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囊膜切開

後囊膜切開是手術的一個步驟,適用於眼科/眼病的雷射手術治療。

手術名稱

後囊膜切開

別名

Nd:YAG雷射後囊切開;晶狀體後囊切開術

分類

眼科/眼病的雷射手術治療/脈衝Nd:YAG雷射在眼科臨床套用

ICD編碼

13.9 01

概述

隨著囊外白內障摘除術的不斷普及,術後後囊膜渾濁的處理日漸成為引人注目的臨床重點課題之一。據報導,囊外白內障摘除術後隨訪2~3年中,有28~43%發生後囊渾濁,需做後囊膜切開。

術後早期即出現的所謂纖維膜、呈灰白色或陶瓷樣渾濁,可能與術中殘留晶狀體皮質有關;而術後數月至數年發生者,多與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和移動有關,並呈特殊的囊泡群樣外觀,稱Elschnig珠。病理學檢查發現,增殖的上皮細胞源於前囊膜殘片。這一事實也證明,手術中後囊膜拋光無益於延遲後囊膜渾濁的發生。而廣泛的前囊膜切開,使前囊膜殘端距視軸區更遠,有助於延遲視軸區形成增殖膜。後囊膜皺褶是人工晶狀體植入後常見的合併情況,大多數發生在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皺褶與晶狀體襻所在子午線方向一致。如不合併渾濁,可不影響視力。但較廣泛的波浪狀皺褶也可引起病人視物變形、閃光等主觀症狀,甚至視力明顯下降。

術後炎症反應較重或持續時間較長,或術中殘留皮質較多,可造成虹膜囊膜粘連,反應性色素上皮增殖並遷移到後囊膜表面,形成緻密渾濁,將嚴重影響視力。這種情況也可以發生在術後前房出血被吸收以後。

麻醉和體位

在一般情況下無需麻醉:如使用接觸鏡,則需局部表面麻醉後,置特別接觸鏡;在極特殊情況下,如眼球震顫,可做眼球後麻醉。

手術步驟

如果瞳孔已足夠大,可不必散瞳;如果瞳孔小,估計會影響操作,則於治療前適當散大瞳孔。但因一些情況影響瞳孔的形狀和大小,特別是散瞳後,故散瞳前必須確定視軸區及周圍參照標誌。

從最小能量開始,逐漸增加,直到出現切割效果。對單純性後囊膜渾濁,單脈衝能量1~2mJ是合適的。能量過大,雖切割效果亦更顯著,但產生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愈大。

切開一般從正中或靠上方12點時鐘位開始,依次以蠶蝕方式向下、向內、向外擴展,使之成圓形切開。避免開罐式環形切開,因為它可產生大塊碎片置留於前房,引起嚴重的術後反應。

在有後房型人工晶狀體存在時,治療前必須仔細檢查,確定晶狀體後表面與後囊膜間的距離,以對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預測。治療中準確聚焦,使用小能量是避免人工晶狀體損傷的重要措施。此外,治療從上方開始,也可以減少由於不適當能量造成視軸區晶狀體後表面損傷的機會。另一種減少晶狀體損傷的方法是聚焦於囊膜後面(玻璃體中),但必須使用相對大得多的能量,以產生足夠強的衝擊波。

後囊膜切開大小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緻密且完全渾濁的後囊膜,儘管做一小直徑的切開,也可獲得較清晰視力;而對於半透明,或僅為後囊膜皺褶者,小直徑切開,會因切開周圍的半透明區干擾而影響視力預後。此時,做一與瞳孔相當大小的切開是適宜的。

術後處理

術後常規給予激素和抗生素局部點眼,以減少局部反應。部分病例術後可有一過性眼壓增高,故術後測量眼壓是必要的。眼壓增高一旦超過基礎眼壓0.667kPa(5mmHg)以上,則應該採取必要的措施。一般給予0.5%Timolol,必要時給予醋氮醯胺片口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