近兩百年的歷史。紀、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的范曄,志的作者是晉司馬彪。?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縣)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曾在宋武帝的兒子彭城王劉義康那裡做官,參議軍事。後來得罪了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他鬱郁不得志,發奮編寫《後漢書》。劉義康和宋文帝爭權奪利,范曄受到牽連,於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殺。司馬彪,字紹統,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卒於晉惠帝末年。?
范曄作《後漢書》以前,已經出現了許多記述東漢歷史的史書,東漢劉珍、吳謝承、晉薛瑩、司馬彪、華嶠、謝沈、袁山松、袁宏等都先後綴集成篇。范曄在各家後漢書的基礎上,博採眾書斟酌去取,寫成了《後漢書》。由於他死的過早,“志”的部分沒有來得及完成。范曄是很有才華的史學家他的《後漢書》簡明而又周詳,記載有重點而又不遺漏,後來居上,所以淘汰了其他各種後漢書。?
《漢書》是一個皇帝一篇本紀。東漢一代,殤、沖、質三帝在位時間短促,事跡不多,《後漢書》從實際出發,把他們附在其他帝紀後面。本紀的最後一篇是《皇后紀》,相當於《漢書》的《外戚傳》。漢高祖死後,呂后曾專權多年,所以司馬遷和班固把呂后列入本紀,范曄則不加區別地把皇后全部寫進本紀,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對君權的尊崇。?
《後漢書》記人敘事喜歡以類相從,不論年代的先後。《論衡》的作者王充是東漢初期人,《潛夫論》的作者王符和《昌言》的作者仲長統是東漢末年人,因為他們都擅長著述,淡於功名利祿,所以三人同傳。張純和鄭康成也不同時,因為都以經學見長,所以合為一傳。
在《史記》、《漢書》已有的類傳之外,《後漢書》新創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等,把同類的人物納入一編。東漢時,宦官和外戚是統治階級內部兩個不同的政治集團,它們更迭執政,魚肉人民。特別是桓帝(147—167年在位)、靈帝(168—189年在位)兩朝,宦官把持朝政,勞動人民的災難日益深重。當時地主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反對宦官勢力,崇尚名節,互相標榜,結黨誹議朝政,遭到宦官的迫害和禁錮。這場鬥爭,是當時政治鬥爭的一個重要側面。《黨錮傳》、《宦者傳》反映了這一社會內容。《文苑傳》與《儒林傳》不同,前者重在詞章,後者以經學儒術為主。《獨行傳》是那些所謂“特立卓行”獲得聲譽的人物的專傳。《方術傳》主要記載陰陽占卜的人物,名醫郭玉、華佗也見於這篇傳。《逸民傳》主要記述地主階級中那些自命清高,隱居不仕的知識分子。?
《後漢書》的《列女傳》特別值得注意。范曄認為史書不為婦女立傳是不對的,他選擇“才行”優秀的各種類型婦女寫了傳記,在紀傳體史書中,開創了為婦女立專傳的先例。為人們熟知的蔡文姬就收在《列女傳》。後來的封建史學家認為蔡文姬曾經改嫁,違背了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不應收入。由此可以看出,范曄是有獨到之見的。晚出的各史把“列女”改為“烈女”,變成了嚴守三綱五常的貞婦烈女的碑文,史學上的見識遠不如《後漢書》了。?
《後漢書》的《輿服志》、《百官志》是前史所沒有的。《輿服志》記載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車服沿革和式樣,《百官志》記述東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志中不立《食貨志》,漏載一代經濟制度,顯然是一大缺點。後來《晉書·食貨志》追述了前代經濟狀況,才彌補了這一不足。
志的作者司馬彪著有《續漢書》八十三卷,梁劉昭給《後漢書》作注,把《續漢書》的志抽出來,加以注釋,補入《後漢書》。但在宋代以前,兩書仍各自單行。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孫奭把兩書合併刻印,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後漢書》。唐高宗的兒子李賢等人的《後漢書》注出現後,劉昭注不再被人們看重。今本《後漢書》,紀、傳是李賢注,志是劉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